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探索

 匿小辛 2016-12-02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是指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通过深入到每村每户,针对性地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创新,不是旅游和扶贫的简单相加,而是一加一大于二,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有许多方面综合效益。
  一、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
  乡村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和一般的输入式的扶贫方式不同,是一种“授人以渔”的扶贫方式,是精准扶贫一个长期有效的方法。经济发展水平低的贫困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寻求某种产业发展的推力。乡村旅游的发展会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由城市自发而持续地向农村传输,发挥旅游乘数效应,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成为贫困地区发展的推力。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自我启动困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障碍重重,需要外援力量的支持,而政府的“扶” 可作为一种外援力量成为贫困乡村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拉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旅游相融合是推力与拉力向同一方向形成的合力,势必会加快旅游发展与贫困人口脱贫。但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融合带来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不仅仅是贫困与乡村两个要求就可以,而是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旅游精准扶贫视域里,贫困被理解为是一个“贫”与“富”的矛盾综合体。在精准扶贫地区,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的贫困,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旅游资源的丰富和独特或者市场区位条件的优越;一方面表现为收入、某方面能力或权利等方面的贫困,另一方面表现为参与旅游发展具有优势,如拥有某方面的独特技艺等。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至少可以从六个途径使贫困农户实在增收:
  (一)土地经营权流转收入,将闲置的土地由旅游项目开发业主充分利用起来取得租金收入。
  (二)资产股权收入,以土地、房屋等资产入股旅游项目获得的股权收入。
  (三)务工收入,旅游开发后带来的就业机会增多,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四)农副产品收入。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如鸡蛋、竹笋等绿色有机农产品可发展成为旅游商品。
  (五)特色工艺品收入。部分有特殊技能的农户可通过发展当地特色手工艺品如竹编、根雕等特色旅游商品收入增收。
  (六)开办农家乐收入。部分贫困户可因地制宜开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导游等服务实现增收。
  二、“乡村旅游+精准扶贫” 的困难性
  (一)融合缺乏联动性。乡村旅游产业与精准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有一个探索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许多地方还没有达成产业融合发展的共识,主要表现在发展思路不明确、引导力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分工责任不明确。同时,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融合发展存在很多限制因素,如投入资金问题、信息吸纳问题、人口素质问题、权力资本问题、发展机遇问题,都是由于联动性缺乏造成的。
  (二)规划缺乏可操作性。在乡村旅游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资金、统筹安排等问题,使得在规划过程中各个乡村规划都是复合式的应付性规划,项目大同小异、覆盖全面、毫无特色,各个乡村千篇一律。规划的适宜性、落地性、特色性、精准度不高,使得乡村旅游规划价值和意义不大。
  (三)旅游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乡村地区旅游发展模仿行为严重,最终形成的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模式单一、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观光型的产品占有大多数,体验式的消费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薄弱。做到了以资源为基础,但是没有做到以市场为导向。
  (四)服务管理缺乏规范。旅游行业是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的融合,加大了跨行业性,交通、医疗、餐饮、住宿等多种行业的融合必然造成有利益时相争,有责任时互相推脱,系统化管理的缺乏造成责任不明。加上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使得管理更加涣散。规范与质量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扶强难扶弱。精准扶贫过程中发现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知识欠缺,或者多种情况叠加,导致对贫困人口的帮扶有更大的困难性。在实践中,还出现了“争扶贫” 的情况,使得在帮扶过程中对精准扶贫工作造成了干扰。随着“到人到户”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农民“争贫困”、政府部门扶持政策衔接协调不够等问题凸显。
  (六)人才缺乏,服务水平不高。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没有专业人员参与是不能提高竞争力的,也不会形成良好的产品和服务,通常人们认为只要是当地的人,就会熟悉当地的民风民俗,就能给游客带来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这也是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个误区。
  三、乡村旅游下精准扶贫路径探索
  乡村旅游路径下的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践中一定要建构能够发挥良好效应的乡村旅游的精准扶贫实现路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整村脱贫的具体路径离不开“六个一”。
  (一)打造一个高效率的村班子。村班子是贫困村发展的核心力量。村“两委”班子是农村群众的主心骨,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其抓落实、促发展、带民富的能力如何,其自身的作风怎样,直接影响到当地的村风、民风,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要把整顿村级班子作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建立健全约束监督机制、沟通办事机制、决策失误追责机制,营造精诚团结、狠抓落实干事氛围,力促精准扶贫工作早见成效。
  (二)发展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一个特色主导产业、增加收入是扶贫工作的落脚点。给钱给物,都不如给一条脱贫的好路子实在。开展扶贫工作,“造血”很重要,最关键的还是要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好富民产业。每一个乡村都有独具一格的地理、自然、人文条件。挖掘地域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路径的突破口。发展主导产业,将其培育成为本地乡村旅游的特色旅游商品,成为贫困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引进一个有实力的业主。“产业发展快,全靠龙头带”,引进实力业主助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可帮助农户流转土地和提供技术支持,有效解决农户个体经营中生产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济实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推行业主经营,走“业主+农户”经营模式,打破区域、行业限制,将业主和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利益共同体,才能形成产业化生产和经营,真正拓宽农户增收致富的渠道。
  (四)建设一个畅通的交通。“要想富,先修路”扶贫工作,交通是基础,也是先导。让农村公路这样的“毛细血管”畅通,改变农村群众出行难、行路难、运输难的状况,使乡村特色的农产品运得出去,使游客被山里面珍稀的乡村旅游资源吸引进来,才能让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形成财富流,让农村经济被盘活,从而激发农村产业发展的活力,让乡村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
  (五)拥有一个核心旅游资源。贫困村本身旅游资源的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和前提。核心旅游资源即本村最有特色和优势的资源。乡村旅游扶贫一般有三种核心资源:一是景区带动型,这种情况需要贫困村自身拥有非常独特的旅游资源能自成景区,或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毗邻著名旅游景区,利用景区的发展带动整存脱贫致富;二是发展乡村旅游,“乡味”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资源,例如以观光采摘农业、大棚生态餐厅、民俗风情、休闲风景区等为主导的旅游资源,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带动民俗风情旅游、农家乐旅游、村落乡镇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普教育旅游等多元模式;三是旅游商品带动型。这一类村自身无特色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发展产业生产出旅游商品带动脱贫致富。
  (六)发展一个特色旅游商品。乡村旅游和乡村旅游商品的发展密不可分。乡村旅游商品开发要与乡村旅游共同发展。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要顺其自然,在当地的知名品牌、特色物产、特色加工优势、特色文化中进行选择。把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转换成具有观光、体验、休闲价值的旅游产品,例如特色农产品、民族工艺品,突出地方特色。可着力打造一个特色商品展示厅和多个产品展示点,利用新媒体做广泛宣传,从满足游客需求、引导游客需求的角度去开发旅游商品。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旅游外侨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