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铜钱币文化欣赏-圜钱种类知识及其发展使用范围

 红豆居士 2016-11-29

?

泉藏古藏论古今,不管唐宋元明清

方圆之间天地大,古往今来岁月明

原始寰金示意图。“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统称,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材质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是秦国的主要铸币形式之一。圜钱有两大类: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对于古钱币爱好收好的品相圜钱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战国古钱币“圜钱”、“圜化”、“也称“圜金”、“环钱”,是中国古代一种最重要的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形状是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钱上铸有文字。至于它的历史演变过程: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但是它是方孔钱的前身这是毋庸置疑,秦统一六国后,也统一了币制,就是采取圆形方孔铜钱币作为全国流通币制。这种圆形方孔形状钱币几乎伴随整个封建社会的发展,见证其兴衰历程。


最早的圜钱产生在较为先进的魏国。如钱币上面铸造有铭文“垣”、“共”字等。这种形式的钱币,比起“布币”、“刀币”来便于携带,也便于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在钱币兴起上就有了一种新的铸币体系,在战国时期为各国先后所仿铸。先是赵国、秦国仿铸,后有齐国、燕国仿铸。圜钱迄今发现有十余种,但是有一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古书记载“蔺”、“离石”地区在战国大部分时期内是属于赵国的,却有秦国铸钱币流通


齐国益化钱示意图。齐国铸造的圜钱,上面有铭文字为“益化”。“益化”钱币是战国时期由齐国铸行的圆形有孔铜金属货币。其形制较为独特,穿孔呈方形且币面有郭。齐圜钱的铸造时期略迟,大约是在战国晚期,但它们仍然继承了齐刀币的“化”为货币单位。


齐国“益化”钱根据上面的铭文分为三种:即“益化”、“益四化”、“益六化”。“益六化”钱币直径长3.5厘米,重8.25克左右;“益四化”钱币直径3厘米,重5.45克左右;“益化”钱币直径一般为2厘米,重1.30—2克。齐国圜钱方孔、背平素,有郭。钱币上面铭文字“益化”也有人解释为“宝化”、“明贝”、“燕贝”,只是个人观点不同,也不一定不正确,对于说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说法,也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益化”钱的“益”旧说等于20两或24两,看来也不一定。“益化”字的“益”是为20朋贝,铜一益曾等于贝币的20朋贝,但它的币材重量称“溢”,应该不是20或24两的镒,这个“溢”字为一把粟米的重量。'益化'钱铸行时期在战国末年,具体说,'益化'钱开始铸造流通时间应是齐襄王复国以后的事情。如果铸行在秦汉之际,否则,近年在山东战国晚期墓考古发掘就不会只出土一枚益六化了,而是会有大批“益化”钱被发现。


燕国圜钱。钱币铭文为“匽”、“匽化”、“一化”都是燕国晚期所铸造。“匽” 钱方孔圆形,无轮廓,背平素,一般直径2.9厘米左右,重4.2—4.6克。“化”本来是刀币的单位,齐刀就铸上化字而称为“法化”。看来“燕化”与一枚燕刀化就名目价值来说应该是相等的。“一化”钱圆形方孔,分为有廓和无廓两种,背平素。这种圜钱一般直径1.8—1.95厘米,而厚薄很悬殊,所以重约1.1—2.6克,一般重为1.4—1.5


燕国寰金。是通货紊乱时期产物,多次改造后流通的铸币。有人把“匽”、“匽化”、“一化”三种货币看作“三等制”,以齐国“益化”圜钱的三等制来比较作依据的,可能有点不对。其实,这三种燕币的铸行时间是有先后顺序的。“匽”钱是由'燕化刀币'改的“圜钱”,流通时间很短,便又铸造发行了减重的“燕化”圜钱,后又再进一步减重而铸造发行燕“一化”铜币,所以后世不易发现“匽”钱,因其铸造最早,后逐渐被“燕化钱币替代了。


秦国半两圜钱示意图。秦圜钱系指战国时期秦国所铸行的一类圆形有孔的货币。其形制特征是以“两”作为单位,铸造的钱上铭文只有货币单位和铸造者而没有地名铭文。秦的半两圜钱,实际上是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所铸行的方孔半两钱的先驱。


秦国“铢重一两·十二”钱币示意图。目前,秦圜钱已经发现“铢重一两·十四” “铢重一两·十三” 、“铢重一两·十二”、“半两”及方孔的“两甾”等品种。铢重一两钱铜质纯赤,圆形圆孔,背平素无廓,形制古朴。一般直径约3.7厘米,穿孔约0.8-0.9厘米,重约14克左右,轻者也有9克左右。


秦国铭文“铢重一两·十三”钱币示意图。目前,秦圜钱已经发现“铢重一两·十四” “铢重一两·十三” 、“铢重一两·十二”、“半两”及方孔的“两甾”等品种。铢重一两钱铜质纯赤,圆形圆孔,背平素无廓,形制古朴。一般直径约3.7厘米,穿孔约0.8-0.9厘米,重约14克左右,轻者也有9克左右。


秦国铭文“铢重一两·十四”钱币示意图。目前,秦圜钱已经发现“铢重一两·十四” “铢重一两·十三” 、“铢重一两·十二”、“半两”及方孔的“两甾”等品种。铢重一两钱铜质纯赤,圆形圆孔,背平素无廓,形制古朴。一般直径约3.7厘米,穿孔约0.8-0.9厘米,重约14克左右,轻者也有9克左右。


秦“半两”铭文钱币图示。“半两”型钱,方孔圆型,平均重量约为10克左右,重的有15克以上,轻者6克左右。“半两”钱中还有一种名曰“两甾”的变异钱,“甾”即“锱” ,一锱为六铢,两锱是十二铢即半两。这种钱外圆内方,初期无廓,后期有外廓,直径大约3厘米左右,重量约为8克左右。


秦“两甾“钱币示意图。“半两”钱中还有一种名曰“两甾”的变异钱,“甾”即“锱” ,一锱为六铢,两锱是十二铢即半两。这种钱外圆内方,初期无廓,后期有外廓,直径大约3厘米左右,重量约为8克左右。



秦半两。秦半两的铸行,与商鞅变法和惠文王“初行钱”有关系,秦在简公七年(公元前408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到了献公七年(公元前378年)任用商鞅变法。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十四年(公元前348年)“初为赋”。租禾是实物田租,“赋”就是要农民交实物田租税外,还要以货币来纳口赋。手工业者和商人也要以货币来纳税。钱币由公家政府来铸造,私人不许铸造。这秦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地方


文信钱。此钱上的信字旁没有固定,不是小篆,文信钱是秦统一以前的铸币。在秦始皇没亲政前,吕不韦掌权,他在封地内用封号铸钱,这也留下了他企图篡政的历史罪证。钱于河南铸造,钱圆孔方,币面有外向四曲纹,没有内外廓,背平素。径2.4-2.5厘米,重2.9-3.4克。賹化钱有“賹化”、“賹四化”、“賹六化”三种。环钱面有外廓、方孔、背平素。径分别为1.1-2.3和4.7-6.7及7.4-10.7厘米。


长安钱。与文信钱相似的是长安钱,也是谋反一个证据。面文“长安”旋读,背平素,直径长2.1厘米,穿孔宽1厘米,重1.8—2.5克。“长”字在穿孔右边,“安”字在穿孔下,这种文字的排列,只有圆钱才有。秦王赢政时由长安君成矫所铸。《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成矫于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率军“击赵,反”,此钱当为长安君反叛前所铸。陕西省西安市出土过“长安”与“文信”钱各一枚。关于长安钱也是谋反证据。


安臧圜钱。安臧圜钱目前最早发现,直径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钱文右列,书法粗壮,古朴淳厚。材质为青铜,泥范不磨边。安臧二字是地名,现在不知确切所在,这一城邑曾出过空首布,文字书法都不及这钱工整。因为发现不多,对此古老的圜钱无法详细研究。这一钱穿孔细小,其流通时间在东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黄河的地区。


铭文为“济阴”钱图示。济阴是地名,在今山西省荣河县魏邑。济阴钱在秦国圜钱中流通最久,变化最多。最初的济阴钱直径长37厘米以上,重9克,穿孔较大,约1厘米以上。字体十分工整,瘦劲圆滑。济阴地处楚、齐、魏、赵、卫等国之间,商业非常发达,是东方经济的中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