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浓妆淡笔两相宜——红绿彩瓷俑

 自华居 2016-11-30

“ 器 道 ”

有情器物,欢喜人生

红绿彩瓷器是我国古代陶瓷中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重要品种。它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次在白瓷釉面上以多种彩料装饰瓷器的开始,它的出现使陶瓷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彩色时代,改变了我国乃至世界陶瓷发展的格局与方向。

红绿彩也称白釉红绿彩,是北方磁州窑系所开创的一种装饰方法。其工艺程序是用毛笔蘸红绿彩料,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描绘花纹,然后置于800度左右的炉中加以烘烧,使彩料烧结在釉面上。其主色为红、绿、黄三色,色彩丰富, 明快艳丽、流畅生动,艺术效果强烈。磁州窑红绿彩技法形成于金代后期,这一时期女真统治者及贵族生活趋向奢侈豪华,并推崇厚葬风俗,红绿彩技法在此背景下出现,成为金代磁州窑最富特色的装饰技法之一。红绿彩描绿点红,鲜艳夺目,多装饰于碗、盘、杯、瓶及瓷塑和玩偶上,由于红绿彩瓷俑造型多样,色彩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多为供设器,体现当地相应文化,具有极高历史文化价值。

红绿彩瓷吸取了民间年画的养分,以大红大绿民间喜庆活动的色彩为其基本色,画法则直接来自磁州窑自己所创造的白釉黑彩、褐彩和铁锈花工艺,故深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磁州窑方尖帽骑马俑


磁州窑童子玩雀俑


磁州窑童子执傀儡俑


磁州窑佩刀吏像


金 磁州窑红绿彩仕女俑


招财使者


乐人立俑

磁州窑烧制的这些大型红绿彩瓷塑,造型富有神韵,色彩鲜艳,且装饰大面积金彩,反映了当时磁州窑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这些瓷俑的装饰方法基本相同,均是器表施白色化妆土,在透明釉上以红、绿、黄、黑彩进行装饰,色彩艳丽饱满。下面选取近年来出土的的几件红绿彩瓷俑分别介绍。


击鼓俑 

残,灰胎,施化妆土,模制。伶人垂鬓髡顶,脸上红彩点“妆靥”,额头红彩绘“花钿”,粉红色面颊。着外翻领左衽袍,红彩袍上点绘黄色花斑,绿彩袖口,左肋下挎一腰鼓,左手按鼓,右手击打。人物动作刻画传神,表情生动。


凤冠贵妇俑

灰黄色胎,质酥松,模制,施化妆土,罩玻璃釉,色微黄,多细碎开片,底部扎有透气孔。整个造型是一位年轻貌美雍容华贵的妇人坐于椅台上。肩部披黄色红边的“云肩”,外搭绿色红葵花窄幅“披帛”,帛圆带留在前面,帛头后垂被衣衫遮盖。在广袖半截处,有绿色羽毛状装饰。这种羽饰和凤冠、蔽膝、革带的搭配,都显示了它就应该是《宋史·舆服志》中记载的“褕翟”。这些搭配是12世纪间后妃才能穿着的命妇冠服。“云肩”属于较常见和广泛使用的女真服饰,它的纹样对后世的服装和其他制品图案化装饰影响深远,在元、明陶瓷纹样中经常出现。


哺乳俑

 胎色灰黄,模制中空,施化妆土,局部露胎,罩透明釉,器底有气孔。造型是一位年轻妇女侧卧抱婴哺乳。妇人头顶绿巾包髻,黑彩涂发,黑彩绘眉眼,红彩点唇。此类露胸哺乳像在已知古代陶瓷塑像中甚为少见,它的出现突破了当时的理学道统,更多显现表达的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延伸。这一命题此种形式的表现,非常值得关注。


童子读书坐俑

童子圆头大耳,黑彩绘眉眼,红彩点唇,眼微眯,神色清秀。童子右臂屈支,身后倚,手拳握,肘臂、肋部压一黑框涂黄彩绿面方座;左臂垂伸,左手持一本翻开书册,搭在左膝上,书册上有黑彩画写。此俑描绘的是夏日午后读书休憩的一幕,外衣多衣线纹路及点花,突出的是纱丝清凉织物的意境,深具写实效果。


童子抱琴坐俑

灰黑色胎,施化妆土,罩玻璃釉,多细碎开片,仅圈足露胎,底部扎有透气孔。此俑最特殊的就是“琴”的出现。此童子俑所抱的“琴”,以写实手法处理,外框黄彩,代替黄色髹漆,琴首为如意云式,岳山也做云头式,涂绿彩,额为菱方形,中间绷琴弦九根。宋朝徽宗赵佶就非常热爱琴艺,曾广罗尽搜天下名琴藏于特设之“万琴堂”中。因此在这件12世纪的童子俑中出现古琴,也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艺术风尚。


抱瓶俑(绿衣/红衣)

抱瓶俑(绿衣)胎色灰黄,质酥松,模制中空,施化妆土,罩透明釉,底无孔。造型是一仆佣抱瓶跪坐,双腿跪地,臀压坐脚后跟上,从衣饰、抱瓶和跪坐姿态,可以判断其属于仆佣。仆佣所抱的黑瓶,在金元时期的墓葬中多有出土,属于酒瓶。这类成对同模的红绿彩绘俑,甚少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