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的使命是让学生憧憬远方

 牛德华更帅 2016-12-04


   唐晓敏

   

读《语文的未来 对古典研习的再思考》,看到书中有这样的话:

学校更像是父亲的象征,将一个遥远的父亲形象搬上舞台。它并不是要教授儿童他们已经懂得的知识或实践的事情,而是强制地教给他们尚不知道的东西,并强迫他们跳出熟悉的知识圈子。这也正是学校的目标——思想解放: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让一切事物对他们而言都不再显得“自然”,而是需要通过努力和思考来不断获得知识才能理解它们。  

  学校希望成为一条通向远方的路。……学校的使命应是让学生憧憬远方。(皮埃尔·朱代·德·拉孔布 海因茨·维斯曼著:《语文的未来 对古典研习的再思考》,梁爽译,第12页,译林出版社,2012年)

学校的目标是“思想解放,学校的教育是”让孩子们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学校的使命应是让学生憧憬远方”。是啊。人都想了解自己在周围生活中了解不到的事情,都有着对远方的向往。学校满足了孩子的这种要求。满足了孩子这种要求的地方,才是学校,才够得上是学校。

学校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有一种丰富的精神生活。学校教育主要是“书本”的教育,而书本,凝聚着的是人类的智慧,这源于人类数千年对大自然、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心灵的探索。这就是爱因斯坦讲的:“要记住,你们在学校里所学的那些奇妙的东西,都是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都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里的热忱的努力和无尽的劳动所产生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平静地听课,他的精神是跟着教师,在一片广阔的天地中飞翔。

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是感慨。多年来,中国的教育界,似乎未能这样理解教育的本质。中国的教育,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多是有意无意地贬低理论,贬低精神的价值。总是试图把学生从精神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这实际上是教育的南辕北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