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再论“怎样的课是一堂好课”?

 许兴华数学 2016-11-30


(选自公众号“龙新数学”)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之所以让我再次发出此问,是因为我们研修有一个作业题是关于复习课与习题课的,老师们就如何上好复习课发表了很多好的做法.评价一节复习课也好,还是新授课也好,归根到底就是如何认识一节好课的问题.

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很多教育专家给出过标准,叶澜教授归纳“一节好课”的标准应该有“五个实”:扎实(有意义的课)、充实(有效率的课)、丰实(有生成的课)、平实(常态下的课)、真实(有缺陷的课).崔允廓教授将“好课”的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还有其它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其作出归纳总结.通过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一堂好课”应该有以下几个最基本的要求.

一节好课”要展现一个真实的教学和学习过程.

我曾经参加过一些公开课和评优课的评委工作,有些老师为了使课上的看起来生动,体现师生的双边互动,事先做好学生的工作,或事先已经给学生讲过,把课上成了虚做秀课,老师追求的是虚情假意的表演,危害的却是学生的真情实感的学习过程.我在指导青年教师参加优质课比赛时,特别给青年教师提出要求,不论上的课能不能获奖,都不能作假,还给课堂教学一个“真实”,宁肯课前教师自己多几遍备课,象于漪老师的“一课三备”,多思考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自己多演练几遍,也不能上做秀课.要让课堂真实的体现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要让课堂真实的体现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有个性的自圆其说、不同方法不同方式的交流过程,要让课堂真实的体现教师机敏地捕捉稍纵即逝的信息将其转变为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的过程.

“一节好课”要立足于“好”问题的设计

  目前的课堂提问有下面几个现象:

  (1)高密度提问已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也就是课堂提问过多,这种问答组织化程度高,有利于扫除教学障碍,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

 (2)课堂提问以记忆性问题为主.

(3)课堂提问技巧单一. 学生齐答比例很高, 回答问题方式单一,教师完全控制课堂.再就是提问后基本没有停顿,不利学生思考.

学生主动发表自己观点或提出问题的几乎没有出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那么具备何种品质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呢?

一是应当明确、具体.

二是应当具有思考价值,即问题要有一定思维深度和广度.

三是要关注“三维”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四是问题要具有情境功能

教师在备课时要对课堂的提问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提问的数量   提问的认知层次  提问的方式

问题的指向   学生回答的方式  教师理答的方式

同时只有教师设计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要逐步引导让学生学会提问才是根本.

    “一节好课”要能展现老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但也不是所有的课都采用“发现学习”方式,应根据课型,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各种因素,实事求是,该听讲接受就听讲接受,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不能简单地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有意义接受的学习”也带有一定主动性,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

    “一节好课”要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状态.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到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的学习.如果只是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引起学生多少的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没有恰当的负荷的课不是一节好课.

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很多老师在课堂上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出现,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生动.小组合作学习对提高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想探讨这几个问题:

什么时候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比较适宜?

小组活动讨论的时间以多长为宜?

小组活动中教师干什么?

是不是所有的数学课堂都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呢?

小组合作学习要因学生的认识水平、年龄的特点、知识的难易而定.不一定每节课都要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有些新授知识比较浅显,也不一定需要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我们一哄而上,不管什么课都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不愿动脑思考问题.我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和独力思考解决问题要相结合,才真正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一般小组活动是在课堂进行某一环节遇到困难或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关键问题需要讨论时,小组活动才适宜开展.

每次活动以3-6分钟为宜.如果时间短了,就会让讨论流于形式,根本就是无效讨论,讨论出来的想法,观点不一定能体现小组每个人的想法;如果时间长了,课堂就会比较混乱,一部分早已形成结论的小组就会没事干,说闲话,影响课堂秩序,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小组活动到底要开展多长时间这关键还是要看教师的把握,教师要随时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做到及时调控课堂,要很好地发挥教师教师的主导作用.

我听了很多的课,发现了不少这样情况:教师把讨论的问题抛给学生后,要么是无所事事,随意走动;要么抓紧时间看自己的教案;要么是板书等等.我认为有以上做法的教师是不对的,首先,我们要明确给学生时间去讨论活动不是放羊,教师越是在学生讨论时,越要有事干.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参加到学生中去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掌握学生讨论的进程,及时深入小组给予学生必要的点拔,便于学生小组活动讨论的顺利进行,并能做到讨论后及时调整好学生的发言顺序能做由浅至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明晰要研究的内容.

“一节好课”还要能体现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一个具有高超的组织艺术、引导艺术、语言艺术、板书艺术、激励艺术-------的老师会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而对课堂教学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尤其是要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学语言简练、揄扬顿挫,有节奏感都能吸引学生的听讲注意力,听讲效果就明显好.当然,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追求,更来自于一节好课.

以上是自己的一点认识,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