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卷:宋●文同苏轼●墨竹卷

 自华居 2016-11-30
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宋 文绘苏题合卷

       文同,字与可 (1018-1079),北宋仁宗时期的著名画家,四川省梓潼县人,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苏轼与文同的交谊深刻持久,虽然苏轼与文同相见之日屈指可数,但两人通过诗词唱和、书信来往,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苏轼与文同的交谊源于苏轼的父亲苏洵。嘉祐五年(1060),苏洵在京城任试校书郎,与文同共事。英宗治平元年(1064),苏轼在凤翔府任节度判官,初次与文同见面。苏轼在《黄州再祭文与可文》中回忆:“我官于岐,实始识君。甚口秀眉,忠信而文。志气方刚,谈词如云。”两人一见如故,从此开始了相知相契的深厚情谊。

       苏轼与文同虽然年纪相差了十几岁,却情性相投,堪称莫逆之交。文同襟怀洒落,高远潇洒。文彦博称赞文同:“襟韵洒落,如晴云秋月,尘埃不到。”东坡尝云:“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

       熙宁八年(1075)10 月,文同在兴元府(今汉中)知府任满后调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文同在居官时期,喜欢附近的芫菪谷的那片竹林,他常在晚饭后独自一人踏着簌簌的落叶悠然散步,欣赏竹子,并随口吟诵出“山圃饶秋色,林亭近晚晴”这样的诗句。听说洋州筼筜谷一带多翠竹,便急往竹林边构筑一座小亭,像鸟儿在树林中安下一个简易的窝。于是经常“看画亭中默坐,吟诗岸上微行。人谓偷闲太守,自呼窃禄先生。”当他在尘世里跋涉劳顿的时候,这座小亭便是可以自由俯仰吐纳的驿站。

       文同特别擅长画竹子。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家屋前屋后种了各式各样的竹子,经过长时间观察后,竹之形、竹之韵,已了然于胸。他凝神注目于竹林的同时,常常不能自已地奋笔挥洒,手上兔起鹘落,笔下风韵楚楚,其身已与万竹同化。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眼前的潇潇翠竹渐渐掩映于溶溶的月色之中,那黑色的斑驳的竹影显得分外简单而深邃,他觉得比之多色彩的白昼更让他觉得充实与丰富,刹那间领悟了画竹的真谛,以“淡墨挥扫”来代替“丹青朱黄铅粉之工”。这样的墨竹本于自然而超乎自然,当然更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文同画竹时,都先在心里将竹子的概图布局妥善后,即“振笔直书,追其所见”,栩栩如生的竹子,弹指间就浮现在眼前了。当时诗人晁补之曾说:“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苏轼觉得文同的墨竹深得物理,能够“厌于人意”而纯任自然,所以“合于天造”,他自信对文同知之甚深,所谓“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余最。”同样,文同亦将东坡引为毕生知己,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君妙处。”每完成一幅新作,便叮嘱:“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而又自具风格,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苏轼生平爱竹,“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所以他画得一手好竹,是“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苏轼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故;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故,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同改知湖州太守,二十一日病逝于赴任途中的陈州(今河南淮阳)驿舍。苏轼得知噩耗,悲痛欲绝,“气噎悒而填胸”,接连三日,“夜不眠而坐喟,梦相从而惊觉,满茵席之濡泪”。

      元祐二年(1087)秋,苏轼作《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元祐八年(1093),文同去世十四年,苏轼见文同遗墨而嗟叹,作《文与可画赞》,这是苏轼有关文同的最后一篇作品。

       苏轼与文同情深谊厚,但相见时日不多,他们主要以书信往来、诗文唱和来表达。据统计,文同有关苏轼的诗文有19首(篇),苏轼有关文同的诗文有79首(篇)。两人从初识到交往甚密,时间长达十五年之久,他是苏轼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诗文往来最多的友人。

图片概览

观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保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图片局部及细节

观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保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

观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


 
 
 
     书画艺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代无数艺术家笔耕墨舞,加之千百年的累积沉淀,流传的作品当是繁密如星,可惜历史车轮的前进总是随着战争伴着破坏,时至当下,太多的作品已是灰飞烟灭,即便有幸存世的,也已深收宇阁秘不示人。科技手段下艺术作品的复制,延续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同时也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欣赏更多古书画
那就赶紧来关注我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