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湾泥鳅水花培育成活率低,关键是没有掌握以下技术点

 GZDJAGB 2016-12-02


台湾泥鳅(大鳞副泥鳅)的池塘水花培育成活率一直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是清塘不彻底、敌害生物多、水质不稳定发生气泡病以及投喂不当等引起,为提高台湾泥鳅养殖的经济效益,以下分享几点台湾泥鳅水花培育的技术关键点。

一、清整池塘

清淤,解决底泥还原化、酸化、有机化和毒性化的问题;清塘,消灭野杂鱼、螺类等,氧化、活化底泥,稳定水质;设置围网,春夏交替时是蝌蚪等敌害生物繁殖期,对水花成活造成致命影响,围网能阻挡敌害生物。



二、放苗及投喂

进水1~2天后及时放苗,放苗密度为每亩60~80万尾,放苗时使用“激活”防止鱼苗应激。适当开增氧机,有助于提高成活率。投苗3~4天后开始投喂,此时鱼苗够“老身”,一般100万尾苗投喂1斤开口料(对虾料),少量多餐投喂,为了保证水花有充足适口的饵料,如轮虫、枝角类(“水蛛”),可添加“利饵多”(400~500万尾/包)投喂,培育期间根据水质及鱼苗生长情况,酌情加料。



三、水质调控

水花培育阶段,水位维持在1.5米以上,深水位既保证了水体的稳定性,也可防止气泡病发生。由于泥鳅水花极其娇嫩,容易受到敌害生物的伤害,进水后需重点杀灭蜻蜓稚虫、虫卵及“水蛛”等。塘边水中可放少量枯草,对刚放入的泥鳅水花有保护作用,尤其是高温天气及雨季。放苗前保证酸碱度(pH值)日变化小于0.2,溶解氧日变化小于0.5mg/L。放苗后7~8天后需逐步肥水,定期补充“活力碳”、“利菌多”,配合加水措施,有助于水体的稳定,减少对泥鳅苗的应激,提高苗种的成活率。

四、防气泡病

泥鳅苗培育阶段气泡病是发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疾病,常见“打转”、“停尸”、“白尾”和“烧尾”和充血等症状,镜检体内、鳍条或鳃丝可见大量气泡,这些都是气泡病的典型症状。如果处理不当,后期继发感染细菌病,造成烂鳃、烂身或烂尾等症状,处理难度加大且易反复,大大降低成活率。此病多发生于换季时节,天气阴晴不定,雨后晴天或连续晴天等,此时中午与下午应加大增氧力度,延长开机时间,配合使用“速解安”解毒稳水,增氧曝气。


泥鳅体内有气泡


泥鳅苗充血

五、防虫、少杀虫

春季及秋季车轮虫、指环虫等虫卵萌发,泥鳅苗感染机率高,适时“福地安”、“底虫净”改底、除臭,抑虫、防虫,尽量少杀虫,避免杀虫对水质造成的影响。平时不用容易造成底脏、底臭的有机肥如鸡粪、鸟粪等肥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