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解“补中益气汤”

 绅申 2016-12-01

“易”解“补中益气汤”

说明:本文转载自《光明中医》2008年8月第23卷第8期,作者张兴桥。


“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制。该方是其医疗学术思想的代表方剂,并且沿用至今,是临床常用的名方之一。方名“补中益气”,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实则蕴义深刻,它是李东垣谙熟易理,以“易”论医的集中表现,也是其“补脾胃,贵元气,重升发”学术思想的高度概括。

“易”解“补中益气汤”

首先,我们回顾补中益气汤的原文。“补中益气汤:黄芪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甘草以上各五分,人参去芦,三分,有嗽者去之。以上三味,除湿热、烦热之圣药也。当归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泄脾胃。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白术三分,除胃中热,利腰脊间血。上件药,峡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则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在这里,他提出用黄茂、人参、甘草补脾胃元气,用陈皮、白术导气利血,用升麻行春升之令,用柴胡行少阳之气上升。

“易”解“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是如何创制补中益气汤的呢?还得从他对《周易》的研究谈起。李东垣研究《周易》造诣颇深,是继《内经》之后,全面把易理应用到中医学的医学大家。他认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人身为一太极,气血为两仪,周流全身,脾胃是人体元气的根本。他在《兰室秘藏》中说:“脾胃为气血阴阳之根蒂”,他在《脾胃论》中说:“《易》曰‘两仪’生‘四象’,乃天地气交,八卦是也。在人则清浊之气皆从脾胃出。”他在《脾胃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脾胃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未能充,而诸病之由生也”。

“易”解“补中益气汤”

与此同时,他还把天地阴阳生杀之理运用到人体气机的升降浮沉中。他在《脾胃论》中说:“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万物之中,人一也,呼吸升降,效象天地,准绳阴阳。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人胃,而精气先上输于脾,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胧,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味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

“易”解“补中益气汤”

在升降问题上,李东垣非常强调生长、升发。他认为只有谷气上升,脾气升发,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洋溢活跃。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中说:“震者,动也。人感之生足少阳甲胆也。甲胆者,风也,生化万物之根蒂。”他在《脾胃论》中说:“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余脏从之”。

“易”解“补中益气汤”

不难看出,李东垣这位补土派大师正是基于这种“重脾胃,贵元气,主升发”学术思想,创制了补中益气汤。他在《内外伤辨惑论》中指出:“《内经》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李东垣说的“补其中,升其阳”便是对“补中益气”的最好解释,所谓补中,就是调补脾胃,所谓益气,就是升发阳气。这个“益”字,在这里不作增加讲,而是升发之意。李东垣谙熟周易,在对该方命名时,特取《易·益·象》中“益动而巽”一语中之“益”字。

“易”解“补中益气汤”

益,卦名。其《象》日:“益动而巽”。这里是讲,益卦的卦体为下震上巽,震:动也;巽:顺也。下面的震一动,上面的巽就顺了。且益卦卦体来自于否卦,现在上卦乾体的九四爻来居于下卦坤体的初六位置,这象征着阳气施于地,坤体初六往居于乾体九四的位置,这又象征着地化生万物而生长。

故《益·象》中称这种情况为“天施地生”,由否变为益,一个阳交刚下来居于最下面的初爻,这就表示着一种初发的阳气,即少阳之气,这种气一定会继续上升的,李东垣说:“震,动也,人感之生足少阳甲胆也”并说:“己土属巽”,认为巽当脾位。“补中益气汤”就是为补脾巽之气,升发少阳震气而设。故李东垣取下震上巽的益卦命名之,其构思巧妙,运用圆神,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易”解“补中益气汤”

今天我们从“易”的角度再解“补中益气汤”,不仅对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该方的内涵,更得心应手地应用该方有帮助,而且使我们体会到《周易》对中医的深刻影响。相信会为全面学习中医内涵,深人研究中医精髓,正确发挥中医优势以及用现代的和谐生态观实现中医现代化提供切实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