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句欣赏】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江山携手 2016-12-04

【名句】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全诗】

登快阁(1)

[宋]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2),快阁东西倚晚晴(3)。

落木千山天远大(4),澄江一道月分明(5)。

朱弦已为佳人绝(6),青眼聊因美酒横(7)。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8)。

 

【注释】

(1)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东赣江边,始建于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原名“慈氏阁”;宋初太常博士沈遵任泰和县令,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易名为“快阁”;宋元丰年,黄庭坚任县宰时作《登快阁》后名达天下。(2)痴儿:《晋书·傅咸传》:“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这里是作者自指,意为自己非大器,只会碌碌于官事。了却:处理完毕。公家事:指公务。(3)依晚晴:在晚晴中登阁依栏凭眺。(4)此句意为:所有山上的树叶都已落尽,天显得更远更大。(5)澄江:秋天江水清澈。(6)朱弦:即琴弦。佳人:知己朋友。绝:断了琴弦。《吕氏春秋·本味》:“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用此典故感叹世无知己之情。(7)青眼:《晋书·阮籍传》载,阮籍能为青白眼,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全句说,只有见到美酒,眼睛里才放出喜悦的光来。(8)白鸥盟:与白鸥结伴为游。《列子·黄帝篇》:“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至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赏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江西太和县任知县时所作。快阁在县治东赣江边上,是当地名胜。这里“江山广远,景物清华”,令登临者心旷神怡,故名“快阁”。作者每当办完公务,常到阁上游览观赏。

晋人大多好清谈与神仙,寻求的是脱俗遁世,认为入仕是尚未悟道的表现,故而称之为痴。作者开头即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也有部分自嘲的意味。第二句的“东西”,我们不能仅仅认为是作者在快阁时而东时而西地往来看风景,这样就落到了人的身上,把场面缩小了,其实这个“东西”是对应颔联景物的。我不清楚快阁的具体构造和位置,但从作者的字句上,所谓的“东西倚晚晴”,给我的感觉应该是指快阁东西两头的景物全沐浴在晚晴之中。作者之所以用“倚”字,是说事物如此美好,凭借的是晚晴,同时也暗中透现了作者不复再有少年的豪气,更喜欢晚年的那份闲适和恬淡。

颔联则铺叙了当时快阁东西两头的风景,正因为“了却公家事”之后的轻松心情,所以曾经使得杜甫倍感“萧萧”的千山落木,在作者看来也不是那么地萧条苍凉,在他的眼里,天空是那么地空阔远大,这就印证了上面的感觉。对句的“澄江一道”尤其突出了洗练清明的色彩,“月分明”又顺势把时间推移到了夜色之中。

颈联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俞伯牙月夜崖下为钟子期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传说,另一个是阮籍“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待,表示轻蔑;嵇康造访,乃见青眼,以示爱重”的故事。这两个典故是作者遭遇和心迹的表示,但和前面的景物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伯牙是个风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当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进,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时,风恬浪静,雨止云开,现出一轮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炉内,‘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童子焚香罢,捧琴囊置于案间。伯牙开囊取琴,调弦转轸,弹出一曲。曲犹未终,指下“刮刺”的一声响,琴弦断了一根。……”(冯梦龙《今古奇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俞伯牙当时为钟子期弹奏的是《高山流水》,这个故事是作者从前面的“千山”和“澄江”景色,以及自己心中所思,很自然地联想到一起的;至于阮籍的事迹,那是作者在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个故事基础上,自顾影怜,对“知己”产生了感叹:自己没有知己,就只得象阮籍那样与美酒做伴了。在颈联两个典故的引用中,前者表露出才艺在身、知音难觅的惆怅,后者体现了作者实质上孤傲不羁的性格。

从诗的整体结构上来说,中间两联确实值得称道。颔联出句的“落木千山”原本呈现给读者的是一片萧条荒凉的景象,但随即的“天远大”,又在远阔之中上扬起来,对句的夜景也很自然毫无凄苍之意。后面应该是接着神采飞扬了,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笔锋一转,由明月和江水带出知音少、佳人绝的感慨来,最后一个“横“字,却又姿态孤傲起来。这两联中的跌宕起伏和回旋自如,特别是将那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尽显大家之手段。

尾联的“归船”则是作者从沉思中返回现实,面对大江明月照云帆,不由产生了乘风万里,扬长而去,回归故里的念头,“弄长笛”一方面具有荡涤心灵、屏弃一切世俗杂念的含义,(马融《长笛赋》:“可以写神喻意,溉盥汗秽,澡雪垢滓”)另一方面,“类形听声”,“长笛”本身所具有的“安翔骀荡,从容阐缓”音响意象,在字面上也起到了醒人神志的作用,使读者彻底摆脱颈联所带来的沉重感觉。“与白鸥盟”,典出《列子·黄帝》,相传海上有好鸥者,每日从鸥鸟游,鸥鸟至者以百数。其父云:“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次日此人至海上,鸥鸟舞而不下。这个故事说人无机心,鸥鸟才会与他做朋友。作者在此流露了摆脱官袍乌纱的束缚,逍遥于山林鸥鸟之间,对“写情畅神,怡志保身”的悠闲淡泊生活的向往。在这个典故的运用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作者已经厌恶了官场上的权术,同时也能感觉到作者那“无人堪与我为友”的高傲,因此清朝吴汝纶说它“意态兀傲”是不无道理的。

后人历来对此诗评价很高,有人说它“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移太白歌行于律诗”(语出清人方东树的《昭昧詹言》),这个有点片面,只见文章不见人,文章本是性情之物,李白歌行出自于他的性情怀抱,作为诗圣的杜甫,和李白有着不同的认识与经历,在欢快愉悦的事物和心情中,虽然不及李白之豪爽,至少也有“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行云流水。黄庭坚正因为有了心理上的解脱,所以有着轻松的心情,你还能要求他在这个时候苦作沉吟状么?

至于张宗泰“山谷诚不免粗疏涩僻之病,至其意境天开,则实能辟古今未泄之奥秘,而《登快阁》诗亦其一也。”之说也笼统了些,他只认为是意境天开,其实文人无聊之际,最爱玩弄文字游戏,“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推敲了半天,事物和环境渲染得再美妙,却没有太多的意义。黄庭坚的许多东西,往往就是刻意地求奇出新,“语不惊人誓不休”,上翻僻典,下探俚俗,不过是想说今人未说之事,发前人未发之语,完全偏离了“诗言志”的原旨。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当一首诗没了自己真实的性情之后,还会有什么内容?只能靠华丽的辞藻和别人的故事来充实门面了,“粗疏涩僻之病”自然在所难免。辞以达意,境随心开,文章气脉,性情主使,黄庭坚这首《登快阁》之所以一气贯注、诗意完整、余味悠长,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所表达的是真实的感受和性情,人说假话、编造故事当然费劲,放开怀抱之后,无所顾忌,神定气闲,说真话又有何难,见所见,思所思,娓娓道来,只要主题明确,自然十分流畅。纪晓岚说它“意境殊阔”,更多的还应该是指作者放开怀抱之后的那份豁达。

 

【作者简介】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神宗时教授北京(河北大名)国子监,以诗为苏轼所称赏,和秦观、张耒、晁补之齐名,后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哲宗时旧党执政,擢作国史编修官。后来新党复用,他一再被贬,死于宜州(广西宜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