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如今学的《静夜思》,被清朝人改动两字,李白原版更具诗意!

 昵称55301288 2021-09-14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李白,字太白,生于701年,号青莲居士,也号称“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后人誉他为诗仙。李白随和而不做作,他的诗充满着浪漫色彩,洋洋洒洒,尽现他的真情。

李白的一生放浪不受拘束,最爱诗和酒,游历天下,广交好友。在长安城里,或许任何一个人都能在生活中多方面战胜李白,可谁也无法在诗歌创作上战胜他,李白一直都是诗歌王国的姣姣者,无人能替代他的至高王位。

杜甫可能凭着救世情怀及动人心弦的情感,而在诗界留下脚印;李商隐凭着那高超的写诗手法与精妙绝伦的字词,在诗界占有一席之地;贾岛可能是凭着苦思冥想,反复推敲,仔细斟酌而在诗界有了自己的天地。而李白则与他们完全不同,就凭一杯酒,酒后就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不需任何修改,一首诗就在酒后的灵感中完美呈现。

李白就是如此轻狂,如此自信,他的诗自写出来,从不经任何修改。毕竟那诗是他酒醉之时时所作的诗,待他酒醒,已是平民李白,也就无从改起,如若强行修改,只会弄巧成拙,可能还会改变当时的心意。李白的诗纯粹自然,不加任何掩饰,某些地方可能不太符合后世人的某些标准,因此,后人会针对这些地方将他的诗稍作修改。

《将进酒》是李白最经典的长篇诗代表作,诗中有一句写得相当精彩,那就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句诗通过圣贤与饮者之间的对比,尽显李白狂气十足。但这句诗已经过后世人的修改,原先并不是这样的。李白的原作是这么写的:“古来圣贤皆死尽,惟饮者留其名”

一个“死尽”展现李白的猖狂自大,因此,后人将“死尽”改成了“寂寞”。或许显得相对柔和一些,也符合人生价值观,而不是用“死”,显得决绝不带任何期待。

《静夜思》是李白最经典的一首短诗,这首诗用五言绝句,简单明了的展示李白当时的心境。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版本,也同样是经后人修改过的。现在的版本如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个版本最早是收编在《唐诗三百首》中,由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名叫蘅塘退士的学者所编撰。

那《静夜思》李白的最原始版本又是怎么样呢?我们可以在宋代人编纂的书籍中可以看到,比如说《李太白文集》、《乐府诗集》、《万首唐人绝句》中,可以看到李白最先的版本,那里的《静夜思》是这么写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元朝和明朝编撰的书籍如上所写,但明朝一位叫赵宦光的文人,在整理宋朝《万首唐朝人绝句》时,就将其中第三句“举头望山月”改成了“举头望明月”。

而到了清朝康熙时期,沈德潜编撰的《唐诗别裁》中,把这首诗的第一句改成“床前明月光”,没有改动第三句。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蘅塘退士收纳前两家的改法,并将“看”和“山”同时替换掉,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的《静夜思》版本。

李白最初的《静夜思》,在文字上没有加以斟酌,而是相当随性而为。后来的版本虽然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或许缺失了李白当时作诗时的情境。原诗中的山月、海月在古代是一种含有特殊地理牲的月亮,这是古文代的一种特指,浓厚的文人气息,不是一般百姓能够想到的。

而将“山月”改成“明月”,一时间就把文人气息给消除,改成更接地气的语句,也更好读好记。第一句中的“看月光”改成了现在的“明月光”,显然明月光的效果要好些,李白虽坦然地写出当时的情景,他是写他在看月光,与后一句的“地上霜”似乎不相应,改成“明月光”后,自然展“地上霜”的情景,更相呼应,更应景。

这么看来,清朝的文人改动这“明月光”还是很有意境的,这可能有失李白当时的真实想法,但也表达出一定的意境。历史文化在长时间的流传中,终会有些许变更,只为变得更好,变得更让人记忆,变得更贴近现实。

参考资料:

《静夜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