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结束了汉末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和混乱,南北画家齐聚于京洛,开放,交流,盛况空前,造就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早在李世民继位以前,阎氏兄弟就是秦王府中的能人。阎氏家族是北朝门阀,阎父因擅长绘画和营建在隋朝做过官。阎氏兄弟继承家学,绘画、工艺、建筑,样样精通。 阎立德曾任尚衣奉御,专门设计制造礼服仪仗。唐太宗朝,他任将作大匠,负责设计修建帝王宫殿和陵墓。终南山翠微宫,骊山玉华宫、唐高祖墓献陵、唐太宗墓昭陵,都由阎立德主持或参与工程。他官至工部尚书,陪葬昭陵。文献记载阎立德擅画人物故事,但作品无存。 阎立德有两个弟弟,阎立行和阎立本。关于闫立行的记载很少,而阎立本则历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地位显赫。高祖时,他做过秦王府库直,太宗时任职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时任职工部尚书,后来擢升右相,与军功卓著的左相姜恪并列。史书上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的说法。 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人物肖像画是阎立本最为人称道的创作。他在高祖武德9年(626)绘制的《秦府十八学士图》,以及在太宗贞观17年(643)绘制的《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都很有名气。十八学士在唐太宗夺取帝位的过程中曾立下功勋。李世民令阎立本把他们画下来,旨在显示帝王礼贤下士,希望天下栋梁咸思自效。这个题材后来颇为流行,宋代刘松年、明代仇英都画过。凌霄阁功臣图则是效仿汉代传统。汉代有“甘露良佐,麟阁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纪其迹”,以传不朽。 阎立本画过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历史事件《步辇图》,今存宋代摹本。虽然是摹本,但是此卷展现出初唐绘画的气质格调——健康积极、雍容富足。这幅画的章法洗练,没有背景,着重刻画人物的仪态。按照人物身份,在体量上有所区分,这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惯用手法。 执扇、抬辇的宫女们身型娇小,反衬出太宗的壮硕,以及作为天子的威仪。 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有阎立本的《职贡图》,描绘外族贡使来朝的场面。如果有人还记得萧绎的《职贡图》,就会对这一类题材的经久不衰了然于心。 《历代帝王图》阎立本 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历代帝王图》是阎立本另一幅重要的传世作品。这幅画描绘了汉至隋的帝王13人。他的天赋在这幅画里展现无遗。阎立本如此热衷于抓住帝王个人的突出品质,而不是表现九五之尊的地位。个人性格和政治作为,在每位帝王的面相、神情、仪态、服饰装扮等方方面面,都有精准细致的体现。曹丕的咄咄逼人,司马炎的深沉大度,宇文邕的强悍严酷,杨坚的老谋深算······永恒的人性特征,比任何帝王显赫一时的统治更加令人感慨。
此前,帝王肖像已经形成固定程式。《历代帝王图》遵循传统,但在艺术表现上,反映出魏晋以来人物肖像画发展到初唐时的巨大进步。 身为初唐统治集团核心成员,阎立本笔下的历史观就是王朝的意志。褒扬肯定或者批判鄙视,从每位帝王眉宇间的神采、侍从、床辇器物的细节中,都可以找到痕迹。比如像陈叔宝、杨广这样的亡国之君,自然被描绘得平庸、无能。阎立本这种心理肖像画的高度技巧,后来被民间画工吸收到道释题材的壁画创作中。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一个故事。某一天,唐太宗泛游春苑,看见池塘里珍奇的禽鸟正在戏水,一时间觉得兴趣盎然,于是招呼左右随驾吟诗咏叹,并急召阎立本前来作画。那时候,阎立本官至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侧,手挥丹青,目瞻坐宾,不胜愧赧”。阎立本被气得不轻。回到家后,他对自己的孩子说:“我打小爱读书写词,如今却独以画画为人所知,像下等仆役一样,被人呼来喝去,真是奇耻大辱。你要以我为诫,不要学画画!”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两句诗是李商隐写西汉政论家贾谊的。我觉得,阎立本也有类似沉沦下僚的苦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