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装备】无力回天 法国B1系列重型坦克

 不沉俾斯麦 2016-11-30


1919年,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洗礼的法国开始寻求下一代坦克。法国军方提出下一代“战斗坦克”的要求是既能够破坏掉敌人工事,炮兵掩体和阵地,又能够突破敌方的反坦克防线。


  1921年,这一构想转化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新坦克最大重量13吨,最厚装甲25毫米。车身要足够低矮。一座较小的炮塔内装配两挺机枪用以消灭敌方步兵。车体部分应发展两个版本:版本一为安装75毫米榴弹炮,用以支援步兵;版本二为安装47毫米加农炮,用以反坦克。


  法国工业界对军方的招标予以了较为积极的回应。参与竞标的公司包括FAMH海军冶金公司、迪劳内-贝利维尔公司、施奈德公司和雷诺公司(施奈德公司和雷诺公司组成了联合竞标方)。1924年5月,这些竞标公司拿出了自己样车供军方测试。


  1925年,法国军方决定以雷诺公司的SRB样车为基准蓝本,保留其发动机、变速箱和转向装置的方案,融合海军冶金公司的悬挂装置和驱动轮,以及地中海造船厂的履带。原计划车体内装配47毫米加农炮的方案被取消。法军将这一新型坦克命名为B型坦克。


【雷诺公司的SRB样车】


  1926年,法军同雷诺公司签订了制造三辆B型坦克原型车的合同。合同规定雷诺公司为主承包商,其余参与上述竞标的四家公司为辅助承包商。同年,法军对新坦克提出了新要求。这样的变动加上各公司自身的原因,使得本应顺利的研制工作反复拖延。直到1931年10月,三辆原型车才被送到测试场进行测试。



【B型坦克样车】


  这三辆原型车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测试。直到1934年3月,军方和雷诺公司才签订了B型坦克的价格和配置合同。在测试中,法国军方提出两点重要改进意见,首先是正面装甲必须加厚至40毫米。第二点是参考当时法国D型坦克设计,为B型坦克换装安装了SA34型47毫米坦克炮的APX-1型炮塔。这样原有的B型坦克就有了很大改变,法军将改进后的坦克称为B1型坦克。1935年,B1坦克开始正式交付法军部队。


  B1型坦克全重28吨,车长6.52米,宽2.5米,高2.79米。发动机采用一台雷诺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公路最大速度28公里/小时,最大行程200公里。



【B1型坦克批量交付法军部队】


  B1坦克车体正面装甲和炮塔四周装甲均为40毫米。B1车体装甲为铆接和螺接结合。但炮塔为铸造件。炮塔内的SA34型47毫米坦克炮为27.6倍径,仅能够贯穿25毫米厚装甲。作为B1坦克最具特色的武器,一门ABS1929型75毫米榴弹炮被安装于车体右侧。该炮为17.1倍径,初速仅为220米/秒,不具备合格的穿甲能力。其设计目的也仅是为步兵进行火力支援。B1坦克的辅助武器为两挺7.5毫米机枪。


【B1型坦克。注意其较小的坦克炮和车身上的铆钉】

【今天的B1坦克残骸,可见其车身上铆钉、铸造炮塔、巨大的驱动轮和众多小负重轮】


  B1坦克的乘员为4人,即车长、驾驶员、装填手和无线电操作员。车长负责指挥全车,其战斗位置就是APX-1单人炮塔。这样,47毫米火炮的装填、射击,7.5毫米机枪的装填、射击,以及观察指挥,均要车长负责。驾驶员位于车体左侧,除了驾驶外,他还要负责75毫米榴弹炮的射击。装填手则既负责为75毫米榴弹炮装填弹药,也负责将47毫米炮弹递给车长。这样忙乱的操作流程也显示出了法军对坦克操作设想的不合理。



【B1-bis坦克的剖面图,可以想象操作时乘员的不便和忙碌。】


  B1坦克的悬挂和履带都非常独特。该型坦克的悬挂为复式平衡悬挂,即弹性元件为立式弹簧和半椭圆片式弹簧。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车体每侧各有16个小负重轮。


  履带则环绕过整个车体,明显受一战英国过顶履带坦克的影响。履带为冲压制造,其结构为互相连接的钢片,仅有一个加强筋式横向凸起。这种结构让B1坦克的防滑抓地性能较差。



【在法国战役中被击毁的B1-bis坦克,可见其独特的履带、巨大的悬挂弹簧和撒落一地的小负重轮】


  从1935年到1937年,B1坦克共制造了34辆。


  1937年,德国扩军备战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针对这一情况,以及西班牙内战中反坦克武器的应用经验,法国军方提出了对B1坦克进行改进。当年B1坦克改进型即研制成功,法军称之为B1-bis坦克。



【B1-bis型坦克】


  B1-bis坦克换装307马力发动机。在这一基础上,坦克的火力和防护都得到了加强。B1-bis坦克的炮塔换为装配了SA35型47毫米坦克炮的APX-4炮塔。SA35型坦克炮身管提升到了32倍径,发射穿甲弹时初速450米/秒,可在500米距离内击穿58毫米厚装甲,1000米内击穿43毫米厚装甲。B1-bis坦克的车体正面装甲提升了到60毫米,侧面和后方装甲为55毫米。炮塔四周装甲则提升到了56毫米。B1-bis坦克的重量增大到32吨。



【B1-bis的防护和火力都得到了加强】


  另外,B1-bis还换装了车载电台,实现了坦克语音通信。


  从1937年到1940年,B1-bis坦克共制造365辆。


  随着战争局势的日益紧张,法军后来还提出了新的B1改进型计划。这一型B1坦克被称为B1-ter坦克。该型坦克计划换装350马力发动机,正面装甲厚度提升至70毫米,战斗全重增加到36.6吨。该型坦克计划1940年装备部队,随后拖延至1941年。德国入侵时,B1-ter仅造出了几辆样车。


【B1-ter型坦克样车】

【B1-ter侧视图(游戏贴图文件)】


  对B1坦克的考验很快到来了。


  1940年5月10日,德国入侵法国。14日,B1坦克初次投入战斗。与德国入侵苏联遭遇的“T-34危机”有些相似,德军在面对法军B1坦克时颇有些慌乱:德国三号坦克根本无法击穿B1正面装甲,而B1的火力与三号坦克持平。


  据记载,在5月16日的一次战斗中,曾经有一辆B1坦克单车击毁13辆三号和四号坦克后全身而退的记录。



【法国战役结束后的B1-bis坦克,其庞大结实的身躯与旁边的德军小坦克形成了鲜明对比】


  德国人对B1坦克最恐怖的记忆来自于戴高乐指挥的第4坦克师。该师实际上是开战后紧急成立的。5月17日,第4坦克师在拉昂展开反击,18日该师一度收复蒙科尔内。26日,第4坦克师向阿布维尔反突击。戴高乐之子菲利普·戴高乐海军上将回忆父亲的战斗经历时这样描述此次战役:“左路的重型坦克每隔50米一辆,一路上摧毁了敌方的所有工事。……敌军的一个营被消灭了。因为这次行动,我父亲后来受到了表彰。但是,到傍晚的时候,汽油没有了。”


  古德里安则回忆:“在战斗中,我试图用缴获的47毫米反坦克炮摧毁B1坦克。因为之前我军射在它身上的炮弹总是被弹开,没造成什么损害。无论37毫米还是20毫米炮都无法应对这一对手。我们因此遭受了一定伤亡。”



【B1-bis曾经给德军造成过一些麻烦,可惜也只是麻烦】


  无奈之下,德军应用穿插战术袭击B1坦克保障车辆,待到B1坦克无法动弹后德军坦克抵近将其击毁甚至俘获。至于勇猛冲锋的B1坦克,则可以用88毫米高射炮平射解决。



【德军在被击毁的B-bis前合影】


  总体来看,B1坦克在法国战役中表现可以概括为装甲防护较为优良,火力合格,但机动性较差,耗油大,可靠性低而故障率高。这样的性能只能让该型坦克有一时亮眼表现,很难持久作战。应该指出的是,虽然目前战史中多提及B1,但从很多迹象看,大部分较为优秀的战绩都应是B1-bis取得的。



【一位德军和一位法国妇女围观B1-bis坦克,可见其车体基本完好,应为耗尽汽油后乘员弃车】


  有意思的是,虽然B1坦克在实战中作用不大,但却对另两种外国坦克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早期陆军装备颇受法国影响。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美国设计新式中型坦克时,就参考了B1坦克的经验:既有安装坦克炮的炮塔,又在车体内安装75毫米步兵炮。这就是著名的M3“罗伯特·李”中型坦克。自然,这型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也再次证明了“两炮合一车”设计思路的失败。


【M3“罗伯特·李”中型坦克,可见其“两炮合一车”的结构。铆接车体、铸造炮塔、平衡式悬挂也与B1坦克类似】

【有意思的是,虽然性能不足,但他仍然在北非和东线等战场发挥了一定作用,由于装甲过于贫弱,被苏联士兵调侃为“七兄弟的棺材”】


  与之相比,另一种坦克就恐怖的多了。德国装甲部队通过和法军B1-bis、英军“玛蒂尔达”坦克的交手深刻认识到,自身在重型坦克领域已经严重落后。这样在法国战役后,德国加紧研制新一代重型坦克。研制出的结果就是坦克发展史中的传奇,“虎”式重型坦克。一个流毒甚广的说法是,“虎”式坦克是德国入侵苏联后,为应对“T-34危机”而研制的。实际上,德国启动新型重型坦克的研制工作是在入侵苏联之前,当时德国还对T-34的性能一无所知。



【英军“玛蒂尔达”重型坦克,其给德军的冲击同样不小】

【使用B1车体的105 leFH18B2自行火炮】


  法国战役结束后,德国将部分缴获的B1系列坦克投入到德军部队使用。除一部分直接应用外,还推出了部分改型成。德军将60辆B1改装为了喷火坦克。方法是保留炮塔,但将车体内的75毫米榴弹炮换装喷火器。有16辆B1则在1942年安装上105毫米榴弹炮成了自行榴弹炮。当然这样的数量让这些B1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用B1-bis坦克改装的喷火坦克】

【喷火坦克模型】

【用B1-bis坦克改装的105毫米自行火炮】

【德军工程人员在改装后的105毫米自行火炮前合影】

【用B1-bis坦克改装的105毫米自行火炮线图】


  1946年,刚刚经历二战浩劫的法国用剩余的B1-bis坦克底盘结合安装了90毫米坦克炮的炮塔,造出了新式重型坦克,成为ARL44型重型坦克,这也算B1坦克留下的最后影响了。



【ARL-44坦克,车体的B1-bis特征很明显】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内容转自:军武猛回头(ID:junwumenghuito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