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方法大总结

 渐近故乡时 2016-12-01


胫骨平台骨折又叫胫骨髁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多发于青壮年。常见单髁骨折,尤以外髁多见,根据Hohl统计,外侧平台骨折占44%~70%,内侧平台骨折占10%~23%,双侧占10%~30%。近年来,由于交通事故等高能暴力损伤增多,双髁(髁间)骨折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有些骨折往往累及侧副韧带、交叉韧带或半月板,使膝关节稳定性丧失,最终影响膝关节功能恢复。


所谓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是指Schatzker(1987)分类的Ⅴ、Ⅵ型,或AO分类的C型骨折。因其损伤的复杂性和治疗的困难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胫骨平台骨折后期最易出现的后遗症是膝关节不稳定、伸屈活动受限及创伤性关节炎。




影像及实验室检查需要注意的问题



X线检查

X线摄片可以明确诊断并了解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通常行正位和侧位x线检查,有时还需行内外斜位摄片,以充分了解骨折劈裂和塌陷部位,特别是仅限于胫骨髁的前部或后部骨折者。值得注意的是,因胫骨平台有一向后倾斜的平台角,正常为14°~16°,标准膝关节正位X线片难以正确显示胫骨后髁压缩塌陷情况,所以推荐特殊位X线摄片技术,即将球管中心与胫骨平台呈105°位摄片,以利精确评价胫骨后髁损伤程度。

CT检查

CT和CT三维重建对胫骨平台骨折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它能直观显示骨与关节的损伤情况,清楚地看到骨折线及其走行方向,包括骨折块的体积、形状和移位情况,判断关节面损伤程度和位置,进而判断关节软骨复位后关节面下方是否会有明显的骨质缺损,为内固定实施和是否需要植骨提供确切依据。

MRI检查

对协诊韧带及半月板损伤者具有较积极意义,但因创伤早期关节腔积血较多,影像伪影较多,误诊率较高,不宜作为常规检查。但是,近期有学者认为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早期MRI检查不仅可以了解骨折变化的情况,同时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骨组织在高能伤力的作用之下,骨挫伤的程度与范围。


治疗方法



胫骨平台骨折是主要承重关节的关节内骨折,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一个稳定、对位良好、活动正常且无痛的膝关节,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膝关节创伤后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因而其相应的治疗原则为:


①关节面无创性解剖复位;
②关节内骨折块的稳妥固定;
③有效支撑重建干骺端(必要时植骨);
④允许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非手术疗法



牵引整复固定适用于①既不能切开复位内固定,也不宜行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固定的极严重粉碎性骨折;②合并严重全身疾病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手术治疗


经皮钢针撬拨复位鱼嘴钳固定

适应证除适用于Schatzker分类的Ⅰ、Ⅱ、Ⅳ型骨折外,也适用于部分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操作方法患者取平仰卧位,行硬膜外麻醉或伤肢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麻醉,在C形臂电视X线机透视下操作。

手法整复在对抗牵引下,彻底纠正重叠及内外翻畸形,然后采用扣挤、推拉、按压等手法矫正分离移位,使骨折大体复位。常规皮肤消毒、铺巾,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

经皮钢针撬拨复位用直径4mm的骨圆针于骨折块下端或穿过骨折块,针尖对准平台塌陷下方,采用顶、撬、推、抬、拨等方法使其复位,尤其对位于胫骨平台中部裸区的塌陷骨折片,因周围无软组织附着,不可能用手直接触及或通过软组织作间接牵拉复位,取侧前方或前方进针,针尖略向肢体远端倾斜,直接作用于塌陷骨折块下端进行撬拨,塌陷骨折块较小或粉碎者,行双针同时撬拨复位,再予以侧方对挤,使劈裂骨块紧密扣合复位。

经皮钢针固定对于塌陷移位较大,如超过10mm以上或骨折块本身较大者,虽经钢针撬拨复位,但关节面下松质骨空虚,拔除撬拨针后,关节面又会塌陷,因此,在维持撬拨针及牵引下须行经皮钢针固定。一般以主骨折块为中心用直径2.5mm~3mm的钢针2~3枚固定,直至穿透对侧皮质,对塌陷性骨折最少要用2枚钢针,沿关节面皮质骨下将撬起的骨片托稳,起到桁架支撑固定作用。

经皮鱼嘴钳固定在经皮钢针撬拨及/或钢针固定后,用鱼嘴钳经皮固定以控制骨折块因劈裂而致的分离移位和防止已复位的骨折片再塌陷,钳夹一侧尖端在骨折块中点,另一端在对侧髁之中点,位置选妥后,扣紧钳夹,使分离的骨折块与主骨扣合严密,最后锁定钳夹。钳夹过程中,由于钳尖部呈分叉状,直接抵止于髁部皮质表面,内外相互夹挤,相当于一虚轴加压螺栓的固定作用。

经皮钢针固定和经皮鱼嘴钳固定何者先施行当依骨折类型及复位后骨折块稳定情况而定,一般塌陷严重者先行钢针固定;劈裂严重者先行鱼嘴钳固定(多数情况下不必再行钢针固定);而SchatzkerⅥ型常需再用交叉骨圆针固定干骺端。包扎固定所有针孔严密包扎,将鱼嘴钳体用绷带顺势捆绑固定,结束手术。

术后处理


①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2~3天,并拍摄X线片了解骨折复位情况;


②固定稳妥者可将伤肢置于CPM机上进行被动锻炼,否则需行踝上骨牵引,牵引重量4~6Kg,伤肢置于布朗氏架上,48小时后开始作膝关节小范围屈伸活动(≤30°);


③2周后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并减轻牵引重量;


④牵引时间6~8周,一般2个月即能使膝关节屈曲活动达90°以上,然后持双拐伤肢完全不负重行走;


⑤3个月后可持双拐伤肢部分负重行走,但不能完全负重;


⑥分别在术后1、2和3个月拍摄X线片,显示骨性愈合后去除骨园针及鱼嘴钳。坚持Paley“晚一个月比早一天好”的原则,6个月后方可负重行走,但仍须持单拐或手杖助行。


注意事项


①术前充分依据X光或CT摄片定位,制定操作方案;


②复位是钳夹固定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复位,就没有可靠的固定,骨折重叠移位没有完全纠正就行钳夹固定,往往是骨折再次移位、钳夹滑脱的重要原因;


③折端扣合不严,未能达到解剖复位,不能贸然试夹;


④两点分先后,在进行钳夹固定时,钳夹的两齿不能同时经皮进入,一定要采取逐一进入的方法,先难后易,钳齿进入后,保持钳夹尖与骨面的接触,不能滑移,再进容易的另一点,否则,操作不当,易压迫损伤血管、神经;


⑤依据CT断层定位,确定钳齿进入位置及方向,避免进入骨折断端,失去固定作用;


⑥若塌陷骨块较大或粉碎严重,单针撬拨复位困难时,可行双钢针同时撬拨复位,必要时用小窄凿撬拨复位。


作者:庄健  副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