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步:走出来的功夫

 水底鱼帽儿头 2016-12-02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

http://www.jinghuart.com/





李玉茹 谈戏说艺


戏校每天有一堂课专门走台步,无论什么行当都必须练台步,这是基本功。假若连台步也走不好,怎么能唱戏呢?京剧讲究“四功五法”,“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法。每个行当的台步都有自己的规范。

       

行当不同,台步就不同。拿老生来说,有王帽老生(专演帝王)、衰派老生(年老体弱)和黑三老生(戴黑色三绺胡子)等等区别,他们的步法就不完全一样。虽然王帽与一般戴黑三的老生也许年龄差不多,但由于身份不同,走起路来就不相同。哪怕都是王帽老生,不同的戏,甚至同一出戏在不同的情景里,人物都需要走不同的台步。《上天台》里刘秀刚出场时的步子与他后来见鬼魂时就不可能一样。这“不一样”按现代人的说法,是从人物出发,要做到这一点,先得有扎实的台步基本功,然后在实践中逐步明白怎么跟着唱腔、锣经的节奏走,外部的步法渐渐地与内心活动联系起来,最后才能走出戏中的人物来。人们现在讲起周信芳先生(麒麟童)的《徐策跑城》,对他各种不同的跑的步法津津乐道,称赞他演出了徐策当时的心情,演活了人物,却忽略了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走、跑、跌、踉跄以及不同步法与水袖、纱帽翅和髯口的配合,都是从周先生幼年台步基本功中衍化出来的,他的扎实的幼功使他在台上能够收放自如。

        

台步是演员最基本的功夫,身段的美与不美和脚底下的步法有很大关系。程砚秋先生的《武家坡》里的“跑坡”与“进窑”,太漂亮了。他进窑用了武生的“扫堂腿”,但改为腿不伸直,这样由腿带动裙子,加上翻水袖,便如云朵在疾风中旋转。他的“进窑”身段组合的创造,如没有脚底下的基本功,是做不到的。基本功是手段,没有手段,再有想法也无法在舞台上体现出来。然而基本功还不是艺术,每位京剧大师都有自己独到的台步,那是他们把灵魂注入了功夫,死功夫才具有了生命。当年翁偶虹先生写李少春向余叔岩先生学习《洪羊洞》“病房”中杨六郎的出场,把这一点说得很透彻。余先生从荷花叶子在晚风中摇曳的形象化出了六郎濒死的衰弱脚步,又用两个手指捏扇子轴来说明“不能太使劲,又不能不使劲,扇身才能自然摇动。似坠而不坠,不坠而似坠,就仿佛衰弱的人走路似乎要栽倒,而又没有躺下,这就叫‘惰劲’。杨六郎的脚步就是要有这股子‘惰劲’”。

        

台步不是生活里的走路,而是舞台上的步法,它关系到演员的形体、台风与风格,也能看出演员的修养。



美德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