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美黄姚

 华林图书馆302 2016-12-04
 
      说到中国的古镇,都说“南有黄姚、北有平遥、东有周庄、西有凤凰”。 黄姚以偏僻宁静古朴出名,它既有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也有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有丽江的古香古色。   2016518日,与几位好友自驾车历经6个多小时的行程,从湖南耒阳来到了慕名已久的广西昭平黄姚古镇。当车驶进黄姚古镇,已近暮色。大片的建筑是灰色蒙蒙的,鳞次栉比,是那么的宁静、灵秀、那么的特异,著名的美籍华人画家蔡楚夫曾赞叹黄姚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今年5月,中国邮政发行的一套《中国古镇二》的特种邮票,黄姚古镇以其历史悠久,风景秀美的历史文化名镇入选。黄姚镇,分为古镇和新镇。进入古镇需要门票,票价一百元。古镇入口处有人验票,查了票之后会给你个黄姚古镇的不干胶贴,可以贴在衣服任何地方,之后凭这个在古镇里晃就证明你是买过票了的,我们凭借一本“中国摄影联合会”的会员证登记后,免费进入了景区。古镇入口,是一座小牌楼,掩映在古榕修竹间,“黄姚”两个大字遒劲有力。据说黄姚发祥于宋代,宋皇佑年间,宋将杨文广率军到昭平“平乱”,路经此地,得知黄、姚两姓人居多,故定名为“黄姚”。

明末清初年间,广东客家人见黄姚交通便利,是桂东北及湘南,甚至中原地区出海口通道中的一个重镇;地势南高北低,山峡入中细长,退可守、进可攻,易于攻防;山脉前小后大,并向古镇中心逐渐聚集,传为“九龙结穴”的风水宝地。于是纷纷迁此,开垦荒地、建造住宅、传授技术、开店经商,逐步形成辐射方圆百里的区域性经贸中心。从康熙至光绪年间,小小的黄姚出了11名举人。清光绪五年(1879年),鉴于梁都政声远著,他的父母曾得到过光绪皇帝的表奖赐封圣旨。清.乾隆至民国是黄姚的鼎盛时期,家家经商,户户开店,手工业和加工业兴旺发达。

  走进黄姚,仿佛置身于神话的梦幻,小桥流水,古树参天,黛瓦粉墙,曲巷长街,悠悠的古镇之所以能够如诗如画,莫不归功于分布小镇周围的山,纵横穿越小镇的水,和镇守在庙宇前的古榕树。这就是黄姚的“山雄,谷奇,林茂,水美,镇古”的综合写照。镇中,潺潺的流水碧波荡漾,悠长的街巷曲曲弯弯,丛丛的翠竹娇嫩欲滴,片片的古宅幽静深远,古榕树下风情逸事,使你远离闹市的尘嚣,仿佛进入飘渺的仙间。难怪清乾隆年间黄姚举人林作楫先生楹联赞美道:“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也有人曾这样形容黄姚:“黄姚古镇如同一本千年的诗集,被人遗忘在图书馆僻静的书架上,当人们不经意走过,翻开这美丽的篇章,古朴而优雅的格调立即征服了人的心。”先人的描述千真万确,当你身临其境时,方知这些描述远不能把黄姚的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恰如其分。黄姚的山峰不高,但奇异、灵秀;黄姚的溪流不宽、不深,但四季长流,嶙峋的怪石镶嵌其间,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家,勾画出了一幅幅人间绝美的田园画卷。

  除了山水之外,石板路和明、清时期建筑的庭院和楼台亭榭就是古镇的另一大特色了。据载,黄姚古镇的石板路,全长3华里,是由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灰黑色石板镶成。最早的铺砌于清朝顺治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这里是繁华的商业街,虽然历经沧桑,古街仍保存完好,路面光滑如镜。镇内八条石板街,六百多户,全部按照九宫八卦阵布局。狭窄的小巷虽然只有三、五米宽,但被无数次践踏打磨得发亮并留下凹凸不平印痕的青石板,会让人恍然产生出一种隔世之感,情不自禁地迸发出思古之幽情。

 让每个黄姚人最引以为傲的当属迎秀街了,迎秀街为整个古镇街道最宽的地方,也是古镇的最主要街道,路面的石板历经岁月的洗礼和磨难,凹凸不平却非常原始。这迎秀街就迎接过7个举人3个进士。假如你闭上眼睛,还能听到耳边锣鼓阵阵,中榜的才子接受众人的欢呼和恭贺,那场面何等热闹,何等壮观。如今的迎秀街安静而古朴,任凭岁月在巷子里流淌,恍如隔世。司马第是位于黄姚龙畔街的清代建筑。整个房子很通透,面阔3间,进深3间。明清时,司马成为州同、同知、左堂的别称。按《清史稿·职官表》云:“州同分掌粮务、水利、防海诸职”,从六品。民间有“司马者,非荣即贵”的说法。有些曾任过同知之职的官员,致仕后,往往在宅第前署“司马第”,以光耀门楣。

 黄姚古镇有一条街叫鲤鱼街。相传几百年前,工匠们在铺砌石板街时,遇到一块没有雕凿平整的石块,突起部分像一条在水中摇头摆尾的鲤鱼,便索性顺其自然,将其镶嵌在这条蜿蜒伸延的街巷中,名曰“盘道石鱼”,从而为小镇又增添了一道风景。据说,这条石鱼很灵性,虽盘踞道路中央,高约十余公分,却从没让人摔过跤,扭过脚。有人曾为这条鱼题了一首小诗:“一溪绿水绕清峰,石鲤天生踞路冲。羡尔成形堪不朽,何须翘尾化为龙。”石鱼街道历经千百载生命不朽,引得无数人为之赞誉。

  沿着青麻岩石铺成的小路逶迤前行,不远处就看见五个大小不等的方形水池。第一口井供村民饮用,第二口井用来洗菜,第三、第四、第五口井分别用来洗衣服、洗农具等。缓步靠近,便见清冽见底的泉水自池底翻涌而上,由一方水池流向另一水池。这井也是神奇,常年水质清凉,永不干涸。相传,远古时,某年七月初六夜,七仙姑结伴出游,见黄姚山水秀美,泉水尤佳,乃尽情游玩,且宽衣解带,戏浴于泉中。遂使七夕之水大为神奇。据镇人说,七夕之水,尤其是正午十二点所取之水,随便放置三、五年,其水仍清澈如初,质地不变。每于七夕之午时,取池中之水饮用便可百病全消,故有“仙水古井”的美誉。

  黄姚古镇四面环山,三条水系蜿蜒流过,山、水、桥、石浑然一体,体现出古镇的文化底蕴:“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小桥流水”是黄姚古镇的又一大特色,横跨在江河上的15座小桥,造型结构别具一格,依据环境而设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这些桥中,带“龙”的桥最多,其中有带龙桥、双龙桥、护龙桥、佐龙桥等。龙,这个中华民族传说中最神圣的物种,始终庇护者古镇的平安。带龙桥,是黄姚古镇15座古桥梁中最大的阶梯石拱桥。此桥为万历年间副榜邓太和所建。传说这座桥能够将真武山的龙气带入镇中,为民众带来福气,故称为“带龙桥”。桥有大小两孔,大孔用石灰石拱砌,横跨在深长的石槽上。小孔于大孔两端,平时无水时为旱桥,涨水时帮助大孔排洪泄水。带龙桥为典型的石阶型薄拱桥,桥拱高于两边地面,造型美观。桥的上下及两侧,景点和花石众多,组成一组美丽的画面。桥的上流,有石头两块,平时露出水面,遥看恰似一对鸳鸯,古称:鸳鸯戏水。在其右岸,修建有“见龙祠”一座,四周有光滑的石凳,坐在石凳上,清新空气扑面而来,青山绿水尽收眼底,鸟鸣水声声声入耳……,真是人间仙境不为过。难怪众多外国朋友不远万里来这里观光旅游,其间还有不少美院的学生汇集到这里写生绘画。

 桥的右边怪石嶙峋,石缝长出古树数珠,树荫底下有一钓鱼石,稍下有一大石头,形如龟伏于江边,称乌龟爬沙;另有一大石头形似骆驼,称双峰骆驼。左边桥下有一社公台,初一、十五,村民都在此烧香,平时也很多村民和游客在此休息,在此吃农家饭更是享受无穷。稍下一点,有一石崛起开一裂缝,似蛇头和青蛙,所以人们称之为“南蛇出洞”或者”南蛇扑蛙。据说当年有人企图破坏这条蛇,把房子建在了蛇头上,第二年房子就塌了。当地人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拥有灵魂和情感的,要顺其自然而不能随意破坏它。此石与龟石隔江相望,恰在真武山下,传说是真武帝左踏南蛇右踏龟。

  石跳,也算是古镇的一座桥,位于古戏台后的姚江上,其造型别具一格,相传是仙女下凡发现姚江水清如镜,便以水洗发,不慎将梳子折断遗留在此,化为齿状石墩工人涉水过河。其实此桥是黄姚先人用凿过的石墩排列成的,共三十一步,总长19米。人畜经过石墩时,必得跨跃,故称为“石跳桥”。石跳桥建于清嘉庆十六年,至今已经200多年历史了,屡遭洪水冲击,至今安然无恙。

 印象最深的是黄姚的古树。苍老而不萎靡,葱茏而不媚俗,伴随黄姚历经风霜,依旧傲然挺立,个性张扬。黄姚古镇景区里有很多古榕树,一般都有500多年历史。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睡仙榕便是黄姚古镇景点之一,在古镇的姚江边上有一棵老榕树横卧在江边,造型奇特,苍劲曲折,虬枝纵横交错,形似醉态仙翁,这便是睡仙榕。睡仙榕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八仙下凡游遍了名山大川后,来到黄姚,被这里的奇山秀水所吸引居留游玩。有一天八仙在姚江边喝酒赏景,何仙姑不胜酒力,喝上几杯就醉了,玉梳掉进了姚江,自己醉醺醺地背靠着一棵榕树睡着了。这一觉也不知睡了多少时辰,一觉醒来时,榕树随着他的睡姿长成了倒卧状了。于是后人就把此榕树称为“睡仙榕”了。村口有棵名叫“龙爪榕”的大榕树,因其枝干倒垂犹如龙爪而得名,据说它至今已有850多年树龄,是镇内最古老的一棵榕树。它苍劲挺拔、枝繁叶茂地伸展着,碧绿的叶子倒影在清溪中,像一把大伞守护着这方古老家园。

黄姚镇不算大,但黄姚令人留连忘返的地方实在多,我们游览了三个多小时,没有任何视觉疲劳。不断出现的美景总是吸引着你的视线,诱惑你去停留。同时,身边还有许多邻近的景色与我们擦肩而过,让人无暇顾及。到了傍晚时分,整个古镇被灯光点亮,橘红色的,很柔和。小镇里的酒吧纷纷开始热闹起来,你可以坐在这里品一杯香茗或喝一盏小酒,静静地古镇的夜色,打发悠闲时光。

黄姚,是一处无法用语言和文字来描绘的地方!当你不得不离开这座小镇时,除了带走美好的记忆,也千万不要忘记了这里的美食,尤其是黄姚豆豉,想必它会再次令你意犹未尽。黄姚,推开窗就是一幅画,关上门就是一首诗!如果,你已经厌倦了喧嚣!黄姚,也许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世外桃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