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睡有睡相,讲究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睡如弓;其中,坐姿是国人最讲究的,而坐姿是与椅子密不可分的。椅子的“椅”的本意是“倚”,倚靠。凡是带有靠背、扶手,可以倚靠的坐具,才能称之为椅。 人生有工作、学习和休闲三种状态。在合适的时间、坐合适的椅子,才会有合格的坐姿,才会有合格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2016年7月17日,利用周末时间,参观了全国第一收藏家——马未都的观复博物馆。在该馆的家具馆中,看到了禅椅、太师椅和圈椅三种椅子,聆听了解说员对三对椅子如何坐的文化解读,至此,对人生三种状态的坐法,便有了新的感悟。 太师椅——敬畏的坐 太师椅是职场椅,是职场权位的象征,你上什么岗位,就该知道这个岗位的“椅”如何去坐。我以为,职场椅坐法的要害,是要时刻保持对职场权位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以敬畏之心度过你坐在职场椅上的每一分钟。 中国的家具设计原则是“尊严第一,舒适第二”,当尊严和舒适发生矛盾时,舒适一定要让位于尊严。太师椅过去多数是在工作或会客等重要场所用的,所以,让人坐得有尊严是第一位的。 我在观复馆看到的那对太师椅,是清代之后的样子。此时太师椅的典型样子是靠背、扶手、椅面都互相垂直,靠背和扶手之间有明显的落差,平时你坐在椅子上休息时,小臂放在扶手上便可以得到休息,但大臂悬空不很舒服,这种不舒服感告诉你,你现在在岗位上履职,不能偷懒休息。当你在正式工作或会客场所坐太师椅时,要想坐得端庄,你就只能坐椅面的二分之一,背还不能靠着椅背,保持这样的坐姿,身体才能挺得板直,这种坐姿时间长了,肯定会很不舒服。皇帝坐的龙椅,是放大的太师椅,皇帝坐在上面,三面不靠边,连小臂都体息不上。你看他坐在上面很风光,其实,你去像他那样坐上一小会儿,其中滋味你就知道了。 古人这样设计太师椅、规定这样的坐姿,是有其道理的。凡是能坐这样的椅子的人,多数位高权重,让他在履行职责时,坐上这样的椅子、端起该端的架子,坐在上面不舒服的感觉会时时提醒他慎用手中的权力。端架子是需要多付出体力和毅力的,会提醒他谨慎使用手中权,会让他时刻体会到“敬畏”二字的味道。 禅椅——庄重的坐 禅椅是修行椅,是精神支柱的象征。一个人,物质再丰富,如精神贫乏,人生的正方向也不会持久。每个人在自己的家中,都应该有一把修炼精神的禅椅,这个禅椅的坐法,是要时刻保持一份对精神、对思想顶礼膜拜的态度,以庄重之心去坐自己的禅椅——人有信才可以立嘛。 禅椅的后背呈九十度角,两边的扶手非常短,椅面前面伸出来的部分非常长,你要按常规椅子的坐法去坐,根本靠不到椅子的靠背,只有整个人盘腿坐上去,才能靠上靠背。 这样的椅子有精神修心和物质健身的双重作用。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在上面盘起双腿、挺起胸堂、双手合十,像一个禅者那样,坐得有姿有形、端端正正、闭目冥想,对身心都会大有好处的。很多僧人在生活那么清贫的情况下,都能长寿,即是如此。马老先生在他写家具的书中讲:我们在房间中摆一把禅椅,每天盘着腿正襟危坐,看完半小时新闻联播,一定对人的健康有好处。人不要总是在软沙发里看电视,贪图安逸的同时,可能就会丧失健康。 我很看好禅椅的修行作用。一天开始前,在禅椅上坐半个小时,做做深呼吸、理理当天事、静静心头念,给一天一个好的开始;一天结束后,在禅椅上坐上半小时,忆忆当天事、顺顺明天情、冥想深呼吸,把一天画个句号打个包,不带着问题和纠结去睡觉。 人的思想修行,是一辈子的功课,有这么一对专用的修行椅子,修行静思时端起该端的架子,是对心中神灵的庄重、是对人类道德的敬重。 圈椅——圆润的坐 圈椅是生活椅,是快乐生活的象征。一个人,不能一天24小时老端在职业太师椅和禅椅上,生活需要调料,生活需要在刚性的工作和端庄的精神修行之外加上圆润的润滑剂。生活椅的坐法,就是要像圈椅的椅背一样圆润。生活需要张弛结合嘛。 圈椅四足落地,椅面像卡子一样卡住整个椅子,非常牢固,可以历经几百年不坏。圈椅的靠背和扶手之间没有明显的落差,按人入坐后大臂、小臂垂放的角度设计,当你休息时,大臂、小臂同时“着陆”。过去房间无空调、电扇,一到夏天非常热,坐在圈椅上,人的胳膊会被架起来,底下可以通风,非常舒服,能得到彻底的休息;而加上它的靠背呈“S”状,或者呈“C”状,都能够使身体得到全方位的放松。 从圈椅上,我们还可以找到做人、做事的两个道理:一是做事要像圈椅一样,处处顺着事的规律去做,让坐在上面的客户舒服;客户舒服了,他才能乐于多坐,你的椅子才有作用嘛。二是做事的方向确定后,做事的方法不能像太师椅扶手那样直起直落,要像圈椅椅背那样弧形过度,做到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最佳结合。 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一个组织、一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生活物件、特定的职业器具、特定的生活习性,其物、其器、其技的后面,都有它与众不同的文化、与众不同的思想、与众不同的人生大道。 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免不了要品其人、要理其俗、要赏其物,这种品、理、赏,要观其形、知其结构,更要读其心、知其内涵。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精神味道。 写文章也是这样,如果你仅写出了其外形如何如何美,写不出其文化、思想、习性的内涵,你也只能写出小学生的习作。 写游记更是这样,只写你看到的东西的外形、只写你行路的艰辛、只写你口欲的享受,那只是游记的皮毛。真正的高水平的游记是什么?你可以看看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看看林达的《带着一本书去巴黎》;你可以去马老的观复馆,听听解说员对那些无言的家具后面的文化解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