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性

 孟玄同 2016-12-04

诗歌是美的载体,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人类艺术萌芽时期诗歌与音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括《风》、《雅》、《颂》三部分,结合《诗经》本身的内容特点,学者大都认为《风》、《雅》、《颂》属于音乐分类,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音乐与《诗经》的关系,并不仅仅表现在《风》、《雅》、《颂》的乐调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文学语言的形式方面,可以说,正因为有了不同的乐调才会有诗歌在语言形式上的巨大差别,在这里我们将着重探讨中国诗歌的音乐性。

一、       音乐元素和诗歌元素的比较

  音乐元素诗歌元素大致比较——

1、      乐曲名称=诗歌标题

2、       乐曲调式=诗歌主题

3、      乐曲节奏=诗歌节奏

4、      乐曲旋律=诗歌语言

     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之结晶。英国诗人柯勒律治说过:“在灵魂中没有音乐的人,绝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他何止是诗人,他的创作演奏是钢琴与诗歌结合的最完美的典范。诗歌是富具意象、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而音乐则是抽象的高度凝炼的语言艺术,情感恰恰是诗歌和音乐的第一要素,对于诗人和音乐家来说,他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在情感的驱使下,去寻觅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并在有效的组合中体现美。

二、           诗歌中的音乐感受

在诗歌里,我们很容易发现音乐的出现,诗人们很喜欢利用音乐——比如歌声,某个乐器的演奏曲,大自然的乐音等去抒发情感,用这种无形的有规律的音流,把读者的视觉转移到听觉历史上去,并由此而产生新的美的艺术效果,得到一种顿悟灵通的微妙艺术享受。

借白居易一诗为例《琵琶行》,从词语上观赏,就发现诗人熟知琵琶的专业用语及其演奏的技巧:拢、捻、抹、挑,是一个精通音乐的诗人。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嘎然而止,诗人在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转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雨,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惊心动魄。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结束了,而听者尚浸在音乐的境界里。

我们从这首诗里,就已经知道诗人精通音乐,已经领略到诗人的音乐素质和艺术修养。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对其他的艺术门类都应该用心地接受并尽可能的进行多了解,对诗歌的创作是有利而无害的。

     三、诗歌中的音乐形象

     诗歌理论里提到形象思维的特征:一是形象,二是想象,三是感情。音乐也是有形象的,只不过它不能让欣赏者象在文学,绘画中那样在现实生活中容易找到它们的客观存在依据。

     音乐靠“非语义”的缕缕音响表情,使我们很难在客观世界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相似之物。所以在音乐艺术中,抽象性、流动性、概括性、比在其它艺术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这三者集中地表现出其艺术形象的模糊性。音乐不是交际语言,不具有语义性,它作为物理的声音刺激我们的听觉与大脑,不可能直接产生视觉意义的形象。因此,理解带有较强的随意性,被音乐唤起了的某种“潜伏的情绪”。在某些抒情诗歌中,我们发现也具有这种表现性,例如郭沫若《女神》表现想象丰富奇特,抒情豪放热烈,具有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情感。所以,在诗歌里所利用的,也恰恰就是音乐的“潜伏的情绪”。

人们在观察世界,最普遍运用的是视觉,诗歌里所写的也主要是诗人的视觉感受,实际上人们在感知世界时,除了视觉,还有听觉、味觉、嗅觉,而诗歌里最常用的就是听觉信息,增加读者的立体感受——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但是我们在利用音乐之前,必须认真地深入地了解它的形象,捕捉它的特征。形象性愈强,意境愈深刻完美,这样才能使最终的艺术形象更鲜明,完整。借白居易诗《夜筝》为例 “紫袖”、“江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名称,以“紫袖“代弹者, “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女子,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次句写到弹筝,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它写出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的情态。“自弹”,是信手弹来,“低眉”“自感”则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诗中的筝人仅“暗低容”三字,已能使人想象无穷。

     四、诗歌的音乐韵律

     在中国古代,《诗经》和历代的词曲都曾经是配乐歌唱,随着诗歌的发展,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性。诗歌作为一门艺术,不仅是要给人看,还要让人阅读,而且在某种环境下,还要大声朗读给很多人听,这就要求诗歌与音乐一样具有听觉上的美感,主要表现在押韵、节奏、声调等方面。

1、            诗歌的押韵

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在押韵上,押韵就是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的字。一般来说诗歌都是押韵的,中国的古体诗大多数是除第一句外单句都不押韵,双句押韵,但也有的每句都押韵或者是无定则的。但近体诗的押韵规律较平,除第一句外单句决不押韵,双句必须押韵。现代的诗歌一般也注意押韵,但押韵的方式比较自由,没有硬性的规定。押韵对诗歌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使诗句更加悠扬动听,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加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在不起韵的情况下,汉字的发声已经具有了其音乐性,并附着了一定的感情色彩了,它们内在的感情,包含于词语内在诗歌里被折合的过程中,感情也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就需要作者细心的揣摩,实验并合理的运用,才能更准确更完美的产生诗歌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诗歌韵律是可以产生音乐性的,但是不押韵也是可以产生音乐性的,那么如果我们在诗歌里的韵脚用得准,用得巧,用得自然,加强了诗歌的线脉,加强了诗歌的声律,增加了阅读的美感,增加了读者的记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以徐志摩名篇《再别康桥》为例,第一段用“来”和“彩”,第二段用“娘”和“漾”,第三段用“摇”和“草”,第四段用“虹”和“梦”第五段用“萧”和“桥”,最后一段同第一段。作者充分的运用声音表情达意的技术和能力,用韵使内容集中而概括,感情强烈,大大丰富了诗歌的感染力,呈现了很强烈的音乐美。

在这首诗歌当中,作者没有单纯地追求一韵到底,而是从生活从内容出发去运用音韵规律,与诗歌的感情色彩浑成一体,创造了一个美丽的意境。

     2、诗歌的声调

     声音是有感情的,诗歌首先是要注重感情,在汉字的发声上,汉字是单音字,一字一音,有的字有多个读音。汉字的读音均是四种声调,每一个发音一旦改变其高低升降,就改变了其意义,这是汉字的特色之一。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是声调的主要因素。

     3、诗歌的音乐节奏

     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一致的。节奏在诗歌的音乐性里是主要因素。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音排列次序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主要有一定的轻重高低的声音和一定时间内的间歇所形成,一句或一行诗,每个基本单位的词语间,总要略微停顿一下,顿数也有一定的规律,每一个顿数之间的时值相等,这样读起来就形成了节奏感。

    

          对于一首诗来说,音乐美的和谐不但是外在的节奏,还应当与诗的内在节奏相互一致,并成为内在节奏的自然体现。如慷慨激昂的情绪在表现形式上需要有短促、有力的节奏,痛苦悲哀的情绪需要低沉、徐缓的节奏,这样诗的节奏才真正和谐、表里如一。

语言形式的音乐性是诗歌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诗是最富音乐性的语言艺术。“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特有的气息,它所具有的音乐气息是其它体裁文学无法比拟的,总之,诗歌与音乐在韵律、形象、节奏等方面具有共通点,诗歌具有音乐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