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家需摘掉“面具”

 好的哩 2016-12-04



         艺术表达作者的情感,作品要有个性风格,这些话讲了上千年了。可情感是什么?自己的个性特色在哪里?它们只是一些模糊不清的感觉,说不清楚,摸不到,非常神秘。

 

         感知内在的情绪冲动与外化成作品是人的一种天赋。正常人或在正常状态下很难做到,不正常或失态状态下,倒有可能体验到,并通过作品表达出来。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不但创立了精神分析法,还附带多个贡献,其中之一是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他从病人的失态中发现了正常人的心理结构的。世上许多事物的本质藏匿在正常的外壳中,失常即破壳,可以通过破壳处窥视内在的真相,这种研究方法被现代学者广泛运用。

 

         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适用于各个领域,它适用于艺术家观察社会,也适用于艺术家发掘自我。世俗社会的各种规范罩住真实的善恶,使习俗戴上“正常”的桂冠,常常在反常时露出本来面目!一些艺术大师有放浪形骸的性情,他们蔑视常规,像“疯子”似的冲出“正常”的束缚,将内在的情感释放出来。

 

         人人都戴着人格面具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职与在家扮演的角色不同,面对上级、平级、下级时,角色也不同,面对情人、老婆、父母、孩子也会展示不同的“面貌”……这是社会需求,人在适应中求生存只能如此。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不是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要按照环境需要去说,去做,它们不是自己的本意,而是在环境逼迫下戴上的面具。八面玲珑的人就是善于“演戏,人格面具如川戏变脸一样转换,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处不好人际关系的人,就演不好不同的角色。人们习惯于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不扮演时就失常了。人的本真恰恰在摘尽面具毫无束缚时才会流露出来

 

         艺术需要艺术家用本真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艺术家需学会在失态中查觉人与社会的问题,认清事物的本质。

 

         优秀的艺术家是孤寂的,他要保存童贞,不戴面具地生活,才能恣肆地进行创作。若整日在社交圈中周旋,必定丧失自我。交际花可以从周旋中获利,却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原因是常年在“戏中”,结壳了,端着、装着,不得自拔。

 

         艺术家不戴面具会遭人讨厌,只能离群索居,以便我行我素。

 

         西方艺术家在个性解放的环境中,千方百计放纵自己以激发灵感。大画家的各种传记、采访、传说中记述他们放浪形骸的生活状态。有的是饮酒,有的是吸毒,在兴奋迷离中即兴创作;有的生活在性爱的刺激中,有的陶醉在音乐或诗歌里,达利还发明了“偏执狂临界状态”的方法,目的都是使自己失态,使本性流露。我这里只是客观介绍现实,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不良嗜好在艺术家中禁而不绝的原因,没有丝毫提倡吸毒、酗酒的意图。

 

         弗洛伊德倡导艺术家用白日梦创作作品,白日梦是人独处和放松时的一种思维状态,指清醒时脑内产生的持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通常是一些开心的想法,包含着期盼或欲望,展现像梦一样的画面,暂时完全脱离环境,集中于自我之中,呈现发呆状态,它却是灵感的来源。一切从事创造的人,均可在白日梦中得到灵感。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在白日梦中才能摆脱意识的管束,释放自己的潜意识,涌现情欲,使之自由翱翔。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人性动力的转移升华,同时明确指出艺术家需要知道回来的路,用社会允许的方式表达出来。

 

         弗洛伊德向艺术家推荐了一种摘掉面具不错的方法:在白日梦中恣肆个性,用发散性思维发掘灵感,释放本真;用聚敛性思维落实灵感,完成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