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密码的破译《经脉医学》(1)

 johnney908 2016-12-04

李伯聪说:“秦武王时有一属于扁鹊学派的著名医生入秦,他曾为秦武王诊病而终于被害于秦太医令李醯。李醯可能就是秦医学派的医生”。在这里,李氏已经把号称扁鹊的秦越人的遇害与学派之争联系起来了。据李氏,“黄帝学派确实创立于战国中后期。”而这也正是在公元前四世纪与秦武王同时的这位扁鹊学派的著名医生从事医事活动的时期。在当时,黄帝学派所不能容忍的便是被称为“伎”的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汉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仓公淳于意因遭受告诉而“坐法当刑”,将西解长安,差一点儿被处以“肉刑”,即割去鼻子,砍掉左右足的各一趾。所谓告诉的“人上书言意”,也就是告发他擅自运用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技术。
  东汉涪翁,隐姓埋名,不知何出,渔钓充饥,乞食人间。扁鹊学派传人的境遇常常是坎坷的。
三、涪翁与针经、诊脉法及经脉木人
从正史与大局的角度来讲,经脉技术传到汉初的仓公淳于意那里时已经是“其技术暗昧”了。然而,在当时的西汉医学界里,其他支系与阳庆同趣的“好为古传方”的人士必然仍有人在。因而,循感脉法在它的失传甫后可能在短期内还会有所孑遗。据《后汉书·郭玉传》:
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乞食人间。见有疾者,时下针石,辄应时而效。乃著《针经》、《诊脉法》传于世。弟子程高寻求积年,翁乃授之。玉少师事高,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
涪翁所著《针经》与《诊脉法》曾经“传于世”(一说作“行于世”),但均已失传。很可能《针经》类似于《脉针经》;《诊脉法》类似于《奇该脉法》,均是与经脉医学有关的著作。程高得涪翁师授,郭玉又从程高处得到了涪翁所传授的技术。“方诊六征”可能与判断病候在三阴三阳六条脉上的分布有关;“阴阳不测”(或作“阴阳隐测”)则可能与“论阴得阳,论阳得阴”的募俞脉法有关。
  据知,西汉末年仍在通行取十二经脉的切脉法。在道教遗书中,所保留下来的古脉法:“分经候脉法”,切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脉动而判断疾病在经脉上的归属。
  因而,此时的涪翁脉法,很可能是“分经候脉”的血脉诊法,而观察循行性感觉的实践技术则早已失传了。
  郭玉在汉和帝时(公元89—105年)任太医丞,是涪翁的再传弟子,据推算:“涪翁的著作约成于西汉末至东汉初年”。
  1993年,在四川省绵阳市永兴镇双包山的西汉古墓中出土了一具涂有黑色重漆的小型木质人形,身上用红色漆线描绘着经脉走行的路线。此经脉木人被认为可能是进行经脉教学时用的教具。绵阳市古称涪县,位于今涪江即古涪水之畔,因而,又将此漆木人形称为涪水经脉木人。此经脉木人大约被陪葬于汉文帝与景帝(公元前179—141年)时期。这具涪水经脉木人可能是涪翁的先师的遗物,而那时,正是观察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以进行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的高潮时期。涪水经脉木人身上用红色漆线描绘着的经脉分布的路线,正是来源自对于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的实际观察与临摹。

思考
  1.《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称:“大古有歧伯,俞跗,中世有扁鹊、秦和,汉兴有仓公,今其技术暗昧,故论其书。”请对这一段正史的记载给以梳理解说。歧伯是什么人?“技术暗昧”指何而言?“故论其书”是什么书?
  2.俞拊之为医也“炊窍定脑/炊灼孔窍而定经脉/一拨见病之应,因五脏之俞”。对这些正史记载应该如何理解?
  3.晋景公猝死脉案已经有了经脉医学的循脉分析结论,读过之后能够信服吗?你相信本书也能够对虢太子尸厥脉案作出头头是道的循脉分析结论吗?
  4.经脉医学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暗昧失传了,在今天,它还能够复活吗?它所遗留下来给我们的那些循脉规律,对于针灸临床还会有什么指导意义吗?

第二章  古文字与出土的脉书及经脉木人

第一节     经脉医学与古文字和古文化

  一、 “气”与“脉”字的起源及相关古文字
(一)“气”字的起源以及“发”与“拨”
循行性感觉的最古老称呼是“气”,其后由于确定其走行路线并予以命名的需要,这才改称为“脉”,即所谓“别人之脉各名之”。
 

  据《金石索》记载,东汉武氏墓壁画有一幅古图,可名之为《石针行气出箧图》。此图的中心是一个巨大的石针,正从一个被打开的匣子中飞腾而出,匣子的两旁各有一个生有翅膀的仙人助其飞出,在石针两侧的空中也左右各有一位飞仙在协助。这幅图的本身就是一个繁体“发”(發)字的甲骨文所象形的内容。(图2—01)
  更重要的,则在于石针飞出后在匣的侧壁上留下的好像似飞行云样的条纹。此匣共有四个面,图中可见及的两个面上各有三条与石针行进方向相同的条纹,共为6条,加上不可见及的两个面上应有的6条共为12条。这里所代表的正是十二条脉。取其中的一个面上的三条写成甲骨文,为了避免与“川”字混同而改成横写,又为了避免与“三”字混同而写成“气”形,即古体“气”字。“气”字今作“氣”字的简体。
  “一拨见病之应”,其中的“拨”字即起源于“发”字,不过更为晚出,又给加上了“一只手”,即增加了“提手”的偏旁。
(二) 古“脉”字的演变与感觉循行现象
古“脉”字的初文是“永”或“ ”。其文字的构成是“人”字及依附循行于其表面的三条脉。其正体是“永”字,反体是“ ”字。其实,作为古代甲骨文,正写与反写并无实质差别。“正永”与“反永”所表示的均是同一个字。
  “永”字或“ ”字,以及此后各种脉字多被加以水旁,那是因为古人认为脉好像人体中的河流一样。
  古脉字的写法,在《足臂脉灸经》中写作“洫”字上方有一个“目”字;在《阴阳脉灸经》甲本中写作“目”字旁的“派”,乙本中写作“目”字旁的“巛”。其文字构成中出现了“目”,“巛”(古川字)与“血”三字。其中古川字即是十二经水思想的原始反映。洫(xù)者渠也,即田间水道,它也是西汉时期的一条河流的名称,即洫水。上述诸字均使用了“目”旁,这一方面可能是声符,另一方面则很可能与一些重要的循行性感觉的走行多到达眼部有关。当然,也可能与脉的走行是需要用眼睛来观察有关。即以目视脉的意思。视脉又称为相脉。
  “血”字部件的出现,表明了血脉论的兴起,把循行性感觉看成是“气”而行于“脉外”,而血液则流动于“脉内”。这时,脉字所代表的已经不再是循行性感觉的走行径路,而是血管了。但是,在两种《脉灸经》时期,脉之所指仍然是循行性感觉的走行路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