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们的芸芸众生

 百合仔 2016-12-02



“人群是一种幻觉,让这种幻觉变得真实起来的,是摄影。”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Long Lost Penpal Hello Saferide - Introducing... Hello Saferide


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trolley,new orleans,1955


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Cocktail Party, New York City, 1955-56


▲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 City Fathers, Hoboken, New Jersey, 1955-56


▲罗伯特·弗兰克  Robert Frank:New York City, 1948


在芸芸众生的人海中,在车水马龙的城市里,还好不是背道而驰,不然孤独会显得无地自容。

有一种人,他不知道自己很孤独,或者分明很孤独,但是却把己都骗得相信自己不孤独,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在人群中,虽不是与世隔绝,也不是独善其身,但是任由周围的人怎么闹腾,自己还是格格不入。就好像,热闹是她们的,而我什么都没有。

摄影师Robert Frank在拍摄这样独特的瞬间的时候,他看到的是匆忙,拍摄的却不是草率。而是一种自然的,瞬息即逝的现实,是慎重的把经过的人们的面容、情感和事件纪载下来。大多数人都知道,我们拍摄每张照片,除了记录,还有背后的故事。虽然貌似随意,但是却有必要性在里面。就好像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在这里已经被升华。作品选自Robert Frank的《美国人》,可以看到,这种“孤独”,是一种多阶层,多种族的社会万象,或许摄影师,就像是一朵开在荒芜沙漠中的花,不向着微风吐馨。


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Big face in crowd, New York, 1955


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New York, 1955


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Armistice Day, Paris, 1968


▲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Youth of Japan in bleachers of Korakuen Ball Park, Tokyo, 1961


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Les Liaisons Dangereuses, Tokyo, Japon, 1961


▲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 Confetti, Tokyo, 1961


▲威廉·克莱因  William Klein:Rome,1958


在摄影师威廉·克莱因的几张作品下,或许感性的人,会看到孤独,理性的人,会看到构图。当然,这样并不能以偏概全。作为一个摄影师,能够把生活的某一个瞬间定格,当作一张有价值的图片,而在拍摄的瞬间,思维、行动决定了其构图。即便人的表情、当时的天气是无法掌握的,但拥有一个独特的视觉呈现,是他追求的事情。在他的作品中,有女性歪着头看镜头但是却模糊的脸,有小孩子和成年人在一个镜头中却出现的完整的脸、残缺的脸,而他们的眼睛、脸却朝着不同的方向,以及不同的表情,都在一个画面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有前景是依偎在一起的情侣,还有一个正在移动着却看向镜头的男人,中景是相互耳语的情侣和行人,这种人物关系的多重复杂关系,注入了独特的构图思想,用模糊、超近距离、不规则等影像,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看似狂野的摄影师,实则细腻构图的摄影师。


维诺格兰德  Garry Winogrand:World’s Fair, 1964


维诺格兰德  Garry Winogrand:American Legion Convention, Dallas, Texas, 1964


维诺格兰德  Garry Winogrand:Statue of Liberty Ferry, New York, 1971


▲维诺格兰德  Garry Winogrand:peace demonstration, central park new york,c.1970


生命中总要走一遭“人间戏剧”,来源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角色。摄影师Garry Winogrand 拍摄的街道上的戏剧与混沌,仿佛就是他自己的世界。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但是摄影师拍摄的作品,却在隐隐中觉得比虚构的剧情更有戏剧性。看看他的街头影像,有美丽的女人,有各种姿态丰富的人。好像他的戏剧性因他的到来而更加多姿,也好像他的激情就来源于街头所见的人群。他用一种开放性的眼光发现生活,发现世界,充满了人世的风流与潇洒,美丽和丑陋,有序和混沌,也处处显示着十足的“现场感”,就这样,一下子把人们拉到街头浓郁的气氛中。尽管能体会到这种百媚人生,但是有些作品五味杂陈,有些却又非常现代,带着一丝丝超现实主义,蕴含着某些暗示,这种街头的叙事结构,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戏剧”人生。


布列松  Henri Cartier-Bresson:Mass, Warsaw, Poland, 1956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Margaret Bourke-White:Hollow-eyed male prisoners stare through barbed wire fence of Buchenwald concentration camp after their liberation by advancing American forces. 1945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  Margaret Bourke-White:Overhead view of men milling about on 36th Street, between 8th and 9th Aves., in the heart of the Garment District. 1930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Margaret Bourke-White,1904—1971)是20世纪杰出的新闻摄影师,以人道主义的敏感和关怀著称。她的许多报道摄影作品已经成为经典,都是20世纪的摄影坐标。


维吉  Weegee:Time is Short, 1940s


▲维吉  Weegee: Coney Island Beach, 1940


悠悠岁月,童年就像是一场惺忪未醒的梦。梦里面,似乎没有不愉快,天真也是褒义。摄影师Weegee的这幅作品,是贫民区的孩子,在俯视的角度下,看到的人头攒动,而欢笑声也充斥着整个夏天。好像因为一件小事欢呼雀跃,久久不能平静的心只发生在只有小时候的童年,好像一贫如洗,打架摔跤,在一无所有的脸上,连小小的伤口都成了童年最美好的点缀。只是,童年,都交付给了流年,只有时光如影随形。

 

▲恩斯特·哈斯  Ernst Haas:Motion Crosswalk I, NY 1970s


▲哈里·卡拉汉  Harry Callahan


哈里·卡拉汉  Harry Callahan: Detroit,1943


▲哈里·卡拉汉  Harry Callahan:Collages, ca.1956


人群熙熙攘攘,摄影师沉醉其中。在人群中,你是否感到孤独,是否百感交集,又是否很好的融入其中?弗兰克用摄影把“孤独”的人群阶层揭示出来,克莱因用摄影把人群中人物的多重关系付诸到构图里,维诺格兰德用摄影把戏剧且混沌的人群现场感展现的淋漓尽致,卡拉汉用摄影把人群中注入到迷人的二次曝光和复杂的拼贴,而得到升华。


【摄影大师的技法】

大师们的相框构图 | 大师们的经典语录 | 大师们的构图减法 |

大师们的影子构图 | 大师们的真情时刻 | 摄影师的绝美剪影 |


【大师教你32个摄影基本功】

壹 - 基础篇贰 - 构图篇叁 - 自然光肆 - 人造光

大师教摄影- 伍-色彩篇大师教摄影-陆 - 表达篇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