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RI检查技术专家共识--脊柱及脊髓篇

 aleczhang 2016-12-04

脊柱及脊髓

(一) 颈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颈线圈、 脊柱线圈、 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

3.方位及序列:

(1) 平扫: 矢状面 T2WI、 T1WI, 观察椎骨及周围软组织则必须加 fs-T2WI, 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正中矢状面, 扫描范围包含 C1~Th2椎体及两侧附件; 轴面 T2WI序列, 椎间盘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间盘, 每个椎间盘扫描 3~5层; 椎体及颈髓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体横轴或垂直于颈髓纵轴, 扫描范围自颅底斜坡至 C7水平或覆盖病变区域; 必要时加扫冠状面 T2WI、 T1WI。

(2)增强扫描: 轴面、 矢状面、 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 技术参数: 矢状面层厚<3.0 mm, 轴面层厚<4.0 mm, 无间隔扫描或层间隔≤层厚×10%。矢状面、冠状面 FOV(230~260)mm×(230~260)mm, 矩阵≥320×224; 轴面 FOV(160~200)mm×(160~200)mm, 矩阵≥256×224。矢状面扫描相位编码方向设置为上下方向, 以减少脑脊液流动伪影对脊髓观察的影响。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常规剂量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 显示全部颈椎椎体、 椎间盘及两侧附件、 椎旁软组织等结构;

(2) 无明显吞咽运动伪影、 血管搏动及脑脊液流动伪影。


(二) 颈丛、 臂丛神经根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颈线圈、 脊柱线圈、 头颈联合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下颌角水平下3 cm。

3. 方位及序列: 冠状面 fs-T2WI、 T1WI 序列, 扫描基线平行于颈髓纵轴, 扫描范围覆盖 C1~Th3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 轴面 fs-T2WI, 扫描基线垂直于颈髓长轴, 颈神经根扫描范围为 C1~Th2水平,臂丛神经根扫描范围为 C4~Th2水平; 快速自旋回波三维 fs-T2WI-重 T2WI 序列, 冠状面扫描, 范围为C1~Th2 段椎体前缘至椎管后缘。建议该序列在注射钆对比剂后 2~3 min开始扫描。在设备性能支持的情况下, 选择背景抑制 DWI 序列或三维STIR序列, 行冠状面扫描。

4.技术参数: 二维序列层厚<3.0 mm, 层间隔≤层厚×10%, FOV(220~300)mm×(220~300)mm;三维序列层厚 0.5~1.3 mm, 无间隔扫描。矩阵≥256 × 256。三维 T2WI 序列推荐 TR 3 000~6 000ms, TE 200~300 ms, TI 140~200 ms, 脂肪抑制。三维 DWI 序列 b=1 000 s/mm2, 脂肪抑制。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常规剂量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三维 T2WI 序列: MPR 重组像分别二维显示左右两侧神经根前根、 后根, MIP 重组像多角度旋转三维显示神经根, 剪除颈丛、 臂丛神经根以外的软组织影;

(2)三维 DWI 序列: 提供MIP重组多角度旋转神经根三维像;

(3)显示 C1~C8 对神经根节内段, 清晰显示臂丛神经(C5~C8对神经和 Th1 对神经)节内段、 神经节及节后段、节后段至外侧束、 内侧束及后束三束集合处(近锁骨中段)。


(三) 胸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颈静脉切迹与剑突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1) 平扫: 矢状面 T2WI、 T1WI, 观察椎骨及其周围软组织必须增加 fs-T2WI(推荐STIR), 扫描基线平行于胸髓纵轴, 范围覆盖胸椎椎体及椎体两侧附件, 范围为 C7~L1 水平。轴面T2WI, 椎间盘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间盘, 椎体或脊髓病变扫描基线平行椎体横轴或垂直胸髓纵轴。范围自 Th1~Th12 椎体水平或覆盖 ROI。脊柱畸形加扫冠状面 T2WI或 T1WI。扫描大视野包括C1或 L5矢状面 T2WI 1~5层, 用于准确定位胸椎体节段。

(2)增强扫描: 矢状面、 轴面、 冠状面 fs-T1WI均需扫描。

4. 技术参数: 矢状面层厚<3.0 mm, 轴面层厚3.0~5.0 mm, 层间隔≤层厚×10%。矢状面、 冠状面FOV(300~380)mm×(300~380)mm, 矩阵≥384×256; 轴面 FOV(200~240)mm×(200~240)mm,矩阵≥256×224。矢状面扫描相位编码方向设置为上下方向。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常规剂量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显示全部胸椎体、 椎间盘、 附件及椎旁软组织, 两侧对称显示;

(2) 提供能准确定位胸椎体的矢状面 T2WI定位像;

(3)椎体前方设置预饱和带以减少心脏大血管搏动伪影;

(4)心血管搏动伪影、 脑脊液流动伪影不影响诊断。


(四) 腰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脐上3 cm。

3.方位及序列:

(1) 平扫: 矢状面 T2WI、 T1WI, 观察椎骨及其周围软组织必需加扫 fs-T2WI(推荐脂肪饱和技术), 扫描基线平行于腰椎管矢状面, 范围覆盖腰椎体及两侧横突, Th12~S2 水平。轴面T2WI, 椎间盘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间盘, 每个椎间盘扫描 3~5 层, 需覆盖整个椎间隙及相应节段的整个椎间孔。椎体或椎管病变扫描基线平行于椎体横轴或垂直于腰椎管纵轴, 范围覆盖 ROI 或L1~S1 椎体水平。脊柱畸形加扫冠状面 T2WI 或T1WI; T1WI有任何异常高信号时, 加 fs-T1WI。

(2)增强扫描: 矢状面、 轴面、 冠状面fs-T1WI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层厚 3.0~4.0 mm, 层间隔≤层厚×10%, 矢状面、 冠状面 FOV(250~320)mm×(250~320)mm, 矩阵≥384×256; 轴面FOV(200~230)mm×(200~230)mm, 矩阵≥256×224。矢状面扫描相位编码方向设置为上下方向。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常

规剂量的钆对比剂。

5. 图像要求:

(1)显示全部腰椎至 S2 椎体、 椎管及椎旁软组织等结构, 两侧对称结构应在同一层面显示;

(2)腰椎体前方设置预饱和带;

(3)无明显腹部呼吸运动伪影、 血管搏动及脑脊液流动伪影等。


(五) 骶尾椎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3. 方位及序列:

平扫序列:

(1)矢状面: T2WI、T1WI, 观察椎骨及其周围软组织必须加扫 fs-T2WI(推荐脂肪饱和技术)。扫描基线平行于椎管矢状面, 范围覆盖骶椎椎体两侧, L3至全部尾椎。

(2)轴面: T2WI序列。扫描基线依次平行于各骶椎、 尾椎椎间隙或平行于椎体横轴。扫描范围覆盖骶椎、 尾椎或 ROI。

(3)斜冠状面: fs-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骶椎椎管冠状面, 范围包含骶尾骨前后缘。

(4) 附加序列: T1WI 有高信号病灶时, 加 T1WI 脂肪抑制序列。

增强扫描: 矢状面、 轴面、 冠状面 fs-T1WI 均需扫描。

4.技术参数: 层厚 3.0~4.0 mm, 层间隔≤层厚×10%, FOV(220~260)mm×(220~260)mm, 矩阵≥288×224。增强扫描静脉注射常规剂量的钆对比剂。

5.图像要求:

(1) 显示全部骶尾椎椎体, 两侧对称结构对称显示;

(2)在骶尾椎骨前方设置预饱和带饱和盆腔信号;

(3) 无明显运动伪影。


(六) 腰骶丛神经根MRI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棘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1)平扫序列: 冠状面 fs-T2WI fs-T1WI: 扫描基线平行于腰椎管冠状面。扫描范围: 腰丛神经扫描自腰椎体前缘至第二骶椎椎管后缘, Th12 椎体上缘至 S3 水平; 骶丛神经扫描自 L4椎体前缘至骶骨后缘, L4 椎体上缘至耻骨联合。轴面 fs-T2WI, 扫描基线垂直于腰椎管长轴, 范围覆盖 L1~S3水平。

(2)神经根序列: 三维重 fs-T2WI序列: 冠状面扫描, 注射或不注射钆对比剂。设备性能支持时可选用背景抑制 DWI 序列, 行冠状面扫描。三维选择性水激励梯度回波 T1WI序列行冠状面扫描。

4. 技术参数: 二维序列层厚 3.0 mm, 层间隔≤层厚×10%, FOV(220~260)mm×(220~260)mm;三维序列层厚 0.5~1.5 mm, 无间隔扫描, 矩阵≥288×256。三维 T2WI 序列 TR 3 000~6 000 ms, TE200~300 ms, TI 100~250 ms, 脂肪抑制, 如注射钆对比剂, 建议在注射后 2~3 min开始扫描, 神经根成像效果更佳。背景抑制DWI序列b=1 000 s/mm2。三维选择性水激励梯度回波 T1WI序列 TR、 TE均选择最短。

5.图像要求:

(1) 显示腰丛、 骶丛神经根;

(2) 三维选择性水激励 T1WI 序列提供 MPR 及曲面重组像, 追踪显示神经根走行;

(3)三维重 T2WI 序列提供 MPR 像, 显示左右两侧神经根前根、 后根二维像, 提供 MIP及多角度旋转腰、 骶丛神经根三维像,剪除背景软组织影像;

(4)背景抑制 DWI 序列: 提供MIP及多角度旋转的腰、 骶丛神经根三维像。


(七) 腰椎管水成像技术要点及要求

1.线圈: 脊柱线圈。

2.体位: 仰卧位, 头先进。定位中心对准线圈中心及髂前上棘连线中点。

3.方位及序列: 冠状面三维 T2WI水成像序列、二维厚层块单次激励快速自旋回波水成像序列。

4. 技术参数: 三维 T2WI 序列, 层厚 0.5~1.5mm, 无间隔扫描, FOV(220~280)mm ×(220~280)mm, 矩阵≥256×224, TR 2 000~6 000 ms, TE>300 ms; 二维厚层块序列, 层块厚度 3.0~7.0 cm,TR>2 500 ms, TE>500 ms。

5. 图像要求:

(1)清晰显示 L1~S3 椎管或 ROI段椎管;

(2)背景组织抑制良好, 提供 MPR、 MIP并多角度旋转三维椎管像。


【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媒体或个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