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章法:七绝上下联关系式 朱福生 七言绝句,很多人仍是从“起承转合”来谈,这诚然不错。但是,我认为,“起承转合”是从一般性的结构和作用来说的,谈七律,甚至谈文章,都可以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从七绝结构特点来说,以联为单位来讨论上下两联之间的关系,可能更易于掌握。这在一般的诗歌鉴赏来说,也是通常的做法。 本人在七绝实例的基础上,大体上归纳了几种关系(请允许不断补充): 〇并列式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四句写景。前两句在室外,后两句在室内。两联并列。 曹豳《春暮》: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 前两句从视觉来写植物,后两句从听觉来写声音。 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四句写景。前两句写涧边,后两句写涧中。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前两句写我思亲,后两句写人思我。也属于并列。 〇承接式 柳开《塞上》: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 前两句描写射箭,后两句描写惊诧。前后有序连接,先有射,再有看。 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分承前两句来写情。 〇转折式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写闺中少妇情绪变化。前两句高兴,后两句懊悔。形成转折。 〇领悟式 王安石《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苏轼《庐山》:远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于写景中翻出一层引出哲理。这种结构方式在七绝哲理诗中尤多。 〇点面式(有前大后小、前概括后具体的特点) 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前两句泛写离别愁绪,后两句聚焦蜡烛。 戴复古《江村晚眺》:江头落日照平沙,潮退渔船阁岸斜。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 前两句写江边全景,后两句特写白鸟。 赵师秀《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 前两句写季节特征,提供大背景,后两句聚焦等客。 〇对比式 崔护《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前两句写去年,后两句写今天。拿去年与今年相比,物是人非,令人感慨。 刘禹锡《柳枝词》: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 前两句写见面,后两句写离别。 〇因果式 晁说之《打球图》: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 ※ 前两句写三郎(即唐明皇)打球,后两句是说为什么帝皇为什么会去打球,原因是一些谏臣已不在了(九龄已老韩休死)。先写结果,再揭原因。 〇解说式 程颢《春日偶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不过,诗人构思层出不穷,不是这些“式”所能概括的。“大体则有,具体则无”,这句话同样适用七绝的创作实践,因此,千万不能被这些关系式所束缚。这里归纳的所谓“式”只是这样构思的诗较多,有其共同性,就形成“式”了。了解这些“式”,对我们分析七绝乃至创作七绝,可能都会有些用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