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严洁教授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学术思想

 渐近故乡时 2016-11-29

浅析严洁教授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学术思想

谭涛    指导老师 严洁

摘要:初步探讨当代名老中医严洁教授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学术思想。严洁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三段取穴”,即以针刺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为主,再根据不同情况选配其他穴位。此法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方面有其独特的临证思维方法,对当今针灸临床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名老中医;针灸;功能性消化不良;学术思想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功能性的胃肠道疾病,中医无此病名,而根据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腹痛、恶心、嗳气等将之归属于“胃”、“胃脘痛”等范畴。由于该病的病理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影像学亦无特征性改变,因此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主要是对症处理,中医针灸在本病的治疗中早已被证实有效,但一般选穴遵循的仍是局部施治,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

严洁教授,湖南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首届名中医,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指导老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严洁教授幼承家训,从事中医针灸教学、科研、临床工作五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并将之论证于科研实验,形成了其较为独特的辨治特点,尤其擅于胃肠病、心脑系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的治疗。余有幸随旁跟诊,深感于老师治学之严谨、诊治思路之缜密。现将老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学术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 详察证候,谨守病机

严师认为,中医治病取效的关键在于辨证,法随证立,方随法出,针灸治疗也是如此。

功能性消化不良,历代医家认为其发病常因湿热、感寒、饮食、体倦而致,故临证之时常将之分为脾胃湿热、寒邪内中、饮食停滞、脾胃虚弱等分而治之。老师对此有不同的看法,老师认为,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而且饮食上暴饮暴食、嗜食辛甘厚味之品,因此功能性胃肠病的发作率较高,其中以功能性消化不良为常见。不论起病原因为何,总因现代人饮食不节、劳倦失宜而致脾胃虚弱为其根本。因此临证之时须抓住“通调脾胃”为法。老师指出,中医有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正气”不应单纯理解为元气等先天之气,还应包括后天之气,即脾胃之气。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足阳明胃经更是多气多血之经,只有脾胃健运,气血流通,升降相宜方能百病不生,所谓“形与气相任则寿”、“血气经络胜形则寿”。而脾胃健运之法在于通调,“通”为气血流通,“调”即五脏调和。老师认为,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在辨证论治方面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针对其脾胃虚弱所致气血阻滞应以健脾益气为主,着重理气,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而以“通”为用。脾胃同属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五行之中属土,土爰稼穑,土能化万物以安五脏。且整体观念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特点,任一脏腑的病变都与它脏紧密相连,因此应兼顾以“调”为顺。

.因证而治,三段选穴

老师在“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基础上,结合《易经》“三才理论”的思想,立意“三段取穴法”,即选取足阳明胃经所经头面、躯干、下肢之经穴四白、梁门、足三里穴为代表,由此构成“三段组穴”治疗胃肠道疾病,经过大量临床与科研实践验证疗效颇佳。严师认为,头面部为诸阳之会,诸阳经均上行于头面,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行于整个头面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记载:“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也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可见,针刺头面部穴位可以达到通调全身气血的作用,这为老师临床选取头面部四关穴治疗本病提供了理论依据。早期研究也已表明针刺头面部四白穴可影响胃窦面积及胃肠动力变化,调节胃运动功能,其机制与针刺四白穴作用于中枢孤束核的调控有关[1-7]

躯干部为十二经络循行之所,也是脾胃脏器所在之处。以阴阳五行论,胸腹属阴,腰背属阳,针刺躯干部穴位为取“阴病治阳,从阳引阴;阳病治阴,从阴引阳”之意。梁门穴位于上腹部,为脏器体表反射区一致。《灵枢·背俞第五十一》中记载有“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故此,严师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常在选取上腹部穴位梁门的同时配合背俞穴的应用。

受“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的影响,严师治疗本病常配伍足阳明胃经经穴足三里,所谓阴有阳疾,即处于体内腹部阴处的六阳腑有病,此与本病病机不谋而合。下陵三里也就是足三里穴,足三里既为足阳明胃经穴,也是本经下合穴,位于膝关节下,“合治内腑”,取《灵枢》“十二原出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之意,有研究证明针刺足三里有修复损伤胃黏膜及增加胃动素、减少生长抑素的作用[8-12]

通过大量科研实践检验,参考现代神经生理病理学说,严师认为,针刺四白、足三里、梁门为主的足阳明胃经“三段取穴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不仅可以影响胃窦面积及胃肠动力学的改变,调节胃肠运动功能,保护胃黏膜,而且可以增加胃泌素、减少生长抑素的生成[13-1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功能性的胃肠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因此,严师在辨治该病时辨证治疗。如肝郁脾虚者常疏肝调脾,配伍太冲、期门;脾胃湿热者则以清利为权,伍以丰隆、阴陵泉等穴。

.针灸并用,扶正为先

严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常与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关,而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药物的滥用等以致体质虚弱,灸法具有扶正祛邪,补火助阳的作用,自古以来就有“灸治百病”之说。因此,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时不能忽视灸法的运用。现代研究已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功能性胃肠病主要是由于胃肠道的动力不足所致。灸法可以增加机体的应激性,调节免疫机制,前期研究表明,灸法具有调整脏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因此,严师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时非常注重灸法的运用,所选穴位以神阙、气海、关元为主,取其健运中焦、调达气机的作用。

.佐以疏肝,心理疏导

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常见喜嗳气、大便溏结不调等症,此与患者心理焦虑、情志不舒有关。老师指出,情志不畅既为本病病因,同时也是久病不愈所致并发症之一。肝主疏泄,主人生之气机,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是脾胃功能正常,升降相宜,维持人体消化功能旺盛的重要条件,反之,肝的疏泄功能异常,会导致脾胃功能的紊乱。因此在临证之时须考虑佐以疏肝,选用足厥阴肝经原穴太冲以疏通气机。而且,老师认为为医者更是应心怀慈悲怜悯之意,言语之中予以开导关爱,切不可语言粗暴、寥寥数语打发。

 

典型病例:

丁某,女,31岁,职员。于20129月就诊。患者自诉上腹部胀满伴疼痛7月余。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示“轻度浅表性胃炎”,经西药治疗后疼痛稍觉缓解。来诊时仍胃脘部胀满闷,时嗳气,无反酸,大便欲解而不出,解出则先干后稀。饮食尚可,睡眠欠佳,月经正常,舌淡苔白,脉沉细。中医辨病为胃痞,辨证为脾胃虚弱。西医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浅表性胃炎。治则:理气健脾,安中和胃。针刺四白(双)、梁门(双)、足三里(双)、天枢(双)、气海。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同时灸盒灸神阙穴,每日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一个疗程。并取耳穴肝、脾、胃、皮质下、交感。每次一侧耳穴贴敷三天后,换对侧耳穴,嘱每日每穴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约30s10次为一疗程。嘱其清淡规律饮食,忌过饥过饱、饮食生冷,避受风寒。  

针灸1个疗程后觉胃脘部胀满好转,已无嗳气,睡眠安,大便解出仍稍觉乏力,大便成形。继2个疗程后诸症消失。

老师认为本例患者辨证为脾胃虚弱。或外感寒邪,或内伤情志,戕伐脾胃,虽经治疗后有缓解,但邪虽去大半而正未全复,脾胃正气已虚。胃主通降,胃气不足则胃通降不及,故出现胃脘胀闷疼痛;浊气不降,气反上逆,故嗳气。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胃气不荣则脾气不运,湿化不及,故大便欲解而不出,解则先干后稀;“胃不和则夜卧不安”故睡眠欠佳。脾胃为后天之本,虚则气血不荣,故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脾胃虚弱之体现。虽西医胃镜提示“轻度浅表性胃炎”,但据其症仍考虑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主。故根据足阳明经分布特点以“三段取穴法”(即头面部四白穴、躯干部梁门穴、下肢足三里穴)以理气健脾,调理胃气。天枢、气海以调理肠道气机。并以神阙灸和中安神,健运脾胃。又加用耳穴以增强健脾和胃之功。

.小结:

    综上所述,所谓“三段取穴法”是老师在汲取经典文献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多年来大量的临床与实验验证,形成的用以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独特组穴方法,在临证治疗胃肠道疾病中屡取奇效。不仅如此,老师还将三段组穴的治疗思路应用于其他杂病中,如胆道疾病取四白、日月、阳陵泉;抑郁症取四神聪、膻中、太冲;更年期综合征取人迎、气海、三阴交等,也常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