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节 淳于意受读脉书而解验技术暗昧

 johnney908 2016-12-04

中国的传统医学构成于汤液医学与经脉医学。经脉医学在两汉时期失传,留下来的则是经络学说与针灸技术。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经脉感循现象”的再发现及相应的科学研究,经脉医学得以复活。

第一章  历史传说与经脉医学古代医家

第五节  淳于意受读脉书而解验技术暗昧

  一、扁鹊脉书的流传与奇该脉法的发现
 
  (一)经脉技术失传而有“其书”流传

  据《汉书·艺文志》中的《方技略》的记述,“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说的是,经脉技术传授到仓公(官职名)淳于(复姓)意(名)名下时,尚有余晖,此后即暗昧失传了。然而,却有“其书”留传而为《方技略》所记述讨论。那么,仓公淳于意所获与所传的“其书”究竟是哪些书,其有关经脉技术的内容怎样,它的来龙去脉如何?幸而,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较为丰富的史料,那便是司马迁所撰的《史记》中的《扁鹊·仓公列传》,在本章中取其有关仓公的部分略称为《仓公传》(图1—13)。
  仓公受传于同郡公乘(官职名)阳(姓)庆(名)的禁方书是《黄帝·扁鹊之脉书》,去掉“黄帝”的伪托,便是《扁鹊脉书》。仓公得到这些“脉书”时,年约26岁。以下则是淳于意传授给弟子的诸书:

  ◎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以宜针石,定砭灸处。◎教以案法逆顺。◎臣意授以上下经脉。◎教以上下经脉、奇该。

  整理上记仓公所得与所授的《扁鹊脉书》,我们知道其书大体上有两种,那就是:

  第一种:《脉书上下经》,又称《经脉高下》或《上下经脉》。
  第二种:《奇该术》,又称《奇络结》或《奇该》。

  奇该的“该”字,原文写作“咳”,其音与义均与“该”同。在本书中,我们均使用“该”字。至于“案法逆顺”与“揆度阴阳外变”等则是形容循行性感觉的走行状态的。

  (二)《脉书上下经》讨论脉的常规走行

  《脉书上下经》即是经脉高下或上下经脉。“高”,指由下至上的距离,或是“最在上”;“高下”即是上下。
  手足三阴三阳脉均有上行与下行的两个走行方向。脉书“上经”可能是讨论诸脉的趋头走行;脉书“下经”则讨论诸脉的下落走行,即趋病走行。《素问·病能论》有如下记载: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揆者,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节略)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说的是各脉的循行性感觉全部上行到头项,讨论的是脉行的正常模式,直行而上去“通天”,此为“径”或“经”字以及有关概念的起源。
  “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说的是循各脉的循行性感觉因趋病循行而旁出下落,此为“络”字及有关概念的起源。

  (三)奇该术或奇络结讨论奇该脉法

  脉法奇该、奇该术与奇络结等所指都是同一个书篇。在这里,“咳”或“该”字的偏旁是“口”或“言”,表示用口讲出根据脉案分析所做出的案断。“该”字与“诊”(占)字的字义也是相通的。在甲骨文中,“诊”字去掉言字旁则留下的是“人”字与其下方的三条脉“彡”;而“该”字去掉言字旁则留下一个“亥”字,代表着十二脉。“亥”为地支的第十二位,寓指“十二”。“奇”字,释为异也。
  因而,“奇该”应指十二脉的奇异走行。据“奇络结”这一称呼,可知此奇异走行的案法中包括了“络”与“结”。络或落,是旁行横出转而下落的走行;结则应指泛经脉循行性感觉聚集在阴募或非标准的募集点。“结而可解者为纽”。所以,有结则必有“纽”。另外一个说法是,下行而聚集者称为“络结”,上行而达到终点目的地者称为“终结”。均可略称为“结”。
奇络结,说的是不寻常的络结。不寻常而奇异的络结也是“病之应”的表现。据今人蔺云桂等的观察,有大致如下的发现:

  散在的循行性感觉路线不符合经脉的分布,途径各有不同,可以越过几条经脉到躯体的对侧。发现了60种特殊的循行性感觉路线。出现循行性感觉的人有病时,会有几条循感路线的终点集中在病区,即“气至病所”现象。

  上记“不符合”的脉行路线即是“奇该循行”。“集中在病区”即是“络结”。“奇络结”或“奇该术”就是根据循病规律运用循病分析的技术来解说这些奇该脉案的。分析这些脉案的案法或脉理的顺逆过程就是“揆度阴阳外变”;其顺逆外变就是“病之应”。用口讲出循病分析的根据并作出循病诊断时,要口称“应该”、“该当”或是“应当”。
  奇该,奇络结或奇该术所共指的书篇,我们建议命名为《奇该脉法》。

  二、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之术的失传

  (一)淳于意诊籍中的诊其脉与切其脉

  《仓公传》中载有25个“诊籍”。之所以称为“诊”之籍,当然有诊占其脉案,即用口讲出循病诊断的意思。在仓公诊籍模式中,“诊脉”与“切脉”分别陈述,而且必是先说:“通过脉病分析,可以得出脉病诊断(包括预后诊断)如下”,即“诊其脉告曰”。然后再根据“切其脉”,即切诊血脉,按摸挠动脉的搏动于“脉口”或“气口”以候五脏之气。
  以上可见,“切”血脉又不同于“视”或“相”经脉。因而,仓公脉法乃是经脉与血脉的混杂脉法。
  仓公诊籍中所提到的切诊血脉的脉象很丰富,这说明,到了两汉时期,血脉诊已经有了相当高的水平。

  (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成为事实

  前论仓公淳于意得扁鹊之《脉书》,此脉书应该包括有《高下脉针经》与《奇该脉法》;并论证了它们均应该是记载循行性感觉与疾病关系的专书。
  据《仓公传》,对脉书的传授与继承应该有“授”、“读”、“解”、“验”四个步骤或阶段,且要经过三年的时间的临床实践始可成功。其中的“解”,指对脉书中所用隐晦术语即“俞拊密码”的解读,必须有恩师亲授指点。“当论俞所居,及气当上下出入邪正逆顺”,就是对这些扁鹊脉书内容的精炼概括。
  然而,仓公淳于意虽然得到了扁鹊脉书,也作了受读解验的尝试,但并没有达到“有验,精良”的地步。相反,“诊之时不能识其经解”,“心不精脉,时时失之”,却是说的实话。受其传授的学生也只是岁余,二岁余,抄书而去,没有达到三年之期,其中的杜信虽然教了两次,也还是“未成”而被“除”了。
  依据何爱华的《淳于意年表》,仓公从事脉病诊疗的医事活动的繁盛年代应该是高后八年(前180年)至景帝三年(前154年)之间。
  对于循行性感觉脉法,说是“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事实上则是:到了仓公这一辈,也只是有其书而失其术了。

  (三)仓公险些遭刑与扁鹊终于被刺的幕后

  李伯聪说:“秦武王时有一属于扁鹊学派的著名医生入秦,他曾为秦武王诊病而终于被害于秦太医令李醯。李醯可能就是秦医学派的医生”。在这里,李氏已经把号称扁鹊的秦越人的遇害与学派之争联系起来了。据李氏,“黄帝学派确实创立于战国中后期。”而这也正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与秦武王同时的这位扁鹊学派的著名医生从事医事活动的时期。在当时,黄帝学派所不能容忍的便是被称为“伎”的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仓公淳于意因遭受告诉而“坐法当刑”,将西解长安,差一点儿被处以“肉刑”,即割去鼻子,砍掉左右足的各一趾。所谓告诉的“人上书言意”,也就是告发他擅自运用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技术。
  东汉涪翁,隐姓埋名,不知何出,渔钓充饥,乞食人间。扁鹊学派传人的境遇常常是坎坷的。

  三、涪翁与针经、诊脉法及经脉木人

  从正史与大局的角度来讲,经脉技术传到汉初的仓公淳于意那里时已经是“其技术暗昧”了。然而,在当时的西汉医学界里,其他支系与阳庆同趣的“好为古传方”的人士必然仍有人在。因而,循感脉法在它的失传甫后可能在短期内还会有所孑遗。据《后汉书·郭玉传》:

  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

  涪翁所著《针经》与《诊脉法》曾经“传于世”(一说作“行于世”),但均已失传。很可能《针经》类似于《脉针经》;《诊脉法》类似于《奇该脉法》,均是与经脉医学有关的著作。程高得涪翁师授,郭玉又从程高处得到了涪翁所传授的技术。“方诊六征”可能与判断病候在三阴三阳六条脉上的分布有关;“阴阳不测”(或作“阴阳隐测”)则可能与“论阴得阳,论阳得阴”的募俞脉法有关。
  据知,西汉末年仍在通行取十二经脉的切脉法。在道教遗书中,所保留下来的古脉法:“分经候脉法”,切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脉动而判断疾病在经脉上的归属。
  因而,此时的涪翁脉法,很可能是“分经候脉”的血脉诊法,而观察循行性感觉的实践技术则早已失传了。
  郭玉在汉和帝时(公元89—105年)任太医丞,是涪翁的再传弟子,据推算:“涪翁的著作约成于西汉末至东汉初年”。
  1993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的西汉古墓中出土了一具涂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形,身上用红色漆线描绘着经脉走行的路线。此经脉木人被认为可能是进行经脉教学时用的教具。绵阳市古称涪县,位于今涪江即古涪水之畔,因而,又将此漆木人形称为涪水经脉木人。此经脉木人大约被陪葬于汉文帝与景帝(公元前179—141年)时期。这具涪水经脉木人可能是涪翁的先师的遗物,而那时,正是观察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以进行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的高潮时期。涪水经脉木人身上用红色漆线描绘着的经脉分布的路线,正是来源自对于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的实际观察与临摹。

*******

  [思考题]
  1.《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称:“大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请对这一段正史的记载给以梳理解说。歧伯是什么人?“技术暗昧”指何而言?“故论其书”是什么书?
  2.俞拊之为医也“炊窍定脑/炊灼孔窍而定经脉/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俞”。对这些正史记载应该如何理解?
  3.晋景公猝死脉案已经有了经脉医学的循脉分析结论,读过之后能够信服吗?你相信本书也能够对虢太子尸厥脉案作出头头是道的循脉分析结论吗?
  4.经脉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暗昧失传了,在今天,它还能够复活吗?它所遗留下来给我们的那些循脉规律,对于针灸临床还会有什么指导意义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