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说》成书时间考及周应愿二三事

 脩心 2016-12-01


黄惇先生在其《中国古代印论史》中,根据王穉登(1535—1612)《印说序》:周公瑾着《印说》成,余读之,顺解出入必将一编置笥中,忧至则以代酒,疾至则以代药,自计安得吐妙词如璎珞宝珠,珊瑚琅玕者,妆严此说乎。公谨闻之色喜。入对公车不中令,归过吴门,持一卮寿余曰:“不佞辱不在下第,而在不得王先生序此书。”余辗然谢公谨。




黄先生认为:从王穉登《印说序》中的这段文字可知,周公瑾请王穉登为《印说》作序时尚未中举。此时他“公车不中令”,“公车令”原为汉代官署名,古代又以“公车”作为应举的代称。又说:“不佞辱不在下第,而在不得王先生序此书。”“下第”又称“落第”,与“公车不中令”一样均言科举未中。查《吴江县志》载周应愿为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因此王穉登作序当在万历十六年前。


黄先生在这段文字中,由于把几个名词的概念解释混淆了,导致以上判断是错误的。“公车”汉代官署名,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中司马门的警卫工作。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所以有“公车上书”一说。汉代曾用公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来便以“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会试的代称。而“中举”科举时代乡试考中为中举。所以这里的“公车不中令”不是指周应愿没有中乡试,而是指他在已经是举人的基础上进京参加会试没有中第。


笔者在张风翼《处实堂续集》卷之八中见有周应愿父亲周敬臣的墓表《贡士周敬臣先生墓表》,其中曰:


讳采,字敬臣,别号景川。……乙卯(嘉靖三十四年,1555)丁内艰,戊午(嘉靖三十七年,1558)服阕补试……凡四十有四。……己卯(万历七年1579)以贡友太学,为六馆诸生所推,复以高等入试,试复不售。……其三子亦随泣以谏曰,儿辈敢不淬砺,以卒大人志幸大人少休。且时三子皆驰誉艺林,而长亦膺乡荐矣。


“乡荐”就是乡试“膺”为接受的意思,也就是说周应愿在万历七年就开始考乡试了。《明史》选举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皆初九日为第一,又三日为第二,又三日为第三。



自元代设立乡试后,中国科举完善了等级制度,到了明代乡试—会试—殿试固定模式。明代的科举考试周期和时间也都是固定的,每三年一次的乡试定在子、午、卯、酉年秋季八月,在顺天府(北京)、应天府(南京)及各省布政司衙门所在地举行,所以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笔者在周应愿《江左集》卷六中见有《戊子秋八月应试燕山,谬以菲才与叨上第,喜极作诗漫然而成,兼以言志》,戊子为万历十六年(1588),“燕山”指的是北京,这就是说周应愿经历了万历己卯、壬午、乙酉科的落第,终于在9年的戊子秋闱成为举人,这和《吴江县志》记载相吻合的。


但是“公车”待遇是为举人参加“会试”而设立的,明代在乡试的第二年,也就是每逢丑、未、辰、戌年的春季二月份举行会试,又叫“春闱”,此时各省举人去京师会试。也就是说,周应愿在获得举人资格后参加会试才能享受公车的待遇,笔者在《江左集》中见有《王百谷先生六十初度奉诗一百韵》,王穉登六十岁应该在1595万历二十三年,也就是说周应愿在1595年时还活着。所以他“公车不中令”的时间应该是在万历十七年(己丑 1589)、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这三年的春天。而《研宝斋集》卷七中《吴元定印谱序》里记载:


余少时颇雅意此艺,而故所交游若松陵周公谨、……公谨遂草《印说》一卷,见者往往秘之枕中,未几公瑾游岱……


刘世教明确说周应愿死在了完成《印说》出版后不久,综合这两条信息我们可以知道王穉登所讲的“公车不中令”当是指万历二十三年周应愿下第后来给他祝六十初度。所以《印说》成书于万历二十三年之前,而不是黄先生所言的万历十六年前。




再则,黄先生又以《印说》中提到莫是龙已经死了,并根据傅申的文章所考莫是龙死在万历十五年(1587)定《印说》成书时间的上限。这个上限看似正确,的确莫是龙死在万历十五年,完全可以标示《印说》成书于万历十五年之后,但是这个上限的设立实际上在黄先生的观点证明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是说明黄先生观点错误的重要证据。


根据此表推算,如果周应愿是乡试不中的话,也应该是在万历十三年(乙酉1585),而此年莫是龙还活着,所以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也绝对不可能是在万历十五年,因为这一年为丁亥年,逢亥之年既没有乡试也没有会试,周应愿在这一年怎么会有落第之事?既然莫是龙死在万历十五年,完全可以证明王穉登所讲的“落第”肯定是指万历十六年之后的会试不中,而绝不会是指万历十五年前的乡试不中。科举制度应该必须了解的最基本的历史常识,这种错误是研究历史的人不应该出现的。


笔者见《江左集》卷六中有《宗丈周公瑕先生八十》和《甲午冬日计偕北上承诸名公赠诗相送爰和》,周天球(1514—1595)八十岁为万历二十一年(1593)。而“甲午冬日”应该是万历二十二年的十一月,但是由于此年的十一月二十一日为公历1595年的元月一日。王穉登生于嘉靖乙未七月二十二日,那么他六十初度应该在1595年6月16日,而这是在《江左集》中见到的最后纪年,因此,周应愿至少死在1595年6月以后。根据王穉登写序到《印说》刻成书须有时日,而刘世教说周应愿死在成书后不久,所以笔者推测周应愿可能死在1596或者1597年。


关于周应愿的家世,他自己在《印说》中也有记述:


吾家恭肃公所遗“白川”二字印,扶疏道劲,与沈启南公“石田”二字印,俱白文,篆法颇类,竟不知谁人作。寻甸公有“二千石印”,家君有“溪上丈人”印名。予兄弟三人曰应愿、曰应宪、曰应懿,字曰公谨、曰公章、曰公美,印则以“弘训堂”,锡予以“懋训”,“式训堂”锡予两弟。俱幼海公篆,少微公刻者。少微又自篆“公谨”印遗予,曰:“尔惟公谨,弘公训。”予再拜受之。


这和周应愿父亲墓表中的描述是一致的:


自恭肃公用,始蕃以大。恭肃生寻甸公国南,居烂溪,娶顾孺人,是生先生。先生昆季凡五人,于伦次为季,讳采,字敬臣,别号景川。……卒时万历十七年十月二十九日也,去其生嘉靖十年十二月十一日(1532),享年仅五十有九。先生娶卜吏部女,生子三人,曰应愿、应宪、应懿。


笔者在李维桢《大泌山房集》卷一百六中见到周应愿母亲卜孺人墓表,此墓表是万历三十一年(1603)应周应懿邀请而写的。卜氏生于嘉靖十三年(1534),卒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六十有三。墓表中说她是周应愿父亲姑姑的女儿,十七岁嫁到周家,此时为嘉靖二十九年(1550)周应愿父亲19岁。这样我们可以据此大概推断出周应愿的生年约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前后。


根据《江左集》中有《呈外舅屠公》、《外舅怡旷堂观妓》、《待外舅屠公饮作》诗作。据《尔雅》“外舅”是岳父的别称。在周应愿母亲墓表里载:“伯应愿,乡进士娶学宪屠公谦女。”可见周应愿是屠家的女婿。根据“怡旷堂”和“屠公”,笔者于董醇伯子的《游檇李记》中有载。此记作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淄院董氏游嘉兴曹王庙、石佛寺、屠氏远市园及烟雨楼等园林后所作。此文附载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刻《董氏家谱》卷八中:


纵观屠氏“远市园”……有曰“芝溪 草堂”;曰“怡旷堂”;曰“荷花馆”;曰“观梅阁”;曰“凝舫”;曰“香玉”;点缀风景,各臻其妙。……若屠氏者,倘所谓结庐在人境,地偏心自远者耶!既而登“烟雨楼”,四顾湖光,一碧干顷,浩浩荡荡,廖廓无涯,濒湖万家,鳞次栉比,诚一方之大观也。


“屠氏”是指明代一门四代七进士的屠家。屠勋(1446—1516)字符勋,号东湖。天性聪颖,少年时学贯经史,名闻乡里。明成化五年(1469)中进士,初任工部主事。屠勋在家闲居近十年,于正德十一年(1516)冬病逝于家中。卒后赠太保,谥康僖。屠勋有六子:应埙、应坤、应圻、应坊、应埏、应埈,其中应埙、应坤、应埈俱登进士,“远市园”是屠应埈徙居嘉兴时在城东建的园宅,“怡旷堂”是其中一景。屠应埈(1502—1546)字文升,号渐山。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有三子:孟元、仲律、叔方,其中仲律、叔方皆中进士。屠仲律字宗豫,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屠叔方字宗直,号瞻山,万历五年(1577)进士。


屠应埈要比周应愿的父亲周敬臣大三十岁,所以“外舅”不可能是指屠应埈,应该是他的三个儿子中的某一位,极有可能是屠孟元。


周应愿还和苏宣有很好的交情,在其《江左集》中有《苏生行赠苏尔宣》、《送苏子尔宣游越》、《苏尔宣客江城诗以邀之》。除此之外他和文嘉、周天球、茅一相外甥董伯念都有来往,《江左集》中有《酬董仪部伯念》、《江关雨舟同吴允兆董伯念陆纂甫李白甫家弟公美分得游字》、《寄董伯念仪部》。董伯念也记载了周应愿兄弟到吴兴走访,他的《青棠集》卷四中见有:


《周公瑾昆季席上即事》


荀玉故相依,华灯散夕辉。坐怜水月暎,惊看梁尘飞。

天香迷绮阁,空翠上云衣。静夜传杯□,俱沾露气微。


《雨集周公瑾昆季舟中,即席分赋得侵字》


倚棹湖光暝,开薕霜气沉。新欢同百斗,豪举散千金。

细雨寒江满,繁霜木叶侵。可怜山水调,若个是知音。


董伯念和苏宣也是好友,他也为苏宣写过《苏生行》。另外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何震曾向周应愿讨教之事,黄惇先生根据王穉登的《印说序》在《中国古代印论史》中曰:


《印说序》末尾曾言“主臣以此惭负公谨”,主臣即何震(约1530—约1604),王穉登此言显然是认为何震尽管印名不小,但是学问则远不及公谨,故用“惭负”二字。因此也可推测何、周为同时代人,并且何震在印学上讨教过周氏,也是有可能的。或许这就是赵宧光称何震宗周氏的原因。


这个推断可以说是荒唐的,王穉登所言的“主臣”并不是指何震,而是人们交往中常用的谦虚之词,在古人书信往来中常常能够见到,如“主臣!主臣!某某顿首”之类的,而且清代文人书信中也常常出现,那么是不是可以解释为清代文人对何震有着无限思念?这里的“主臣”是“惶恐”的意思,王穉登的意思是说,害怕序言写的不好而有负周应愿期待,怎么能和何震联系在一起?


根据周应愿母亲墓表中对其子孙后代的记载,笔者发现周应愿没有生育儿女,所以《印说》的卷端标注中只是:“吴江周应愿撰,弟应宪、应懿校”。


笔者于台湾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中查的周应愿《江左集》八卷,首一卷。版本是根据日本内阁文库影印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序刊本,其中有张凤翼写的周应愿小传,还有周应愿自序和张风翼的序。这是一部研究周应愿的非常珍贵的史料,但是由于远在台湾,笔者尚不能亲眼见到,乃为憾事!他日有机会读到该书,我当有更多的更新的认识奉献给大家。


附:周应愿家世系表: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