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不笑风急无情雨 2016-11-30
 
标签: 

旅游

 

重庆

 

大足石刻

 

游记

 

杂谈

 
分类: 原创摄影

    大足石刻是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造像并存的石刻群,报父母恩重经变相是宣扬儒家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恩重如山的典范之作,也是一龛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作。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1】投佛祈求嗣息

    全龛造像的内容以中间一对夫妇“投佛祈求嗣息”拉开序幕。一对年轻夫妇,女的手捧香炉,男子虔诚地在炉上点香。他们在佛前焚香,祈求有后,希望得到孩子。按照我国的传统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认为没有孩子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所以他们在佛前祈求希望得到一个孝顺儿。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2】怀胎守护恩

         一位“转动亦难”的孕妇正坐着保胎,旁边有一侍女端着一碗保胎药在侍候她。母亲怀孕,身重如铁,为了保胎,母亲还得吃保胎药,充分表现了母亲怀胎、护胎的精心。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3】临产受苦恩

         怀胎十月,一朝分娩苦。孕妇被侍女掺扶着,以手抚肚,咬牙裂嘴作痛苦状,她身下半蹲着一位接生妇,正扎衣卷袖准备接生。旁边有一端公手执令牌,口中念念有词,为产妇驱邪,以保母子平安。我们至今还把生日称“母难之期”,可见母亲生孩子之不易。

4】生子忘忧恩

         母亲面带笑容,左手抱着婴儿,与丈夫相对而立。丈夫左手把住妻子手臂,眉开眼笑,“初见婴儿面,双亲点头笑”。这组造像生动地刻出一对夫妇亲密相攀,正喜气洋洋地逗孩子玩耍。一般小夫妻结婚后都会产生一点矛盾,但一有了孩子,一切不如意之事皆抛于脑后,矛盾也无声无息地化解开了,孩子的到来使小家庭充满了无限的温馨与乐趣。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5】咽苦吐苦恩

    母亲坐着,左手抱小孩置于大腿上,小孩右手拿着一个饼举至母亲胸前,作喂母状,饼上被咬出了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不是孩子咬的,而是母亲,那是母亲先尝尝这个饼是不是好吃,确认好吃了然后再拿给孩子吃,不好吃就留给自己。母亲吃的是粗茶淡饭,哺育孩子的却是甘甜的乳汁。母亲吃苦的,儿子吃甜的,表现出了母爱的无私。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6】推干就湿恩

         孩子晚上尿床了,母亲侧卧在一旁,双手把儿臀部置于床边,正要支起身来,小心翼翼地给孩子把尿,而儿子头枕母右臂,一会儿就仰卧酣睡了。母亲把孩子放在干处,自己睡在孩子尿湿的地方。这种母睡湿儿睡干的情况从古到今在我国民间都是很常见的,表现出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悉心的照料。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7】哺育不尽恩

    丰腴健硕的母亲坐着,衣襟敞开,正无私地袒露着双乳给孩子喂奶,穿开裆裤的儿子紧贴母胸站立,右手把住母亲左肩,左手放在母亲右乳上,口含左乳吸奶。碑文刻有颂词:“不愁脂肉尽,唯恐小儿饥”,把母亲育儿的心情,以及母爱的博大深厚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8】洗濯不尽恩

         孩子的洗濯之事大多是落在母亲的肩上。小姑抱小孩在母亲肩上玩,姐姐拿着一朵花逗着弟弟,母亲在一旁坐着开心地洗着衣服,也只有母亲才会在洗着孩子弄脏的衣裤时还会觉得一切都是香的。母亲虽每日辛苦搓洗,但只要看看孩子,听听他们稚气活泼的笑声,便觉得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了。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9】伪造恶业恩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父母为儿女杀猪宰羊热闹地办婚事。席桌后面坐着三人,中间为少年,两侧一为老年男子,另一为中年。桌左站一男一女,男执棒槌打,女挽袖帮忙,前面有一猪、一盆、一尖刀,表示办筵席杀牲。按佛教教义所说,杀生是造恶业。父母宁愿自己入地狱受苦,承担这份罪恶,也不愿让儿女沾杀生之罪名。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10】远行忆念恩

    儿子背着行囊,扛着伞,告别父母即将远行。父母扶杖送别,千叮咛万嘱咐,依依难舍。老太婆总有道不完的叮咛,老头子显得要稍微理智一点,送儿千里终有一别,他正用手悄悄地去碰老伴,意思是:唉,老伴,差不多了,天色不早了,儿子的前程要紧,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老伴扭过头来,满脸不服气的样子,捣了老头子一肘子,意思是:你懂什么,儿子不是你生的,你就是不知道心疼!工匠师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表情把他们打刻了上去,生动地再现了慈母那种“意恐迟迟归”的情怀,叫人看了禁不住热泪盈眶。下面的碑文写到: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告诫儿女不要久久不回,免得妈妈依门盼望。这正是儒家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翻版。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11】究竟怜悯恩

    “究竟”为极至、最高之意,“怜悯”就是“爱”的意思。佛教不提倡“爱”,因为爱什么就想得到什么,他们认为爱和贪没有区别。他们提倡对世间万物要同情和怜悯。“究竟怜悯”的意思就是最高的爱。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无私的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又应该用怎样的孝道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都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享受一下就行了,但佛家认为这并不算尽孝。那么如何才算尽孝呢?这组造像给了我们答案:画面上,老父母横排并坐,儿子跪在他们面前,父亲正指着儿子,神情严肃地进行教育。上有碑文:观喜怒常不犯慈颜,非容易从来谓色难。这是原原本本的儒家说教,“色难”出自《论语·为政》中的“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即“承顺父母颜色,此事为难,故曰色难”。可见,能做到时刻观察父母的脸色,顺承父母的心意来行事,才是对父母最高的“孝”。

大足石刻——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艺术大师们在以上这十组石刻中,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辛劳过程以写意的雕刻手法,跃然传神于石壁之上,将世间养育儿女的繁琐生活细节提炼为父母对子女的十大恩德,并且每一幅画都是人们所熟悉的生活情节,使人们在观赏艺术的过程中,回忆生活,在回忆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品味和认识生活,同时也使人们的情感和意志在观赏中得到理性的升华。

    父母历经千辛把儿女养大,并不是只需要儿女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孝敬,更需要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慰籍,需要儿女对他们的精神赡养,就像歌曲《常回家看看》里所唱的,父母只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