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一节 联绵词问题

 因不思议而恒常 2016-12-03

第十一节 联绵词问题

联绵词,也叫“联绵字”(详见第六章第一节),对古今词汇学或语义学来说,联绵词能否分析成两个或多个语素的问题,是各种学说长期争鸣(分歧)的难题。该分歧的实质(焦点),主要围绕(在于)联绵词的语义能否再行分解成若干语素的语义,因此,辨析联绵词的语义是否可再分解的原则理论,是共时性原则(详见第十章第一节),还是历时性标准?

学术界对联绵词辨析原则的分野(分歧)

还在讲“词素”的时候,张寿康就提出了“联绵词”的分合问题,后来讲“语素”时,他又进一步肯定了原先的观点:在确定语素时,要注意历史主义观点,例如“窈窕”是两个语素的组合体。石安石唐发饶等,也都肯定了这一历时主义(原则)的观点。

但是,在《“窈窕”是一个语素还是两个语素》一文中,班吉庆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观点,他援引了许多名家对联绵词的研究,最后说:像“窈窕”这类联绵词,我们无法从语义上,作进一步分析,只能看做一个语素。可见,这是一种共时主义(原则)的观点。

另外,戚桂宴还有一种观点。他认为:联绵词作为“汉语中含有多样化的语义结构的词或短语”。他以“犹豫”为例,详细讨论了古代有关的训诂材料以及该词出现的不同语用语境,指出:在特定的不同的历时的言语(例如文言语体)之语用语境里,“犹豫”既可以是含有并列之语义结构(“豫”跟“犹”同义)的词,又可以含有对待之语义结构(“豫”跟“犹”反义)的短语,还可以含有陈述之语义结构暨主谓之语法结构的短语。因此,这是一种历时语用语境(现象)的观点。

我们认为,语言在不断发展变化,并且,描写一种语言状态的原则,只能是语言的共时性,因此,对现代联绵词辨析的原则,既不可一味强调历时主义,也不可完全墨守古注或定论等古代语用语境,而应以共时(当今)的言语语境(现代语用现象)之必要非充分条件和共时性原则之充分非必要条件为依据,对某些虽有古训而今已合用的现代联绵词,看做一个现代语素——当合则合;对虽无古训而今已分训的现代联绵词,看做两个现代语素的组合体——该分则分。

 

促使古代联绵词的语义结构复杂(多样)化的现代语用语境之诱因(过程)

其实,促使古代联绵词的语义结构的数量灵动多采(多样)的言语实践(现代语用现象、现代人修辞现象、现代分训)之共时诱因,早已不是:促使古代的古代联绵词“不可分训”的乾嘉学派的“因声求义”之先训(古训、古代语用现象、古代合训)之历时诱因。详细说,其现代语用现象之共时诱因,有两点。

1.文字本身的讹传或文字的表义性的讹传,混淆了联绵词与复合词之间或联绵词与短语之间的界限。详细说,文字本身的讹传——误看误写,促使一些原来不含有相同或相近偏旁的两个汉字所代表的复合词或短语,连绵成现在含有相同或相近偏旁的两个汉字所代表的联绵语素,文字的表义性的讹传——望文生义、片面地认为一个字位代表一个义位,促使一些原来共同含有一个语义的两个汉字所代表的联绵词语素,分离成现在分别表示两个语义的两个汉字所代表的复合词或短语。

2.现代言语语境的语用功能的变异(语法功能的讹传、现代人的语法修辞现象)——例如因望多音节的古代词模而生现代短语的语义之讹传,促使过去无古训的联绵语素,只能分训成现在的复合词或短语。

 

促使古代联绵词合用或分训的汉语文字的讹传或言语语境的语用功能的变异情况等现代人的修辞现象(现代语用现象)的基本类型

纵观(从变异过程之角度看),现代联绵词的文字本身或文字的表义性的讹传——现代人的文字修辞现象——和现代言语语境的语用功能的变异(讹传)之情况(现象)——现代人的语法修辞现象,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类型。

1.重叠之语法修辞。多数过去的联绵词,是无法重叠的,但是,后来的人高频率使用古代联绵词,并且,古代联绵词受现代的类聚功能(类聚性、语素可以跟非同一级别的词之语言单位,组合成句法的可能性,详见第六章第三节)之语法组合规律的支配,因此,能分训,就是说,一部分能今训的联绵词——“AB”型的双语素的复合词,在现代言语语境里,也常常带上了词形变化成短语的功能,详细说,形容性的能今训的联绵复合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型的四语素的短语,行动性的能今训的联绵复合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型的四语素的短语。

2.代称之文字修辞。有些古代联绵词里的某一个字,具有称代全词之表义性能,因此,该字往往可以单独地代表一个现代活位构词实语素,因此,能分训。

3.插入之语法修辞。少数古代联绵词,常因被插入一些词语而分割,以分割的形式作为一种固定结构——词模,用来今训——因望多音节的古代词模而生现代短语的语义。

4.单用之语法修辞。一些古代联绵词自身,是难以今训的,但是,该联绵词的每个单字,都可以灵活(单独)地代表一个现代活位构词实语素,因此,能分训。

5.易位之文字修辞。少数古代联绵词内部的文字之间的顺序(字序),可以易位——误写误读、能倒过来说,但是,易位对该联绵词的语义,没有影响,因此,不能分训——只能合训。

6.分嵌之文字修辞。在古代诗文之现代语境里,古代人,常把古代的不能分训的联绵词的两个字,错误地分别嵌入两个句子——误写误读,用来组成互文之修辞现象,因此,能分训。

7.内解之文字修辞。有些古代联绵词的一个义位之言外之意,难以明确地分别解释(今训)成多个义位的组合体之字面意思,但是,现代人的谬解——内解、讹解——之现代言语语境,却暗示现代人有些古代联绵词能今训。

面对以上的言语变异(修辞现象)之事实,我们更加坚定了前面的认识:古代的联绵词里能否分析成两个或多个现代的语素(能否分训)的问题,应该切实面对(切合、符合)现代语用语境之实际,不能抱守某些古代固有结论——只能合训。详细说,第1类现象里的古代联绵词,能分训成现代短语,第24类现象里的古代联绵词,能分训成一个现代单音节语素和一个现代纯音节(详见第十章第二节),第36类现象里的古代联绵词,能分训成现代离合型素组(详见第七章第二节),第7类现象里的古代联绵词,能分训成现代复合词,第5类现象里的古代联绵词,只能合训成现代多音节语素。

当然(注意),对张寿康先生提出的像“窈窕”、“辗转”这些在现代汉语里极少使用的、至今未见变异(分训)的古代的古代联绵词,不论在历史上(过去)是否有过古代人因讹解而分训成古代复合词的先例,我们现代人,则依然坚持“不可分训”之原则。

 

以现代语用现象为第一依据(必要非充分条件),来判定(识别)古代联绵词内部的现代语素是否只有一个,这是我们对待(识别)古代联绵词的现实(实践)态度。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防止那种望文生义、穿凿附会的因讹解而今训的做法(第7类现代语用现象)。对这种强拆古代联绵词成两个现代语素的训释做法,前人(古人)王念孙,早就作过中肯(扼要且正确)的批评(反对),遗憾的是(但是),有些流传已久的谬解之做法至今,还在一些地方被今人所继续沿用,成为许多现代人识别古代联绵词的现代语用现象之第一依据,因此,这是不能大意的、必须修正的现代语用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