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花园探秘(2)

 自华居 2016-12-05


第二进院落为一三合院,由垂花门,主要建筑遂初堂,东西配殿,以及抄手游廊组成。院内仅太湖石屏山、石盆景一座及少量花木,空间通敞。


古华轩北的垂花门,一改宫廷建筑格调,很有民居的韵味。垂花门是汉族传统建筑四合院中一道很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通常刻有花瓣联(莲)叶等华丽的木雕垂珠,以仰面莲花和花簇头为多,故被称为垂花门。旧时常说大户人家的女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的垂花门了。


透过垂花门,同样看不到里面的建筑,视线被院中的太湖石和树木挡住,避免一览无余,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含蓄的意蕴。门两侧是磨砖细砌的清水墙面,下面衬托着彩色石片镶贴的冰裂台铭,一反宫中墙面朱红粉饰的定式,给人特别清新的感觉。


垂花门从外边看,像一座极为华丽的砖木结构门楼,顶部为清水脊,而从院内看垂花门,则似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顶部为卷棚顶,这属于典型的也是最常见的一殿一卷式垂花门。


从网上找了一张立面示意图,能够看得更加清楚。


为了保证内宅的隐蔽性,在垂花门内一侧的两棵柱间再安装一道门,这道门称为'屏门',起着屏障的作用。除有重大仪式,需要将屏门打开之外,其余时间,屏门都是关闭的,人们进出时,不通过屏门,而是走垂花门两侧的抄手游廊到达内院和各个房间。垂花门的这种功能,充分起到了既沟通内外,又严格地划分空间的特殊作用。


乾隆花园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是遂初堂,面阔5间,进深3间,坐北面南,绿琉璃瓦卷棚歇山顶,黄琉璃瓦剪边,前后出廊,前廊下悬乾隆御笔“遂初堂”匾。


堂中间开门,余开支摘窗。明间为过厅,穿厅而过可至宁寿宫花园的第三进院落。左右出转角游廊,与东西配房前廊相通。正房、东西配殿及转角游廊、廊房相连,围成一座方正的庭院。


东西配殿各5间,北3间明廊,中间开门,南2间为暗廊。配房南端出廊,与院墙垂花门的倒座游廊相接。外檐均饰苏式彩画,虎皮石墙基。


院内叠石山一座,湖石点景,花木三五,绿树翠荫,海墁地面中铺设方砖甬路,以连通正殿与东西配殿。


所谓“遂初”,直义就是实现退隐的初衷,西汉刘歆曾作赋《遂初》,表达他避世隐遁的意愿。乾隆曾反复强调,宁寿宫花园遂初堂命名初衷,就是祈愿临御六十年而归政退隐。而这座建筑之所以布置在“耄期致勤倦,颐养谢尘喧”的花园中心,并援名遂初,其实也宣扬着这花园按乾隆所自豪并乐于炫耀的大隐而立意的取向。


遂初堂和东配殿被开辟成了展示厅和小卖部,出售些工艺品、小食品之类,皆无足可观,倒是把故宫与首博合办的《长宜茀禄》展中的精美文物在此一并做个介绍更为恰当。


清人绘弘历采芝图像轴,纵396厘米,横180厘米,水墨纸本。


画上绘身着汉族衣冠的青年男子,手执如意,神情淡定。


在他身旁站有一位提篮荷锄的少年。从其眉清目秀的五官及瓜子脸的面形上看,与青年人的长相有几分相似,而他们的脸型又与弘历登基时的“朝服像”非常接近。


由图上所钤“宝亲王宝”印文而知,此图应该绘于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至十三年(公元1735年)之间,即弘历被雍正皇帝封为“宝亲王”的23至25岁之间。


乾隆御笔“宁寿宫铭”贴落(纵150厘米,横190厘米),原陈设于宁寿宫内。绢本,上为乾隆皇帝亲笔楷书的《宁寿宫铭》一首,反映的是乾隆皇帝“归政”和“仁爱治国,赐寿百姓”的理想。据落款“乾隆丙申新正御笔”可知该贴落书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


落款后钤乾隆御印两方,一为方形篆书阴文印“惟精惟一”,另一为方形篆书阳文印“乾隆宸翰”。


嵌珐琅宫廷人物图挂屏,纵145.5厘米,横75.5厘米,厚2.7厘米。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春正日(即元旦),太后于新落成的宁寿宫赐宴她的儿子弘历即乾隆皇帝,并于阶下赐宴平定金川的有功将领阿桂、丰升额等,慰劳这些为国家安定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们,乾隆皇帝喜作《蒙圣母赐膳于宁寿宫喜而成什一韵二首》。可是,第二年正月,86岁的太后驾薨,这给乾隆皇帝以沉重的打击。乾隆怀念母亲,把母亲的这次赐宴情景制作成嵌珐琅挂屏以示纪念。


画面刻画的是宁寿宫畅音阁院落,戏台上正在演歌舞升平的吉祥神仙戏。


对面挂着门帘的房间是太后看戏的落座处,画面右上角镌刻乾隆的这首题诗,由大臣于敏中敬书。


青玉刻御制诗如意,通长39厘米,通高5.5厘米,头宽9.2厘米,柄最宽4.1厘米。


玉质温润,柄尾掏雕一玉环,系黄丝穗。如意头和器身上分别刻琢填金楷书乾隆皇帝御制诗文。


李世倬绘皋涂精舍图轴,纵276厘米,横79厘米。全图用笔精细严整,描绘了群山重峦,云雾缭绕,松林茂郁的山中景象。本幅款署:“臣李世倬恭绘”。钤“李”、“世倬”朱文联印,并有数段乾隆御题。根据御题内容可知,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李世倬来静宜园奏事,遂受命绘皋涂精舍山景一幅,并乾隆题诗一首,后乾隆皇帝又分别于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两次于此图上题诗。


皋涂精舍位于香山静宜园玉华岫院内,为著名古刹。


上诗堂有乾隆题:“乐林泉”,钤“乾隆御笔”白方印。


另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所藏”、“宝笈三编”、“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