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诗人任蕃云游四方。有一天,他来到浙江天台山巾子峰,夜晚住在山顶上的寺院里。这时正是秋天,任蕃站在山顶,凉风习习,秋露沾衣,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月光照到江面,江水泛着粼粼的波光缓缓流去。任蕃诗兴大发,信手在寺院的墙壁上题了一首诗:“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第二天一早,任蕃就离开了。走在江边,他看到江水上涨,忽然想到,昨晚月光下正是江水落潮的时候,我写“一江水”虽然可以解释为一条江的水,但是如果改成“半江水”不是把月下潮落的特点也反映出来了吗?再说,因为有山峰遮住月光,月光也只能照到一半江水。这想来想去,觉得还是“半江水”比“一江水”好。这时,任蕃已经走出一百里山路了。他决心回去把这个字改回来。于是他重新翻山越岭往回走。寺院的和尚见他回来了,觉得很奇怪。任蕃说:“我在路上想到昨晚我在寺院墙上题的一首诗,其中的‘一’字,我想把它改成‘半’字,所以又赶回来了。”他来到寺院墙下一看,不料他题的诗中,这个“一”字已经改成了“半”字。任蕃吃了一惊,不只是因为别人改了他的诗,更是因为那人改的和他想的一样。他忙问,是谁改了他的诗。和尚说:“今早有个人经过这里,看了这壁上的题诗,连称“好诗,好诗。”只是他觉得这个“一”字不好,于是就在“一”上加了几笔,改成了“半”字。任蕃忙问:“此人叫什么名字?”和尚说:“只是本地人士,没留姓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