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黄帝、炎帝起源、事迹的一些思考与疑问

 吴梅枫 2016-12-02

《五帝本纪》的第一句话是“黄帝者,少典之子。”“少典之子”意为“少典氏的后代”而非“少典的儿子”,因为氏族时代中,某个杰出领袖的名字常常被作为这个氏族的代表。类似的还有“神农氏”“炎帝”“蚩尤”“少昊”等等。郭璞《山海经注》:“诸言生者,多谓其苗裔,未必是亲所产。”司马贞《史记·五帝本纪索引》:“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所以《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是说黄帝炎帝同出于“少典”这个氏族,而非是“少典”这个人的儿子。

此后《五帝本纪》再无任何关于黄帝起源的记载。但《史记集解》徐广曰:“号有熊。”《史记索隐》、《史记正义》、《世本》王谟本、秦嘉谟本、茆泮林本及《竹书纪年》均有“黄帝号有熊氏,以其为有熊国君”的记载。皇甫谧云:“有熊今河南新郑。”《舆地志》又说:“涿鹿本名彭城(今江苏徐州),黄帝初都,后迁有熊也”。《史记正义》:“黄帝生于寿丘,鲁东门之北,今兖州曲阜县东北六百里。”综合上述则可得推论:黄帝生于今山东曲阜,初在江苏徐州建都,后迁河南新郑。

由图可见,曲阜、徐州都属于当时东夷集团的势力范围(当时有华夏、东夷、苗蛮三大势力集团),而黄帝明确属于华夏族,毫无理由和根据出生于当时的东夷部落。《左传·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昊之墟。”,这是说西周初封伯禽于鲁国时,封地在少昊的遗墟。少昊属于东夷集团是非常确定的。黄帝“长于姬水”。姬水虽现在不清楚具体位置,但根据黄帝、炎帝同出于少典氏。《帝王世纪》云:“炎帝神农氏,姜姓。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炎帝所长的姜水位于岐水东,姜氏城南,即今天陕西宝鸡,综合其他考古和民间传说的材料(此处略)可知炎帝氏族发祥地在陕西境内渭水上游一带。(见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而《左传》上提到诸姬姓晋南小国,及《世本(孙冯翼本)·氏姓篇》载“鲜于姬姓白狄也”、“黄帝游于空同(据《新唐书·地理志·原州平高县》,即崆峒山,平高在今甘肃庆阳市,距陕西不远)”等传说,所以黄帝氏族发祥地应也在附近(陕西北部一带)。而《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而《世本》八种中除王梓材本外,其余七本都有“玄嚣青阳是为少昊,继黄帝立者,而史不叙,盖少昊金德王,非五运之次,故叙黄帝不数之也”的记载。据此我推测,黄帝“生于寿丘,初都彭城,后迁有熊”的说法很可能是要附会“少昊属于东夷部落”的史实。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民族融合的进程,但因《世本八种》的整理编辑者事件过于晚近,这其中或也包含了“大一统”思想等不属于那个年代、对当时的曲解,需要我们认真辨别。疑问:《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寿丘在山东,为东夷之处,周成王“残奄”前,姬姓势力没有到达山东的痕迹。”按:《史记·周本纪》:召公为保,周公为师。西周初封伯禽于鲁,则姬姓势力已然进入山东。或是说伯禽不属于姬姓势力?又《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分析召公封于燕,并非是西周所封,而召公本身是姬姓另一支,属东迁的黄帝后裔。此说是否有更多的依据?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是说黄帝(人名)之时,神农氏(即炎帝氏族,非炎帝本人)后代德衰,诸侯相侵伐,而神农氏后代不能征讨。司马贞说“岂黄帝经五百余年而始代炎帝后为天子乎?何其年之长也?”

疑问:此时禅让制尚未出现,是否就是按照血统的世袭制?不然,炎帝后的神农氏何以一直作为部落盟主存在(诸侯侵伐莫能征,则神农氏分明为凌驾诸部落之上的势力)?且《帝王代纪》云:“炎黄中隔八帝,五百余年。”那么这五百余年的政治形势又如何?炎帝神农氏出于少典,神农氏与少典氏后来又是什么关系?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乃与炎帝战于坂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由此可见,神农氏后代是华夏族诸部落的首领且很可能世袭首领职位数百年。黄帝时神农氏力量衰弱,诸侯互相征伐,欲取而代之。在此过程中黄帝实力逐渐壮大,成为诸侯中最有力的一支并与其他诸侯达成了同盟。最后黄帝部落与神农氏部落在坂泉之野交战多次,神农氏部落失败而黄帝部落成为新的领袖。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周书·尝麦篇》:“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少昊”本为东夷部落首领的名字,后则成为地名,代指东夷(少昊与黄帝的关系暂不明确,可能早于黄帝)。蚩尤宇于少昊,则其很有可能属于东夷部落。且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史记集解》:服虔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张晏曰:“涿鹿在上谷。”因上谷(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和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古时都称为“涿鹿”,而按《集解》似有黄帝、蚩尤战于上谷的迹象。然而《集解》引《皇览》:“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可见上谷离蚩尤葬地极远,在古时交通及其落后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且虽然黄帝部落居于北方,东迁时可能到达上谷,但蚩尤居于少昊,东夷势力范围最盛不过到达山东省北部一带,不太可能深入到极北方。且据图可知,东平、钜野都处于东夷势力和华夏势力相胶着的地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极大。所以综上,黄帝、蚩尤交战之涿鹿为今江苏徐州的可能性较大。

综合以上材料,我猜测黄帝部落与神农氏部落的冲突属于华夏族内部冲突。黄帝‘统一’华夏族内部后,才爆发了和东夷族蚩尤部落的战争。须知上古时期并非是“中华大一统”局面,各个代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间的战争与后世“中国”内部的战争具有不同的历史意义。商代夏(虽然目前夏王朝是否存在仍难以确定,只有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有一定对应,且没有殷墟与商王朝的对应联系那样密切),周代商,都属于一种文化取代并借鉴另一种文化,一样如此。

疑问:据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有“实则,这全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在古代氏族的名字同个人的名字常相混合,就觉得蚩尤既与黄帝同时,而炎帝的后人君临天下有数百年之久,才由黄帝代替,则蚩尤不得与炎帝同时。”其意思是否是说炎帝可能与蚩尤同时,而与黄帝交战的“蚩尤”是部落名称?不能理解。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疑问:《世本八种》、《史记》及各种所引古籍中都基本只叙述了黄帝有玄嚣/青阳、昌意二子(玄嚣青阳是否为一人尚不明确),《史记索隐》记载黄帝有妃子四人:西陵氏女、方雷氏女、彤鱼氏女、嬷母。有昌意、青阳、夷鼓(苍林)三子。都没有提到“二十五子”的说法。我猜测“黄帝二十五子”中“黄帝”指黄帝部落,“二十五子”指黄帝部落在迁徙过程中留下的二十五个分支,但“得其姓者十四人”仍无法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