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痛风指南”

 wbwmmwxki9 2016-11-30

痛风是炎性关节炎中最常见一种,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痛风患者的人数和发病率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已经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代谢性慢性病,严重困扰着国人的健康。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曾小峰教授介绍:“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误区,导致痛风发作持续时间和病情越来越严重。今年11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在中华内科杂志上发布了《2016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新版指南更多引用了中国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将帮助进一步提升我国风湿免疫科临床医生规范化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规范化诊治标准。”

●痛风能“治愈”,又不能被治愈

由于痛风起病迅速,伴随关节肿胀发热,且常常夜间发作,疼痛难忍,并且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等,重者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受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庆幸的是,痛风是风湿病领域中为数较少的发病机制比较明确并有完整而规范的治疗方法的疾病,因此被一些医生成为“可治愈的疾病”。当通过规范治疗使痛风发作频率降低甚至不再发作,这时我们可以认为痛风是被“治愈”了。然而多数情况下,患者并不能做到坚持规范治疗,痛风反复发作导致关节破坏和肾脏等内脏损害,而且这些损害往往不可逆转,因此,痛风又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

●三大治疗问题:误诊、误治、治疗不规范

在临床实际中,痛风的控制情况并不理想,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患者被误诊、误治和治疗过程不规范。曾小峰教授强调:规范诊断和治疗是减少痛风发作的有效措施,患者通过早期诊断及坚持规范治疗完全可以避免反复发作的折磨,但如果不及时诊治,此后的每一次发作都会使病情加重,并且导致更多并发症的产生,患者在治疗方面常常陷入三大误区,导致痛风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第一,误诊。很多医生以尿酸高为标准诊断痛风,不少患者被误诊为痛风,这种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尿酸高的人不一定都是痛风,其中只有10%左右才可能是痛风。很多基层医院医生并不了解,见到有高尿酸血症的老年人长骨刺或者关节疼就诊断为痛风。甚至一些患者不以为然,就诊偏晚或者干脆拖着不去治疗,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没必要治疗,不料之后发作频率更高,而且比过去疼的更厉害了,如果有症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检查。

第二,误治。痛风被误治的现象也非常严重,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明显情况好转便认为是现在的治疗起效了,然而早期的痛风患者即使无任何治疗,一两个星期内也能逐渐自然缓解,但之后病情还是会反反复复得不到控制。

第三,治疗不规范。首先,很多患者不注重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患者在急性发作后,只要关节炎症稍有缓解便自行停药,直到下次发作再重新服药,存在侥幸心理。专家提醒,患者在急性期需要通过服用药物消炎镇痛,缓解症状。另外,部分患者即使在发作期进行治疗,但只降尿酸,忽视抗炎,然而服药后发现不仅没有停止发作,而且还适得其反,专家解释痛风患者,降尿酸药物并没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尿酸急剧下降时,会引起关节腔内尿酸溶解,反而会诱发或加重急性发作,消炎镇痛作用的药物才能有效缓解痛风急性发作时疼痛情形。

●中国患者自己的指南:急性期痛风,推荐及早抗炎止痛治疗

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临床医师在实践,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依据国内外指南制定的方法和步骤,基于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了2016版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曾小峰教授评价道:新版指南的发布为临床医生合理规范化诊治痛风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用指导,帮助指导临床实践,从而整体提升痛风治疗领域医生医疗服务水平,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方案,最终让广大患者受益。

新版指南由新版指南的制定由包括风湿免疫科、肾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影像诊断、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采用了国际指南制作通用的最先进的方法与步骤—GRADE评级,并且引用了更多中国痛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内容更加权威,更具中国特色,适合中国临床医生和患者。

曾小峰教授提醒:及早诊断并进行规范治疗,大多数痛风患者可正常工作和生活。此外,痛风和过多摄入高嘌呤食物有关,患者应该禁烟禁酒,尽量不要吃海鲜、动物内脏和豆制品等,多吃水果、蔬菜和奶制品。同时,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和压力过大都会增加痛风的发生风险,平时应注意控制饮食、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