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记载,在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丞相马廷鸾因为妻子是甲路张氏之女,所以曾在此地居住过一段时间。一次,他无意从京城带来了一把油纸伞,让甲路人觉得很新鲜。于是,他们仔细研究了那把油纸伞的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不断改良,最终制作出了比当时京城纸伞工艺更胜一筹的甲路纸伞。
甲路纸伞轻便灵巧、工艺精湛、风格独特,所以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当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制伞业,且代代相传,甲路纸伞也由此成了江南一带的传统名牌产品,一直延续至今。
康熙年间,婺源一带开始盛行徽戏。相传有一次,康熙微服私访江南至婺源时,也凑起了热闹,在露天戏台下看戏,与民同乐。然而,不巧的是,戏演得正酣时,突然下起雨来,但看戏的人都不愿散去,一个个撑起纸伞继续看。因为前排有人伞撑得过高,挡住了后排人的视线,几个急性子的顽童就捡起石子击打。没想到,石子击中那把伞后被弹了出去,打破了旁边的一把伞。
康熙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世上竟有打不破的纸伞?于是立即派人去打听。原来,那把被石子击中仍完好无损的伞,正是甲路所产。被皇帝赞誉过的纸伞,自然是名气大增,从此,“甲路伞,甲天下”、“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等俗语便流传开了。
发展到清末时,甲路纸伞产业已经非常成熟了,在当地涌现出了众多有名的工匠,其中以张龙盛最为出名,相传一直沿用的竹制伞键(俗称虎尾键)即是由他发明的。
清政府的统治结束后,甲路纸伞的销路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在民国时期出现了发展新高潮。那时的甲路纸伞产量极大,当地制伞店铺多达36家。据史料记载,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甲路纸伞的年产量达25.2万余把,畅销全国各地及海外。
当时,甲路纸伞产销两旺的另一大原因便是其在各种大赛中频频露脸并屡屡获奖。1936年,甲路纸伞在粤湘鄂赣四省特产联合展览会上展出,同年还被选入国际产品博览会并获得金奖;1943年又在江西省农工产品展览会上展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甲路村村民戴根盛是甲路纸伞传统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据他介绍,甲路纸伞的制作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全为手工。
甲路纸伞的结构虽然看似简单,但要制作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用料需非常纯正,精选上等竹木、优质丝绸、皮纸、桐油、柿油等。在制作过程中,共需近30道工序,如削伞骨、锯葫芦、组合伞架、煮晒伞架、装伞键、裱皮纸、伞面题画、修卷伞页、漆桐油、穿饰线、套柄锤和结伞顶等。
制作纸伞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削竹做伞骨、伞柄等,再钻孔、拼架、穿线、串联伞柄和伞头,这样伞架就成型了。竹子需要事先浸泡一段时间,这样可以减少其中所含的糖分,确保竹制伞架经久耐用。因为竹子易遭虫蛀、易发生霉变,所以制作好的伞架还需要经过严格的高温蒸煮,并在太阳下暴晒。
在晒好的伞架上,要先绕3~4圈边线,再用胶裱上五颜六色的棉纸或丝绸,做好伞面。伞面还需涂上桐油,因为桐油可在伞表面形成一种保护膜,具有防水、防腐等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