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十家面馆,是成都人宠辱不惊的气质修炼场

 东山高山图书馆 2016-11-29


说起来面真是很市井的食物。前段时间有人以“窦唯食面”为由推断其生活潦倒在网上大肆流传,虽后证实为谬论,但面之寻常竟能与“潦倒”挂钩,想来也是它太过生活化,以至于星光熠熠的明星和它似是来自不同的世界。

 

 
 
 


不过话也说回来,食面这件事,愈是接地气,反倒愈是有种风骨,所谓大隐于市那样的气节。拿成都大街小巷的面馆来说,一撮葱花,二两红汤,三捋银丝便能搅动成一碗寻常美味,不足二十元便能换取回一餐好心情,这样小而精的生活节奏不正是成都人所追求的么?所以,在成都,哪怕李伯伯这样的男神出现在小区门口xx面馆,也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因此,我们遍搜罗来成都那些“有故事又能用美味填饱我们的胃”的面馆,希望精心挑选出的这十家店能够成为你回归成都生活的一个好去处。




老成都七号面,成立于丁卯年,也就是1987年。算来比我的年龄还要大上几岁,每次走过点将台街面对这个古色古香的二层楼老民居都不由心生敬畏之情。说起来这家也难得算是成都上了三十岁年头却没有大搬大迁的面馆之一,老板的年龄都快要过六十,当然也不常守店了。

 


很多附近居民的一日三餐都在这里解决,午间和晚间高峰期支起的小桌子能把点将台街68号给撑满,生意的火爆程度一直没有衰减。很多人会将他家与旁边的“庄记口口面”做比较,其实并不用这么严肃啦。店里的招牌是脆绍面,流传三十年的传统老成都味道,看着寡淡实则以芝麻酱调料,味浓香纯,朴实的调色里蕴藏着让人印象极其深刻的口感。这种标签深刻的味道,是时间检验后留下来的精华。


地址:锦江区点将台街68号



马王庙街上有一家刀削面,在此开了12个年头。老顾客都知道,周阿姨两口子健谈得很,可以熟练地和各种媒体打交道。店家与我们说起自家面时简直口若悬河。以前承包过食堂,开过小饭馆的周阿姨本身就是餐饮老手,每天凌晨4点就要爬起来炖烧肉、炒绍子,早晨生意总是爆满,不过下午2点就是两口子补觉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再来吃面只能吃到闭门羹。

 


由于小店年岁已久,周阿姨能记得常客惯常要的口味,做生意就是做人,周阿姨深知此理。据说,光中午那趟营生每天就能卖出50斤面粉,可见人们对他家刀削面是真爱。每每有客人要杂酱细面条,店家都要不满地抱怨:杂酱就吃刀削面好吃。然后老板娘就如一个热情的推销小妹不断向客人建议:“这个牛肉杂酱一定要加5元钱的烧肉,保证你从此对我们家的面条过目难忘。”你看着满门帘的荣誉称号,便知周阿姨并不是在虚张声势。


地址:马王庙街21号(近太升南路)



这家店是“小面传人”张中云在重庆已成立二十多年的老品牌,一直都是各大小媒体报道的宠儿,麻辣鲜香的味道真真切切喂大了一代重庆人。虽然徒弟们现在已经陆续出师在川渝各地,但“一热胜三鲜”这个招牌却只有几个至亲家人在使用。成都这家店,店主梁建是张中云的小舅子,所有豌杂和小面的手艺都是从自己亲姐夫那里手把手学习,早就得到真传。如今,成都唯一一家“一热胜三鲜”已开了七、八年光景,一直没有挪过地方,在面馆云集的光荣北路一带,它始终占据着不可撼动的小面宝座。

 


梁建也算是个会做生意的人,他庆幸姐夫这块响当当的招牌没有砸自己手里。这块不足十平米的小面摊,从最初每天店里只能卖出去40斤面,到现在日售200多斤,都是梁建自己琢磨川渝两地的面文化差异研究思考出来的结果。改良配方、升级调料,就连面条都是不断调整找了本地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面条加工厂来生产,确保在符合成都人口味的前提下,尽量保留重庆小面调味中的精髓。

 


尝下第一口他家的小面,第一感觉就是麻辣味直冲鼻喉,一种复合多变的面汤香气让人沉醉其中。小面里加入不少于十五种调料,梁建说其中花椒和红油是味型变化最大的契机,就算别人观察他做十几次也学不会其中的奥妙。这种又辣又富有层次的上瘾快感,估计就是重庆小面让人如此爱戴的原因吧?


地址:金牛区光荣北路26号附13



据说经常有人下班后坐十几站的公交车专程来这里,只为了一碗缠绵销魂的荥经挞挞面,雅安面的魅力果然名不虚传。这家老店原先在大石西路开了七、八年,因为某些店面原因不得不搬迁。因为积累的老顾客实在太多,在大家殷勤期盼下就近在双元街开了新店,新店一开又是八年,算下来也是十五、六年的历史了,周边商铺已经不晓得换了多少家,中午和晚高峰在他家吃面的人还是要排到门外。

 


挞挞面其实就是手工宽面,不过做面技术非常刁钻,普通面条加工厂也复制不了这样皮薄深韧的口感,完全要靠自己手工擀制。这家的素椒牛肉面有人宣称是自己在成都吃过最好吃的干拌面,粗细都可自选,如果选粗面皮那做出来就是一碗纯正的雅安挞挞面。每一根面皮弹性非常好,一手紧握筷子在碗里旋转360度,下面的香料和肉臊就会全部巴巴适适地粘在面条上,因为太弹滑了,粗手粗脚的人一不注意就会把底下的肉绍子弹一桌子。


地址:双元街6号(近大石西路)



紧挨康二姐串串香总店的“花花面店”一开就是两年。平凡无奇的店面,看着简单低调的装修,如果不是偶然走进这里,很难相信这儿还藏着一家非常好吃的面馆。老板娘是个并不多言语的人,面目和善,满足老顾客们的一个个多辣多汤的要求。店里还有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慈眉善目的老人,每天都会坐在门口的小凳子上安静地包水饺,不一会功夫手下就变出了一盘饺子。

 


除了常见的杂酱面和肥肠粉等,这里还有最受顾客欢迎的四大面王:鱼香肚条,红烧鳝段,浓汤鱿鱼和酸汤卤肉。贴心的老板还特别配备了粗圆的韭菜叶子面和细韧的细棍子面供顾客选择,虽然这条街上的知名面馆并不少,可是花花面店凭借出色的臊子和优质的口感还是俘获了不少忠实粉丝。


地址: 中道街菊乐奶屋对面



在铜丝街一个小巷子拐进去才找得到的一家老成都杂酱面馆,要吃必须请早,因为老板中午2点就要关门,忙着下午摆摊卖卤菜。这家悄咪咪就开了6年的老店,已经成为附近不少人的午餐首选。40多岁的老板还是位川菜大厨,不炒作不营销就把这家仅能容纳两张桌子的小店名堂给打响了。除了几种招牌杂酱面味道巴适,红烧牛肉面也是给得特别大坨,如果你和老板谈得拢,他还要主动给你盛一碗资格的洗澡泡菜。

 

私以为老板最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将高傲的喵星人调教得尤其出色。店内养了两只2个月大的猫咪,小虎和小熊,对于老板的一切指令都言听计从。老板说自己的猫奴史由来已久,以前还能带猫上街买菜,周边人都将这视为稀奇一景,每逢来个新顾客老板都要得意地夸赞一番自家的猫咪如何通人性,因此还被人偷过一只最乖的猫,老板现在想到此事都是捶胸顿足,懊悔不已。


地址: 铜丝街19号附13号



这家同样属于老字号的面馆了,和旁边的“伊斯兰饭店”火锅店是同一家人开的,已经在双楠二环边驻扎了差不多14年光景。老板和老板娘都是四川回民,餐厅里只卖鸡、牛、羊肉。刚开始这家店是做回民家常菜的,就是很多南方人喜欢吃的爆炒羊肉丝那种,结果意外发现面条大受欢迎,成为很多老顾客一遍一遍前来的原因,因此老板也就大力熬好汤,将面条做成了口碑独到的特色菜。

 

闲暇时老板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支一张小桌坐在门口桃树下,让伙计上一道店内的特色菜,尝尝味道品品鲜汤,再把厨师叫过来评头论足交代一番。他还养了一只超级可爱的越南鹩哥,毛色鲜亮,并且喜欢捉弄人。老板经常将鸟笼悬挂在店门口,鹩哥就尖着嗓子喊二老板的名字“幺哥,幺哥”,最后所有的熟客都开始戏谑唤二老板为“幺哥”。

 

因为是回民,对于餐饮食材的质量还是很看重的。招牌牛肉面,刚一端上来就闻到有股中药材的淡淡幽香,面条根根劲道柔韧,和厚重的牛肉骨汤融而不化,各有千秋。虽然味道并不像其他餐厅一样麻辣鲜香五味俱全,但是口感爽辣,吃完后感到由衷的满足。


地址: 二环路西一段102号附1-1号

           (少陵路口)



光是说起这店名你们可能都没什么深刻印象,可是你们还记得去年底一则“成都暖男大厨为妻子做早餐,连续600种不重样”的新闻刷遍了我们朋友圈吗?新闻男主角李平在微信里每天晒的私家“爱她早餐”。从女儿出生开始,李平已为太太已制作了273天早餐,共600种单品美食。早餐从中式到西式,从做水饺、包子到煎鸭肝、墨西哥牛肉饼,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光看图片都让人垂涎三尺,多少小姑娘因为这件事将择偶目标改成了厨师啊。

 

而李平开的这家名为“豌豆葱油拌面”的小清新店铺,也被好吃嘴们奉为“在成都必去吃的面馆之一”。法式浪漫的门招,简单清新的桌椅,给人一种吃顿面条也可以优雅的感觉。从鹅油炼制的葱油,到精心熬制的隐藏佐料,李平在这上面都花费了巨大心思。不光如此,寻常的小麦面也被李平匠心独运地做成了翠绿的菠菜面,绿幽幽的面条将他家与其他的苍蝇馆子一下子拉开了距离。


地址:桐梓林 芳草街道紫竹中街11号



这家据说1985年就在窄小的牛市口街道开业的番茄煎蛋面馆,名气丝毫不输“华兴煎蛋面”,都是老成都人久违的童年回忆。经历了几次兜兜转转的拆迁、搬家后,目前暂时搬到了牛市口的二环高架桥下面。别看成都现在犄角旮旯都挂着“牛市口煎蛋面”的招牌,要真寻本追宗的话,还是要来这一家才能吃到岁月留下的味道。

 


不过,也不是谁都有这个好运能随时撞到老板开门的,开了31年的老店,自然有时有点任性:暴雨要关门,出太阳要关门,晚上有时会关门,夏天太热了也要提前关门。慕名而来的网友经常碰一鼻子灰,附近的居民有时候也是撞见开门了赶紧过来点一碗过过嘴瘾。店内只卖一种面,就是红白两汤的番茄面,不过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粉蒸肉等小吃可以就着下面。不过,在我们探访这家店时,除了他们家的番茄煎蛋面,还另外发现了一种美味——鲜肉饺子。店内只有这一种馅,包的皮薄肉香,看着就满鼓鼓的。一两水饺只有几只,但是滑口浓郁,特别是整只饺子裹满秘制的葱香香辣酱后,口感极为馥郁,一口一只真的是停不下来。



地址: 海椒市东街105号(二环路桥下)



好像一夜之间,张阿婆龙须贡面这个素净整洁的小面馆就开得满城都是了。没有年代迭远的历史背景,没有奇葩新奇的老板故事,可是它就是火了。不管是在百度美团等外卖平台上,还是在某个街角突然的拐角处,成都人都能看见它的身影,而且店内几十种龙须面和特色米线,道道好吃,是无论怎么点单都错不了的美味。

 


龙须面,在成都的面馆里还算极其少见。这种传说中乾隆皇帝最爱的龙须面,曾经还是尊贵的宫廷食品。面条细若银丝,宛若龙须,不管在面里煮多久都不会浑汤,有着天然的爽滑口感。他们家的面条都是从江西浒湾运过来的,全部纯手工制作,光看在面根抹盐巴这样古老又传统的保存方式,就知道老板深谙此道是个吃面内行。而除了特色龙须面,还有肥肠鱼米线,番茄鱼米线,阿婆烧肉饭等爽翻众人的美食可供挑选。


地址:锦江区望平街33号附15号


图/赵兴茹 王柳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