分享

北京人的规矩“要有外面儿”

 沈维鑑 2016-11-29


按照老北京人的说法,接人待物会带来人气儿,有人气儿就有气场,这个所谓的气场,也叫外场。


通常除了一个人独处,但凡有人的场合,您都得接触人,所以,北京有个老规矩,人要“外场”。


所谓“有外场”,实际上就是有外面儿。换句话说,您在外场要有面子。


北京人为什么要立这么一个规矩呢?


因为每个人的脾气秉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性格开朗,喜欢热闹,也爱张罗事儿,所以在社交场合比较活跃,热衷于交际应酬,北京话叫“有外场”。


有的人性格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不苟言笑,也不爱热闹,见生人说话就腼腆,对社交场合的应酬比较发憷,北京话叫“没外场”。


但是在有些接人待物的场合,不管您是什么性格,一定要“有外场”,因为这关系到您有没有外面儿,懂不懂礼。所以,在接人待物的时候,老人们对那些性格内向的人,总是反复叮咛要有外面儿。


细说起来,有没有外面儿,跟性格是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直接关系。并不是说性格内向的人,就一定没有外面儿,只要您按老规矩去办,做到礼数周全,外人是不会因为您不爱说笑而挑眼的。这里关键是您待人接物有没有诚意。

人的热心并不完全写在脸上,有时您的礼数到了,话没跟上,也没多大关系。其实,人在社会交往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让人看出眉眼高低来。


所以,北京老规矩的有外面儿,并不是要您改变性格,非要追求那种能说会道,四处张罗,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所谓“外场”。而是要您在待人接物时,有热心和诚心,按老规矩做到礼数周全,就算有外面儿了。

老北京的一些规矩:


老北京人的礼儿多是出了名的,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


从早起说,一早出门无论您碰上谁,街坊也好,同事也罢,一照面儿就得打招呼。


头晌午了,街坊哥俩碰着了先得打招呼。


据老人儿说,这早年间不兴问好,问吉祥。


街坊四邻的住着,家里要有点稀罕的嚼谷儿,一准都不是独享,无论多少各家儿都得送点。真是应了那“远亲不如近邻”的话了


论起婚丧嫁娶、请客吃饭,也有规矩。重要的亲戚朋友,一般都在婚前一个月上门去通知邀请。


还有个关于老人的规矩或者说是习俗吧,有句话叫“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住”


待人接客有这么一讲儿:“酒满敬人,茶满送人”劝酒时要斟满,倒茶时不能满,满了就是在逐客。


长辈跟小辈说话时,小辈得乖乖听着,不许嘟囔,更不许还嘴


不管开车骑车,一定得从车上下来,不要居高临下地跟对方讲话



这些老规矩,你还记得多少?


记不记得小时候,不知道为啥就会被父母爷奶叨叨半天,有的甚至还挨过揍…



吃鱼不能说翻


小时候家里谁要说翻鱼,肯定要挨大人的训斥



家里来客人了,添饭时一定不能说:还要饭吗?


等着吧,客人走后家里大人肯定要一通叨叨你!说过多少次添饭添饭,你才要饭的呢!


吃饭时,在盘子里乱翻会被大人敲手


过年下饺子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


吃饭不能吧唧嘴


全家人围坐一起吃饭,长辈不动其他人不能动


不许用筷子敲盘碗


大人会说你像什么样子!像乞丐吗!在外吃饭这叫骂厨子


吃饭时,手要扶碗,不许一只手在桌下


喝汤不许吸溜


吃菜只能夹眼前的,最好别“过河”


家有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


筷子不许立插米饭中


因为象征香炉,只有死刑犯的辞阳饭才这样插筷子


递剪子时要手攥剪子尖儿,把剪刀柄让给对方

 

上人家串门,敲门时先敲一下,再连敲两下,急促的拍门属于报丧


不许斜着眼看人,老话说眼斜心不正。


不许抖腿,所谓男抖贱女抖浪。


现在,有人简单粗暴地把这些老规矩划为陈规陋习,认为这“过时了”,加以否定和舍弃,并且随着老一代人的渐渐老去,年轻人中懂“规矩”的越来越少,其实这些老规矩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礼”。


老规矩,不能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