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百元谈开去

 航天城在北京 2016-12-03

 

从一百元人民币谈开去

 

记得曾看到一则新闻,好像还是主流媒体的报道,有一次美国总统访华时,大概是克林顿吧,在参观时掏出100元人民币买了点东西,当时新闻报道是按花絮报道的。其实克林顿并不仅仅是表示友好,他是在亲自测试下这一百元人民币在中国买的东西,在美国用美元买大概需要多少美元,和当时的汇率有多大差距。为了简单点,我们假定当时的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1:10,他其实立马心中就有数了,10美元是否在美国能买到同样的东西?他是利用购买力平价的原理,看看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是被高估了呢,还是被低估了。

 

某元老在世时常去上海过冬,也有一则报道过的新闻,是他带着他的小孙子还是孙女或者是外孙外孙女也不一定,去参观上海第一百货吧,当然上海市有不少领导陪同了,他也想用一百元买点东西给他的第三代,估计他倒不是要用100元测试和美元的汇率,倒是有可能想测测100元的实际购买力吧,可令人尴尬的是,不但他自己没有带钱,他的随员也没有带钱,只好和陪同的上海市领导借钱,结果陪同的上海市领导中只有一位带着钱包,这位是清华毕业的。这100元的购买力他是否测出来了,不得而知,但这官员们不带钱包的现象倒是测出来了。那时候,有个段子,专门讽刺官员的,其中一句话就是工资基本不动,看来基本属实,带钱包的领导是比较廉洁的领导,这可能是后来进入领导层的清华毕业的多一些的一个原因吧。

 

老百姓更关心的恐怕不是中美领导人花100元时能买多少东西,更关心眼下自己手里的100元能买多少东西吧。有人说现在的100元只能当1980年时的一元钱花,也有朋友说没有那么夸张。其实两种观点都能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例证。

 

先看看支持贬值100倍的例子。1980年男士理发,两毛六,洗理吹全活,那时叫理发店,全北京一个价,就是得排队,现在叫美发厅,26元应该是中间价吧,不买年卡,洗理吹38元,若指定某一位美发师剪发那就更贵了,80元往上吧。要按中间价算26元算,应该不算高估,这项消费正好涨了100倍,也就现在的26元只相当于1980年时的两毛六。

 

餐厅的消费肯定超过100倍了,越高档的餐厅涨价幅度越高,即使是比较中档的餐厅,菜品可能基本都涨过了100倍,比如说烤鸭,1980年,即使是全聚德的烤鸭也就一块多钱一只吧,现在随便什么餐厅,平价的也得168元。

 

举个不动产的例子,不要说和1980年比了,和1990年比,这房价涨了100倍也不止,那时按初期房改的基本价买的房,买套两居室单元房,也就2万元左右,现在你若卖出去,卖个三百万元很轻松。当然有人说那还加了你的工龄和计划经济时的各种因素了。

 

再看看支持涨价没有到100倍的例子,这也可以找出许多。比如蔬菜水果米面鸡蛋猪肉。肉类里涨价幅度最大的是牛羊肉,现在40块钱一斤吧,应该也还没有到100倍,米和面也没有涨那么多,买张烙饼,二两一张的,三块多,应该差不多吧,花卷,馒头,似乎都没有涨到100倍。

 

 水电气也没有涨到100倍。公交车的票价也没有涨到100倍,我记得当时从平安里总站坐公交车到五道口总站是两角钱,现在也就是几块钱吧。应该说在满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涨价还是比较缓慢的。记得有则国民党撤到台湾后控制物价上涨的例子,当烟酒大幅度涨价时,据说蒋经国指定两个牌子的烟酒不能涨价,这两个牌子都是廉价的烟酒,是一般老百姓士兵日常消费量最大的。在大陆也有类似的现象,二锅头和燕京啤酒的价格稳定了许多年,高价的二锅头近两年才出现,记得燕京啤酒常年稳定在一块多钱,退瓶还能退一毛五。对于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商品和服务,涨价的幅度相对来说小一些。

 

还有一类不能一概而论的商品和服务,有的涨价大大高于100倍,有的则没有。例如衣服鞋帽,比如说冬天戴的皮帽子,1980年的价格是30多元钱,现在买顶皮帽子总不会到三千多元吧。脚上的鞋呢,这个差不多涨了有100多倍,但档次也被1980年时高多了,比如说现在旅游鞋,那时根本就没有见过。但确实也有比较便宜的服装衣帽,怎么算也没有涨100倍。水果和烟酒也不能一概而论,贵的肯定涨幅超过100倍了,咬一口苹果两块,吸一口烟五块,喝一口酒50块的价钱并不罕见。

 

公园门票涨幅比较大,我记忆中原来故宫的门票是两毛钱,但在北京似乎也没涨到100倍之高,但外地的景区涨的比较厉害,门票涨价超过100倍的是普遍现象。我印象10年前,门票就已经高的不得了了,上日光岩看一眼,要收120元钱,而1980年前是免费的,若用120元除以零,数学的概念,这涨价的幅度是无穷大,涨价幅度无穷大的地方越来越多,许多村庄都设了售票亭了。

 

总而言之,物价在上涨,货币在贬值,但若查阅统计局或物价部门公布的物价指数,那肯定没有这么高,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统计部门公布的指数,是按一些物价的加权平均得来的,参与加权的商品是可以选择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通过变更参与加权的商品品种,或改变给某些商品的加权的权重来改变物价指数的高低。若多选涨价高的商品,物价指数就高,若多选涨价低的商品,物价指数就低。

 

作为消费者个人,对物价上涨的感觉也因人而异。这有点像最近天气预报里引入的一个新的概念,叫做体感温度,体感温度和实际温度是有个几度的差别的。对同样的气温,每个人的体感温度是不一样的,从外部环境说,刮不刮风,有没有阳光决定了人的体感温度的差异,就主观而言,每位个体耐寒耐热的能力不同,穿衣多少不一样同样可以引起体感温度的差异。

 

与体感温度类似,对货币贬值度,也有个心感贬值度,这个心感贬值度也是因人而异的,因家庭而异的。

 

第一个引起货币心感贬值度差异的重要因素就是消费者或消费者家庭,每月或每年消费商品和服务的组成比例如何,也就是你家的物价指数是由哪些商品组成的,消费的比例如何。

 

说个极端的例子,你每天都去理发馆美发,当然男士很少有这种习惯,少数可能对按摩上瘾的也有点可能,但女士是有可能的;不喜欢在家自己做饭,早饭去庆丰吃包子,中饭去鸿毛吃饺子,晚上去砂锅居再撮一顿;喝茶喝西湖龙井明前茶,泡茶的水买矿泉水;出门就打的,一扬手“TAXI”,公司还不给报销,一下车,特潇洒地说,不要发票!不喜欢在家看电视节目,喜欢去影院看大片,那你家水电气的消费就比较少,消费的都是涨价比较猛地商品和服务。您若三十多年如一日,都是这种习惯,那可能会感觉物价飞涨。但若您这三十年发了大财,那就可以抵消您物价飞涨的感觉。

 

您若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家里有推子,自己理发,早晨大米粥,小米粥,吃自己蒸的馒头,中午窝头就咸菜,晚上来碗炸酱面,出门腿儿着,或者骑自行车,这自行车还是30多年前的老款,从来不去电影院,在家看有线电视。三十多年如一日,那您就感觉工资涨的快,物价没怎么涨了。

 

第二个引起货币心感贬值度差异的是消费者收入增加的快慢幅度时间段不同。

 

这个很好理解,您若是先富起来的人,或者每年收入提高的幅度,都明显高于物价上涨的速度,那对物价的上涨就比较麻木。36年前,别说一个月挣一万元了,就是一年挣一万元也了不得了。记得改革开放初期,还普遍涨价,白面涨了点,就闹了个抢购白面的风潮。若还没有怎么涨价的那个阶段,你收入就明显增加了,而物价没有上涨,那日子就比较滋润,买金首饰,买实木家具,到农村收购些古董,明清家具,收购点袁大头,买几版猴票,都花不了多少钱,但增值的潜力有的何止一百倍。

 

第三个引起货币心感贬值度差异的重要因素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消费者在上世纪80年代是否有住房,尤其是北京的消费者,这一点尤其重要。

 

这大概又分为几类,一类是在体制内分到了房并按基础价买了房,另外一类是虽然是租房管局的房,但拆迁时补偿了新的住房了,比如说原来住丰盛胡同那片地,改造成西城金融街了,还有一类郊区占地,这个为数不少,第四类,改革开放之初,九十年代就买了第一批经济适用房和第一批商品房的。尤其拥有住房多于自住需求的。如果就有一套住房,仅够自家住,这房价就是涨了100倍,估计也就是愉悦度会有一些,但无补于实际收入的增加。而要是有多余住房,现在卖出一套变现,按现在北京市人均收入,顶一般工薪族一辈子的收入了。所以绝大多数北京居民都属于这四类人,所以就房产这一项,就能让许多人对物价上涨的忍受能力提高好多倍,房价上涨时,心里一算,嘿,我差不多也是个千万富翁了吧?

 

第四个影响心感货币贬值度的因素就是消费者在体制内享受保护的多寡不同,医疗待遇的报销范围和比例的不同,享受交通补贴的多寡不同,公司是否管两顿工作餐,到不到配专职司机,专职厨师的层次,这差别就大了去了。

 

总而言之,今日之100元,到底等于昔日多少钱,还看你怎么算。不过要是算好了这个数,也就比较容易计算你今天的薪酬相当于36年前的多少钱了。有这么个公式:36年前的物价指数除以今年的物价指数,得出一个小于”1“的系数,用这个系数乘以您今天的薪酬,得出来的数字若高于100元钱,那可以聊以自慰了。若低于50元,那就需要调整下您家庭的物价指数,再算算看,如果有必要的话,就也许就需要调整下消费习惯了。

 

举个例子算算家庭物价指数,也就是你自己家的CPI。以已婚无小孩住房两居室为例,基础年份选为1980年。

 

1980年 (每月花费100元)

 

住房 :6元(含水电气,租房,两室一厅)

食品 :46元

交通 :4元

医疗 : 1元

衣服 : 30元

交际娱乐: 6元

其他:  7元

 

2016年(每月花费10000元)

 

住房 :4500元(含水电气,租房,两室一厅)

食品   2000元

交通   200元

医疗     300元

衣服   2000元

交际娱乐 700元

其他          300元

 

每项花费占总花费的比例就是加权的权重。当然若给自家算的话,可以列的更细致些。

 

这个家庭若按这些数据算,就应该是100元除以10000元,之后再乘以100,结果就是100,就是这家在36年来的CPI了。当然,这些消费的钱数,纯是估算数字,肯定有误差,比如说当时的两室一厅是否还收些房费,一罐煤气几块钱,我都记不太清楚了,但大致的比例应该八九不离十。按着么算,比较悲观,也就是现在的一万元等于1980年的100元,但CPI反应不出来商品和服务质量的上升,所以即使这个货币贬值比例,大致符合你的心感货币贬值度,但现在享受的生活质量还是提高了。

 

每个消费者个人或者家庭都可以算出自己的CPI,可以把自己花费的实际数字填进去,因为每个人的消费组合都不一样,也就导致了自己的CPI和统计局的CPI并不一致,也就是心感货币贬值度千差万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