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际的中枢(上)——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

 金色年华554 2016-12-01

编者按:清朝名义的中枢机构是内阁,实际的中枢几经周折,有五个阶段,如下:

一 清朝初年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第一阶段;

二 康熙年间设置的“南书房”是第二阶段;

三 雍正年间设置的“军机处”是第三阶段;

四 同光年间的“总理衙门”是军机处之外的第二政府;

五 宣统三年的“责任内阁”葬送了清王朝。

实际的中枢(上)——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 沈阳故宫 大政殿和十王亭

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制度,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年),而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时候就有了雏形。创建八旗之后,又设置置议政大臣和理事大臣,与诸贝勒每五日朝集一次,协议国政;几年后,清太祖又命四大和硕贝勒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握,再后来又谕令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

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他将原来的旗主贝勒封王,并令除八旗都统继续兼议政大臣外,每旗再另设议政大臣三员,在清代历史上正式出现了“议政大臣”的职名。会议的成员虽由上层贵族及八旗大臣所组成,但不是所有上层贵族﹑大臣都可以出席。“议政”是一种正式的职衔,代表着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必须经过皇帝的任命。皇帝也可以撤销某一贵族及大臣的“议政”资格。

实际的中枢(上)——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 早期的议政王之一礼亲王代善

清朝早期,满洲和八旗力量薄弱的时候非常需要,集思广益,兼听则明,共同出力。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皇帝和贵族共管国家,对于清朝强大和统一,至关重要。入关后,议政王大臣员额增加,在内廷还设置了“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机构。

“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万岁爷是不存在的,皇帝终究有驾崩的那一天。六岁的顺治和八岁的康熙可不一定能牢记大臣们的功勋,多尔衮和鳌拜留下的伤痛只有皇帝自己知道。历代都纠结君权与相权的矛盾。随着政局稳定,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改变皇帝大权旁落的被动局面,新的中枢机关——南书房就登上历史舞台了。

实际的中枢(上)——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雍正王朝》八王议政逼宫的剧情,虽与史实有出入,也说明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不小。

康熙帝亲政后,皇权受相权的限制,虽然搬到了鳌拜,但是议政王大臣还在,他们是功勋卓著的老资格资,而且旧部门人包衣等遍及各级衙门。康熙帝为控制大权,决定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自己的班底,自己的人马。

实际的中枢(上)——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

早朝,也就是御门听政,康熙朝多在乾清门前,乾清门以南是三大殿,以北就是三宫六院的内廷。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即民间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康熙帝以乾清宫为寝宫。南书房是皇帝的书房,上书房(道光改名为尚书房)是皇子皇孙读书学习的地方。南书房和上书房分布在乾清门两侧,由康熙以身作则,皇子也接受比较好的教育,清朝也成为没有昏君的朝代。

实际的中枢(上)——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南书房 《康熙王朝》中的康熙,陈道明饰演,万千影迷的偶像。

康熙帝借鉴当年擒拿鳌拜的经验,挑选几名得心应手的人员,称“南书房行走”。这些人都是,品学兼优的翰林,品级和地位属于年轻的中级官员,最先也是是陪伴康熙帝读书,搞一些舞文弄墨的事情,老资历的议政王大臣对年轻官员的不屑一顾,也不反对康熙亲近他们。后来,翰林开始起草诏令,逐渐成为康熙最为信任的班子,完全成为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议政王大臣会议受限,内阁的某些职能渐归内廷。陈道明版《康熙王朝》常有”南书房行走“和”上书房行走“的官员,这些不是正式官职,可以说是康熙的机要秘书,同时也是对科举出身的官员才学的认可。虽然后来有了军机处,仍然有文官仍以能获得”南书房行走“为荣耀。

伊洛河畔看春秋: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清初皇帝集思广益,各个满洲贵族也能够忠心效力,为清朝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治立下汗马功劳;时过境迁,随着江山稳固,新君即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与老大臣之间矛盾加剧,就需要新的机构来为皇帝服务,这是君主专制的必然规律。在私营企业打工要牢记:一朝天子一朝臣。随着老板把企业交给下一代,作为老员工,面对新晋成员不要有失落感,也不要因此而消极怠工,否则被小老板认定是倚老卖老,那就离失业不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