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戊戍变法与光绪皇帝老师翁同龢

 江山携手 2016-11-30

西太后的亲儿子同治十九岁死后,因无嗣,而立其侄光绪(载湉)为帝,他比同治(载淳)还小,慈禧仍继续垂帘听政,掌握大权。光绪渐渐长大,皇帝与太后之间政见矛盾逐渐日烈,特别在甲午战败后,高额赔款二亿两白银,耻割台湾澎湖列岛,签订丧国辱国的“马关条约”。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与不满,民族危机空前,瓜分中国的列强,胃口越来越大,这时国仇民恨,全国要求变法强国的呼声日益高涨。抗议反对声音不断于街头,打着这样的条联:

赔资巨额,黎庶膏脂刮尽;

割地台湾,华厦奇耻难平。

这时,康有为联合在京应试的举子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马关条约”提出三点主张:一、拒签马关条约;二、迁都抗战;三、变法图强。这三点史称“公车上书”。从此掀起了历史上有名的“戊戌变法”(维新变法)运动。

翁同龢,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常熟(江苏)人,在咸丰六年,一举高中头名状元,官居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国机大臣,又是皇帝的老师,很受光绪皇帝钦佩与器重。一些国政,常常请教翁同龢指教,翁很支持维新变法,并密荐康有为统筹,以图国强。在光绪二十四年采纳了康有为的变法政策,推动新政,诏定国是,宣告朝野,进行“戊戌变法”,当时震动了海内外。

这事触动了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保守势力反对,变法推行四天后慈禧怒令光绪皇帝强迫撤掉翁同龢的协办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职务,将翁同龢逐出官廷,回常熟老家,垂帘听政权谋发了淫威。

同年九月又发动了政变,把光绪帝囚禁在离她不远的中南海瀛台,监视光绪的一举一动。杀害了“戊戌维新变法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唐广仁。罢黜了维新派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等数十人。原光绪颁布的新政诏令作废,“戊戌变法”失败,历经了百日,故又称“百日维新”。

当时翁时龢正在去江西探望侄儿的船上,听到后,心中十分悲伤,为抒发胸中的不平,奋笔写了《江行》的诗篇:

风帆一片傍山行,滚滚长江泻不平。

传语交龙莫作怪,老夫惯听怒涛声。

翁同龢返乡后,慈禧仍不死心,下旨永不录用,命地方官员监督管束,由于政治迫害,经济困苦,一直到1904年即光绪三十年,他听到有人谕:“戊戌案内革职者皆开复(官复原职),监管者概省释(取消管束),”悲喜交集之际,激动之下,而病已加剧,遂写了副自挽联:

早闻道夕死可矣;

今而后吾知免夫。

在病床上仍念念不忘光绪皇帝,推行的“戊戌变法”并口授遗拆,望朝廷“励精图治,驯致富强”。就在这年七十四岁的翁同龢在孤寂中病逝,临死时为亲人留了一首绝命诗:

六十年中事,凄凉到盖棺;

不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写好后,内心充满了正义的悲愤,伸出无力颤颤的手,递给了亲人,才闭上双眼。

翁同龢死后,收到不少祷念的挽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著名翻译家林杼的一副:

脱权奸手,登仙佛场,嗟乎!

天下几人念皇帝;

始名宰相,终隐君子,惜哉?

此生无分见明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