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

 369蓝田书院 2016-12-02


⊙作者:朱晓龙

⊙编辑:精诚君



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在病体相应的腧穴上,选用适当的药物制成药饼或膏状等剂型直接贴敷于穴位,利用穴位与药物相互作用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历史沿革


穴位贴敷疗法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载,即用芥子泥贴敷于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书中还有创口外敷即有“傅”、“涂”、“封安”等创口外敷之法,其中所载以酒剂外涂止痛和消毒的资料,当为酒剂外用的最早记载,为后世所广泛应用。


春秋战国时代,对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和疗效己有一定的认识并将其逐步运用于临床。在《灵枢·经脉篇》记载:“足阳明之筋……颏筋有寒,则急引颊日移口,有热则筋缓,不胜收放僻,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被后世誉为最早的膏药之使用,开创了现代膏药之先河。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烙、熨、外敷、药浴等多种外治之法,而且列举了各种贴敷方,有证有方,方法齐备,如治劳损的五养膏、玉泉膏。华佗在《神医秘传》中治脱疽“用极大甘草,研成细末,麻油调敷极厚,逐日更换,十日而愈。”


上述记载表明在汉代、甚至汉代以前,我国古代医药家已有穴位贴敷的应用。


晋唐时期,穴位贴敷疗法己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疟疾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临发时,以醋和附子末涂背上”,并收录了大量的外用膏药,如续断青、丹参青、雄黄膏、五毒神膏等,注明了具体的制用方法。唐·孙思邈在《孙真人海上方》中写道:“小儿夜哭最堪怜,彻夜无眠苦通煎,朱甲末儿脐上贴,悄悄清清自然安”,并提出了“无病之时”用青摩卤(囱)上及足。


宋(元)明时期,中药外治法不断改进和创新,极大地丰富了穴位贴敷疗法的内容。如宋代《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疗腰腿脚风痹冷痛有风,川乌头三个去皮脐,为散,涂帛贴,须臾即止”。《圣济总录》中指出:“膏取其膏润,以祛邪毒,凡皮肤蕴蓄之气,膏能消之,又能摩之也”,初步探讨了膏能消除“皮肤蕴蓄之气”的中药贴敷治病的机理。明代《普济方》中有“鼻渊脑泻,生附子末,葱诞(涎)和如泥,罨涌泉穴”的记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更是收载了不少穴位贴敷疗法,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泛采用。如“治大腹水肿,以赤根捣烂,入元寸,贴于脐心,以帛束定,得小便利,则肿消”等等,另外吴茱萸贴足心治疗口舌生疮、黄连末调敷脚心治疗小儿赤眼至今仍在沿用。


清代,可以说是穴位贴敷疗法较为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不少中药外治的专著,其中以《急救广生集》、《理瀹骈文》最为著名。《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是程鹏之经数十年精心汇聚而成,详细地记载了清代嘉庆前千余年的穴位外敷治病的经验和方法,并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饮食忌宜”、“戒色欲”等,是后世研究和应用外治的经典之作。继《急救广生集》刊行59年之后,“外治之宗”吴师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外治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理论探索,著成《理瀹骈文》一书。书中每病治疗都以膏药薄贴为主,选择性地配以点、敷、熨、洗、搐、擦等多种外治法,涉及病种广泛,把穴位贴敷疗法治疗疾病的范围推及到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指出“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提出了“以膏统治百病”,并依据中医基本理论,对内病外治的作用机理、制方遣药、具体运用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提出外治部位“当分十二经”,药物当置于“经络穴与针灸之取穴同一理”之论点。


2
现代研究


穴位贴敷疗法目前己应用于临床各科,应用最普遍的是治疗肺系疾病的“三伏灸”历史上又称“天灸”敷以辛温走散、逐痰通经之药物刺激背部阳经诸穴,由经络传至内脏,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培元益气,以取得治疗效果。另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也有较多的应用研究。


2.1 对肺系疾病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研究上。


2.1.1 哮喘

现代研究多采取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并多于夏季对哮喘缓解期进行治疗。如黄勇等人在大暑采用走罐结合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治疗哮喘缓解期有效率达83.3%,对照组为53.35%结果表明走罐配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优于氨茶碱药物治疗。陈生等人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267例患者治疗前后10天血清L-5及测定治疗前后10天的肺功能,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上加予穴位贴敷可明显改善肺的通气功能,使L-5浓度下降。


2.1.2 慢性支气管炎

目前一般急性发作期及慢性迀延期的治疗以控制感染、祛痰镇咳为主,而缓解期主要从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着手。现采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闫红卫自制敷贴膏穴位贴敷(白芥子、细辛、麻黄、元胡等)治疗支气管炎120例,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赵欲晓采用中药外敷冬病夏治防治该病,每年于三伏天开展此项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己累计治疗6000余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机抽选500例进行统计,总有效率为94%。


2.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近年研究发现应用穴位贴敷治疗COPD既经济又有效。临床研究多采用以卡介苗肌注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加以穴位贴敷治疗。如王文章等人采用治疗组在卡介苗素肌注基础上加用贴敷配合治疗该病患者179例,随机分为两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为70.79%,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意义,而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宋昱晨在夏日伏天分别对两组该病急性加重患者采用中药穴位贴敷与卡介苗素肌肉注射,结果表明穴位贴敷和卡介苗素注射治疗均是COPD治疗的有效而经济的选择。


2.2 对妇科疾病的研究


妇科疾病方面对痛经的研究较多。如郑兆俭等人将原发性痛经患者7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与对照组30例(1:3口服双氯芬酸钠缓解胶囊)进行治疗,结果表明治疗组的疗效、止痛起效时间、维持时间、疼痛积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蔡雪映等人采用穴位贴敷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结论显示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且疗效优于针灸治疗,尤其适于气血瘀滞及寒湿凝滞之原发性痛经。另许建凤运用三伏穴位贴敷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
问题与展望


穴位贴敷自古运用至今己有两千余年历史,通过近5年文献研究可发现穴位贴敷现今仍广泛运用,正是其作用直接,适应证广,用药安全,简单易学,取材广泛,价廉药简,疗效确切,无创无痛的特点确保其存在及发展。但其现代研究上仍有不足,如张洁等人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的随机及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结果7篇共954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其中仅1篇质量较高。Meta分析的结果,中药穴位贴敷与安慰剂贴敷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结论显示中药穴位贴敷对哮喘可能有效,但由于试验方法学质量较低,样本量较少,结果尚不能充分肯定。故笔者认为目前还存在几个问题:


①实验方法不规范:疗效判定标准采用不规范,如对肺系疾病的疗效评价,多以临床症状缓解为主,而以肺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为疗效判定标准者不多;治疗组多为多种疗法,不能充分说明穴位贴敷的治疗作用。

②药物选择不规范:多以成方、自拟方为主,用药不统一,重复性较差。

③穴位选择不规范:同种疾病选用不同穴位。

④辨证论治运用不够:如哮喘,中医里应为哮病或喘病,而哮病分冷哮、热哮,喘病分实喘、虚喘,但大多研究均用一个方子统一治疗,未能更好去分型论治。

⑤现代研究多以临床为主,基础研究较少。

⑥对穴位贴敷的副作用系统研究较少:穴位贴敷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贴敷部位发红、起泡、破溃。根据经络理论,腧穴部位皮肤出现上述现象实际是穴位对药物刺激产生的应答,暗示了将会有更好的疗效出现,但其真实性未有现代进一步研究。


笔者建议今后研究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进行,尽量单选穴位贴敷疗法进行对照研究;采用统一的诊断及规范而更有说服力的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大样本、高质量、规范选穴并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治疗;应更多的进行辨证取穴、辨证分型治疗;加强基础研究,借鉴西医的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出其机制,并制作高效、新型的外用贴敷药物。


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32卷第2期。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微信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