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聆听踏歌的足音

 江山携手 2016-12-02

聆听踏歌的足音

 

知道“踏歌”还是从读唐诗起。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读了以后也曾想,这“踏歌”是怎么回事呢?书上解释说,“踏歌”就是“边唱歌边用脚踏地作节拍”。但是汪伦是来为李白送行,“用脚踏地作节拍”并不能解释“走”的意思。我们在原地就能“用脚踏地作节拍”。后来看到一个注释说:“一边走,一边唱。唱歌时以脚踏地为节拍。”这算是加上“走”字了。不过,看了这个解释,想到更多的还是“进行曲”,“进行曲”不就是“合着节拍走路”吗?因此,我想,“踏歌”应是三个动作的结合:边走边唱边舞。这大概又会让人想到“扭秧歌”和“踢踏舞”,不过“踏歌”的舞蹈动作肯定自具特色。看到后来,还是觉得,一本小学语文书上的注释比较好:“踏歌是古代的一种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舞蹈时成群结队,连臂踏脚,配以轻微的手臂动作。”所欠缺的是,又忽略了“走”的特点。

踏歌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舞蹈。它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青海大通县孙家寨曾出土过一只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盆,上有踏地为节、拉手而舞的舞人15人,他们“三人为从,五人为伍,连臂投足,踏地为节”正是远古踏歌的形象。《吕氏春秋·古乐篇》中云“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阕”,也有人认为是春秋以前踏歌的具体表现形式。

踏歌在唐代绝对流行。刘禹锡写过一首很有名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其中“踏歌声”也有写作“唱歌声”的。不过我相信是“踏歌声”,因为刘禹锡在夔州时就写过《踏歌词四首》,他对“踏歌”是很熟悉的。我们且看第一首:“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窗映树鹧鸪鸣。”唐诗中有许多踏歌词,大概是提供给人们踏歌时唱的。但是这一首恐怕不是单纯的作为踏歌时的唱词,因为从中还反映出踏歌的情形以及踏歌者的愉快心情。

顾况《听山鹧鸪》诗写道:“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描写出农村通宵踏歌的喜庆盛况,参加踏歌的人肯定不在少数。规模更大的,据张鷟《朝野佥载》卷三介绍:“(唐)睿宗先天二年正月十五、十六夜,于京师安福门外,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玉,燃五万盏灯,簇之如花树。宫女千数,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妙简长安、万年少女妇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欢乐之极,未始有之。”那皇家的踏歌舞会,场面壮观,规模空前。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帝宫三五戏春台,行雨流风莫妒来。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就是记载这次元宵踏歌盛会的。

宋朝“踏歌”也非常盛行,尤其在元宵、清明、中秋等重大节日都要举行盛大的踏歌舞会。梅尧臣《依韵和禁烟近事之什》诗“窃窕踏歌相把袂,轻浮赌胜各飞堶”,记载的是寒食节的民间活动;蔡卞在《宣和画谱》里也曾描述:“中秋夜,妇女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这种习俗到南宋时代还有,范成大《春日田间杂兴》有:“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舞过清明。”朱敦儒《临江仙》词:“随分盘筵供笑语,花间社酒新篘。踏歌起舞醉方休。”描写的也是民间踏歌的情形。最有名的是南宋画家马远的名画《踏歌图》,这是一幅山水人物画,画家表现雨后天晴的京城郊外景色,同时也反映出丰收之年,画面上有四位老人在蜿蜒的田间小路上踏歌而行。画上还有宁宗皇帝的题诗:“疏雨清几旬,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

元代及以后,踏歌舞渐渐衰落。从唐宋“踏歌”的记载来看,应该说既有规模盛大的踏歌,也有随意即兴的踏歌。踏歌原不在于人数的多少,颇有些像今日的迪斯科舞,多时成千上万,少则十数人。就是一个人兴之所至,走路时手舞足蹈摆弄两下,也无非不可。踏歌可以原地来回旋转,自然也能一路向前。李白《赠汪伦》诗中,汪伦就是一个人且歌且舞地走来为李白送行。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写的也是一个人踏歌的情形,这情形和汪伦颇有些相似。就如马远《踏歌图》所描绘的四个老农在田埂上踏歌而行,也是随意即兴罢了。

 

                  【原创】聆听踏歌的足音

 

                                       南宋马远《踏歌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