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湖龙潭寨高山流水古寨奇

 洁洁赢 2016-12-03

 龙潭寨村位于安庆市太湖县汤泉乡,在大别山的群山围绕中,东接潜山县,北靠岳西县,全村总面积12平方公里,境内有龙潭古寨、胡氏宗祠、五福桥等人文自然景观。其中,位于村庄中心的龙潭古寨更是被专家称为中国徽派建筑艺术和皖西南建筑的典型代表。 2013年,龙潭寨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期,这个村又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古寨融合南北自成一体

  沿龙潭河而上,不远处就是一片徽派古老建筑——这就是龙潭古寨。入口处现在还矗立着6棵百年以上的古树。当地人介绍,龙潭寨古村距今有690多年。相传当年江西发水灾,一位胡姓人家从江西出发,准备前往现在的岳西境内安家。路经此地时,发现此地山环水绕,是个极好的生产生活之地,遂在此地落脚定居下来。

  此后,不断繁衍的人们以龙潭河为中轴线兴建起现在的古民居群。龙潭河在此村有3000多米长,弯弯曲曲,随山势起落,流水潺潺。沿河分布的水潭中,有一口深潭方圆200平方米左右,三面由崖石紧围,从崖石飞起的瀑布高50余米,飞流直下,清澈的潭水深不见底,回旋荡漾。在潭壁上,由白色岩石形成一条长5米宽20厘米形似蛟龙的花纹,有头有尾,像是一条活生生的蛟龙游在潭上,古人将此称作“龙潭”。龙潭寨也因此得名。与古民居相映的除了龙潭还有距今600余年的单拱石桥——五福桥,至今这座桥还是山寨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另外,还有当年先民留下的一尊“坐等石”。此石约重千吨,据说当年正是坐在此石上休息时,胡姓人家四顾发现此地山水灵秀而决定在此落脚的。

  古寨虽然处在深山之中,但经过当地专家考察后,却认为它体现了当地山民对于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特性。古寨在狭谷两边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人类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将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大别山区本地实用的建筑风格结合起来,空间变化灵活,色调朴素淡雅。同时,龙潭古寨也分体现了本土原始传统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特征。从建筑结构布局来看,北方移民的凹型住宅对龙潭民居建筑形成巨大影响,同时四水归堂的布局又充分体现了皖西南本土民居特有的文化特征。

  老屋天人合一物我相融

  走进龙潭寨村,小桥、流水、石板路,雕窗、画栋、马头墙随处可见。现存的古民居群,由祠堂屋、转桥屋、花屋、老屋、上屋、龙潭屋等6个自成一体的古村寨和一座胡氏宗祠组成。民居有商人、官宦、平民之宅,另外还有祠堂、祖堂、吊脚楼等建筑,有的用料考究,有的简单朴实,但无一例外的,都会有木雕和彩绘间杂其间。其中以龙潭屋、花屋为主体的皖西南民居及徽派建筑群内,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有20余幢,年代最久的距今有400多年。它们大多以石为基础、木结构、小灰瓦建造,遵循中国传统的“枕山、环水、面屏”的理念,布局、巷道、外形、水系等一应俱全。

  胡氏宗祠和斯氏旧宅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胡氏宗祠占地约600平方米,廊檐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依稀可见,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古建筑专家赞叹,“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以此祠堂为中心,周围形成了一片民居群。走进房屋之间纵横交错的小弄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一不小心就会迷路。在这片迷宫中,现在还生活着30多户人家,据村民们介绍,这样的布局能增进邻里之间的和睦,乡邻们农闲时喜欢聚在弄道里谈天说地,吃饭时端着碗串个门,互相尝尝邻居家的菜,都是常事。

  斯姓旧宅建于清光绪年初,是一座典型的四水归堂式老屋。宅内天井处的地面由精凿石板铺就,正中是四方平台,两边对称立有两口天井蓄水。天井圆柱上有一副对联:“画栋起凌云,瑞气万千钟老福;班衣成爱日,韶光九十益长春”,上方匾额为“贻祥燕喜”。据当地人介绍,此对联内容写的是一位斯姓老人。当年,老人在朝廷任职获得褒奖,91岁时无疾而终,为当时少见的高寿之人,在当地颇有名气。

  考古专家认为,龙潭古寨集中体现了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天人合一、聚族而居的伦理文化,也体现了贾而好儒的徽商文化。这些都在古寨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在功能设计上又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为当代人研究大别山聚落民居建筑特点、古老的民俗风情、特色的区域文化等提供了活标本。

  新村古韵依旧新颜初现

  2016年,龙潭寨村入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而在2012年,龙潭古寨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实,这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初冬时节,走进龙潭古寨,记者发现原来村子里杂乱无章的厕所、猪圈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红叶与翠竹掩映着的一幢幢灰白相间的古宅和新居……太湖县将这个村的传统古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科学修缮,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大发展,也为当地带来新气象。村党支部书记胡良胜介绍,近几年来,此村立足村情实际,创新思路,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路子。村里邀请北京的专家和黄山一家规划院分别为村庄作了保护性旅游开发规划。今年,此村正式启动古民居周边环境建设和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工作,大力开展环境整治,在不大拆大建的基础上,对10户新房进行改貌、30多栋老房屋进行维修,整治河道800多米,铺设区间石板路400多米,配置消防设施、环卫设施,并新建休闲广场、公厕,实施绿化、亮化工程,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

  同时,村里还在大力挖掘保护传统文化上下功夫。村主任斯家松介绍,这几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好转,村里唱古装黄梅戏、玩龙灯、舞狮子、说大鼓书的人越来越多。斯家松本人就是一位说大鼓书的好手,经常在逢年过节时为乡邻们表演。为了进一步宣传、推广古村文化,目前,村里正在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介积极向外推介。如今,这个融田园美景、乡村风情、传统建筑为一体,聚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于一身的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揭开面纱,向人们露出灿烂的“笑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