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不装,不端,就是知行合一

 东篱种菊A 2016-12-02

1

 

北宋理学鼻祖程颐和哥哥程颢都是当时鹤立鸡群的人物,但二人性格大大不同。

哥俩曾去朋友家做客,朋友请出歌妓陪侍。程颢玩的大嗨特嗨,程颐却正襟危坐,把陪在他身边的歌妓搞的以为自己有体味。

回家后,程颐跑去质问哥哥,咱都是思想家,你竟然和歌妓厮混的那么快乐,真是有失体统!

程颢大吃一惊道,老弟,我一出朋友的大门就把歌妓忘了,你怎么到家了还记得?

程颐愕然。

程颐后来去给小皇帝讲课,看到蛋壳孵出小鸡,微微动容道:生意。

小皇帝问,什么?

程颐说,观此小鸡,则知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理。

小皇帝观到了小鸡,却没发现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理。他折了一根树枝,想要认真思考。程颐却变了脸,如同见到世界末日一样地说,此时正是春天,万物生长,您怎么可以摧折生灵?!

如你所知,没人会喜欢程颐这种极端严肃、一本正经的人。自然也包括他的哥哥程颢。

程颢说,咱们既然拥有思想,应该把这思想全面铺开。程颐说,真理只能掌握在知识分子精英手里,那些凡夫俗子岂能听懂咱们的思想?

程颢说,那就用普通话让他们听懂啊。

程颐摇头,孔子说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他们都知了,要咱们干嘛?

程颐和程颢后来在思想上分道扬镳,程颐成了一本正经的理学鼻祖,而程颢则成了活泼灵动、直指本心的心学鼻祖。

今人都讨厌理学,喜欢心学,缘由就在两个鼻祖身上。一个装,一个不装。

 

2

 

葛洪的两个弟子出徒,准备下山传播道的思想。

葛洪问大弟子:“你下山以后如何传播道?”

大弟子回答:“我有《道德经》和《南华真经》,逢人便讲,遇人就授,不出几年,天下就全是咱道家的门徒。”

葛洪问二弟子,“你下山以后如何传播道?”

二弟子回答:“我编些神仙鬼怪的书,让说书的站在大街上说给路人听。我再画些符号,说能捉妖。”

大弟子抢话道:“你这是搞歪门邪道。”

葛洪点头,对大弟子说,“你说的有道理,但你想过没有,很多人听不懂道德经和南华真经啊。”

大弟子自命不凡地笑道,“思想就该有神秘感,不能人人都有思想。”

葛洪捋着胡子,说:“你听听这是什么,‘阴阳两神物相遇于无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惊而魄齏粉。’”

大弟子呲牙咧嘴,不知道。

“废物,这是火药,我就是用深邃的话说出来的,你懂吗,你觉得有几个人懂?别装别端着,有一说一,说话尽量让人懂,装什么高深。”

二弟子如报了杀父之仇一样,肆无忌惮地笑。

若干年后的鲁迅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道教影响着千万中国人,也使千万中国人知道了道教,顺带知道了还有道家思想。这是那个不端着不装的二弟子的功劳。

 

3

 

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门第世家制度兴起,每个世家都在装,都端着个臭架子。南宋帝国皇帝刘裕最亲信的大臣王宏想当士大夫,进入世家阶层。刘裕一摊双手,“我虽是皇帝,却没有办法,你想进入这个阶层,王球(当时的世家)允许你和他同坐才好。”

王宏鼓起勇气去找王球,谈了一会,正要和王球并肩而坐,王球用扇子轻轻一挥:“你没资格和我坐。”

王宏哭着去找刘裕,刘裕哭丧着脸,“那我就没有办法了。”

装着、端着,迟早会出事。南宋路太后的侄子路琼之,拜见世家的王僧达。他走后,王僧达把路琼之坐过的凳子、用过的茶碗,全都扔掉,扔的大张旗鼓,深恐别人不知道。

路太后知道后,大发雷霆,下令给她儿子、皇帝刘骏,处死王僧达。

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因端架子而被宰掉的案例。

南北朝后期,门第世家灰飞烟灭,和他们总端架子有直接关系。

 

4

 

王阳明的几位弟子出门讲学,走时兴趣盎然,回来却神情沮丧。他们对王阳明诉苦道,老师的学说,许多人都不感兴趣。我们才讲几句,人家就走开了。

王阳明说,你们端着个圣人的架子去和别人讲学,别人一遇到高大上的圣人,早吓跑了,哪里还会听你们讲?

弟子问,那我们该如何?

王阳明说,你们要给愚夫愚妇讲学,那就要扮作愚夫愚妇的样子。

弟子们暗暗琢磨,有弟子似乎琢磨透了,说,先生好比眼前的泰山,如果有人不知道仰望先生,大概就是不长眼的人吧。

王阳明说,泰山不如平地广大,平地有什么值得仰望的?

众弟子不禁悚然。

王阳明继续说,要做平地,莫做泰山,平地离人近,泰山离人远,高高在上的模样会吓走很多人的。

弟子们纷纷点头。王阳明说,之所以有人总高高在上,自命不凡,原因就是,有人或者他自己给他自己贴了标签。

 

4

 

你自贴或被贴上了“思想家”的标签,你在凡夫俗子面前的架子就起来了;你自贴或被贴上了“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的标签,你在员工面前的架子也起来了,你自贴或被贴上“家长”的标签,在孩子面前的架子就起来了。

人人都在被贴的标签上,装着、端着,纵然是“屌丝”的标签,也有一副“我是屌丝我怕谁”的架子。

心里已确定别人的意见是对的,但因为身上有标签在,所以死不承认,装着、端着,这就是知行不一。

或许有些人的确在某些方面才华横溢,是一个出色的领导人,一个优秀的厨子,一个五百年才冒出的思想者。这样的人,应该要装一装,端一端,创造属于自己的气场。

但是,王阳明说,你之所以能成为出色的领导人或者是某个领域的精英,只是你侥幸激发出了你良知固有的这份能量而已。

人皆有良知,如果运气相等,人人都能激发出良知固有的那份能量。

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你已很成功,请别装,别端着,因为你的成功不过是激发了良知某一方面的能量而已,别人也可以;如果你还不成功,又特别鄙视那些装、端着的人,那请你激发你良知固有的能量,踩上他的脑袋。

请相信,只要你肯知行合一,也就是按良知的判断去行事,骑在装着和端着的人脖子上方便,轻而易举。

最后请记住,无论你是什么人,在什么样的阶层,只要不装、不端着,就是在知行合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