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大了,为什么说真心话变得越来越难?

 Elewure 2016-12-05



工作以后很多人都会感慨:“越来越难找到能随便说说话的人了”。那些与工作无关的、与自己有关的闲话,越来越少有机会说出口。至于那些负面的情绪、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关于人生的感悟——小时候最喜欢倾诉的那些东西——都似乎变得难以启齿。

 

可很多时候,我们都并非不愿意暴露自己,而是担心这种暴露会造成的影响。Ta想知道么?Ta有时间么?会不会其实我们没有那么熟?会不会让ta觉得尴尬?即便我们并不惧怕他人看到自己,但却会担心他们是否愿意了解我们。

 

今天我们要来聊聊关于“自我暴露”的话题:


我们为什么应该向他人暴露自己,它会让我们获得什么样的好处?它会需要我们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如何暴露自己才是健康而适度的?



 

什么是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

 

“自我暴露”的概念最早由Jourard于1958年提出,它指的是一个人告诉他人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让自己被他人了解的过程。它既存在于个人之间,也存在于组织之间,可以是一对一,也可以是一对多或者是多对多。这些信息可以是描述性的,或者是评估性的,也可以包括感受、想法、渴望、目标、成功、失败、恐惧、梦想、喜好和厌恶(Jourard, 1958)。(他也编制了一个量表来测试一个人的自我暴露程度,回复【暴露】给公号,可以提取测试。)

 

自我暴露拥有两个基本维度,一个是广度,即谈论的话题范围有多广;另一个是深度:指暴露的内容有多私密和个人化。当一段关系刚刚建立的时候,自我暴露的广度是比较容易拓展的;相比较而言,深度的拓展更加困难,因为它往往包括一些负面的、创伤性的内容和痛苦的记忆,是我们更难以向他人开放的。

 

Altman和Taylor 则将自我暴露的深度进一步分为3个层次:①外围层,往往是一些个人信息,比如年龄、体重等等;② 中间层,包括一些态度、价值观和观点;③核心层,包括私人的信念、需求、恐惧等等 (Joinson, 2007)。



 

自我暴露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适度的自我暴露可以减轻我们的孤独感,增进信任感。不止一个研究得出了结论:孤独感量表得分的下降,与自我暴露的程度成正向关系。特别是,当一个人的自我暴露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和接受时,孤独感的减轻会格外显著(Chelune, 1980)。Derlega(1984)认为,这是因为孤独感的核心是一种“不被理解”和“不被接受”的感觉,因此当自我暴露得到积极的相应时,就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接受和关心的。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处于青春期的时候,自我暴露的需求会格外强烈——因为那是一个格外孤独的时期(Franzoi, 1985)。


同时,自我暴露能够在人们第一次见面时就让彼此增进好感;是巩固人们的友情或者亲密关系的纽带(Jourard, 1971)。它还能够使人们获得群体身份和归属感,特别是关于负面经历的自我暴露,比如在互助组里承认自己的酒瘾(Galegher, 1998),如果你在一群人中暴露了自己的负面经历,同时被这个群体接纳,你就会对这个群体产生独特的归属感。


神经科学家Tamir(2012)的研究认为,自我暴露几乎是我们的一种本能动力,因为它能激发大脑的奖赏机制:核磁共振扫描显示,我们大脑中负责奖赏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会在自我暴露的时候被激活,引发奖赏,获得当我们因为食物、性而得到奖赏时同样的反应——也就是说,当你谈论自己的私事时,可能会获得类似高潮一般的体验。

 

当我们谈论与创伤有关的经历时,还会有益于我们的生理健康。实验证明,当人们分成两组进行4天的写作时,其中一组进行与创伤、痛苦经历相关写作,会比另一组进行非创伤写作的小组,表现出了免疫系统的增强(Pennebaker, 1988) 。

 

自我暴露也是有代价的。其中,最显而易见也最容易影响到我们的就是,它会使人感到脆弱。社会渗透理论(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认为,在个体之间从表面化的沟通到亲密的沟通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暴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交往的深度越大,人们越容易产生脆弱感和不受控制感 (Rubin, 1975)。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最经常感到脆弱的一刻,就是在主动做出了自我暴露,却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刻。此时人们最容易感到“对方在这段关系中比我有着更多的掌控权”。一些本身存在不安全依恋的人,在这一刻最容易被激发强烈的负面情绪,会想要回撤、逃跑、攻击、操纵、甚至“报复”等。



 

哪些因素影响了自我暴露的程度?

 

1. 不同的人生阶段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自我暴露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当我们从童年进入青春期,一个标志就是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增加了,我们乐于和朋友吐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也在自我暴露的过程中建立起自我意识,寻找自己的身份认同。而在成年早期,我们自身的安全感会增强,价值观会逐渐固定,对私人信息的吐露减少,但更爱和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而当我们度过了三十岁,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都会降低,有限的时间、对边界的尊重、工作对自我形象经营的需要、注重礼貌等等都影响了我们的自我暴露(Beck, 2015)。


2. 性别

 

性别也是自我暴露程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女性更多地使用自我暴露来增进或巩固一段关系,而男性则更多地会考虑脆弱和控制感。男性更倾向于在异性恋关系中自我暴露,而女性则会在同性的关系中有更多的自我暴露(Farber, 2006)。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认为这种差异更多受到社会期待和社会学习的影响。社会对于男性气概的刻板认识显然加重了男性自我暴露的困难。


3. 群体的大小

 

在群体中自我暴露的难度,与群体的大小成反比。Solano(1985)的实验分别设定了2个人、3个人和4个人的群体,发现总体来说,在2个人的群体中,人们自我暴露的意愿最高;4个人的群体中,自我暴露意愿最低。但在这里也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在两个人的群体中会比女性感觉更拘束;女性则在多人的群体中更拘束。

 

4. 依恋类型

 

Mikulincer(1991)研究了依恋风格对于自我暴露程度的影响,发现总体来说,安全型、痴迷型的人比回避型的人更容易自我暴露;而且,他们也更倾向于被高度自我暴露的伴侣所吸引、产生好感。而回避型的人不仅自身自我暴露的程度较低,他人的自我暴露程度也对他们来说没有影响。(回复【依恋类型】给公号后台,可以做依恋类型测试)很多痴迷型在面对回避型的人会感到挫败感与这一点有关,他们既不喜欢谈论自己,也对你的自我暴露不感兴趣。

 

同时,安全型的人对于自我暴露的灵活性、互惠性的掌握都更好,他们往往会采取一种“响应式的自我暴露”,即不仅期待他人对自己的暴露产生响应,也能够响应他人的自我暴露。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安全型的人更能够给予和接收关心和注意,也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不会过度在意自身需求的满足,而是抱着更加无私的态度。

 

5. 互联网时代的自我暴露

 

在这个时代,互联网给自我暴露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也为研究提供了新的议题。研究者发现以下一些互联网时代人们自我暴露的特点:

 

a. 在社交网络上,我们更愿意和陌生人进行自我暴露。社交网络的用户体现出了这样的行为特质:我们更愿意将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暴露给那些陌生人,而不是熟悉的人;更愿意在弱关系,而不是强关系中暴露自己。研究者认为,原因和非互联网时代的自我暴露其实非常类似: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自我暴露会伴随着脆弱感和不受控制的感觉。如此,我们便不需要承担那些在强关系中需要承担的脆弱感和不确定感——因为不知道听众是谁,也不需要担心“需要因此而调整和他人的关系”,而得以“用一种低成本的方式来获取关注”(Joinson, 2007)。

 

而且,在暴露私人信息时,吸引注意的功能超过了真正的互相暴露和关心Nadkarni(2012) 认为,当人们在使用Facebook进行自我暴露时,主要是被两大驱动力推动的,一是寻找归属感,二是自我表现的需求。当他们在发布自己的私人信息时,其实是想要确保他人在关注自己。人们都需要被看见,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信息时,无论是否真的被人关注,我们都会有一种“我已经被看见了”的错觉,而这种错觉是令人满足的(一对一的自我暴露则需要直面对方的反应)。

 

当Seidman(2014)对Facebook上发布的每一条动态进行分析时发现,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传达那些希望被他人看到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候会被以一种迂回的、戏剧性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当我们发布了某一首歌的歌词时,可能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它是想说明“我是多么敏感”。这些信息并不是为了与他人建立连接,或者和他人交换关心和期待,它仅仅是为了说明和自己有关的一切,并带来一种自己在被关注着的幻想和满足感。

 

不幸的是,这已经与自我暴露作为增进人际关系、亲密关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的功能背道而驰了。




如何科学地进行自我暴露?


前面已经说到,自我暴露能提高吸引力,增进关系,但前提是它是适度的。如果一个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过度的自我暴露,会对关系不利;而一个完全不自我暴露的、过度的自我保护者,也无法与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

 

那么,如何能找到那个“刚刚好”的暴露程度呢? 适度的自我暴露需要具备两个特性:互惠性渐进性

 

1. 互惠性指的是:


自我暴露应该是相互的,是双方都不断响应的。一段长期单方面自我暴露的关系不太可能深度和持久。在自我暴露的过程中,双方都应该注意根据对方的回应来调整暴露的节奏。你在给出一定的自我暴露后,的确需要等待对方的回应。如果对方不给予你任何响应,那可能意味着你们之间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都无法得到提升。如果你单方面执意在更广泛和更深入的层面进行自我暴露,对方就很有可能感到不适。

 

2. 而渐进性则指的是:


通常不要在一开始就进行猛烈的、深刻的自我暴露,而是要循序渐进地完成。我们在遇到吸引自己的人的时候,容易有一种渴望,想把自己的一切都迅速掏出来给对方看——尤其对于那些生活中比较缺乏各种人际关系,相对自我封闭的人来说,这种渴望反而会更强烈——这是因为,自我暴露是一种能够在瞬间拉近人际距离的武器,而且这份武器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我把我的一切都告诉你,那个时刻感觉很多隔阂都被强行突破了,至少在暴露的当时会给暴露者带来一些满足感和靠近感。只不过,这种不考虑互惠性和渐进性的暴露方式,可能会让对方感到压力、或者尚没有那么有兴趣,反而再暴露过后再次主动拉远与你之间的距离。

 

不过,那些遵守了互惠和渐进原则的自我暴露,能够在短时间内把陌生人关系或者流于表面的“熟人”关系,变成一段更深度的关系。


Sprecher(2013)用“12分钟约会”的实验来检验这件事。研究者将156名被试分成两组,分别尝试“互惠、渐进”和“非互惠、非渐进”的自我暴露模式,其中一组在12分钟的时间里,完全由一个人来讲述与自己有关的事,另一个人听;另一组则依据3个层次的问题,循序渐进地进行互动,双方彼此响应;结果发现,后一组的关系增进明显更快,他们对关系的评估是距离更近的。


如果你有兴趣接近某个人,不如约个时间和ta一起坐下来,引导一段包含三个层次的对话。其中,第一个层次的问题是一些普通的破冰问题,比如“你的爱好是什么?”第二个层次会更深一些,比如“你想做的工作是什么?”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你可以在分享完自己的答案后再询问对方,或者在对方回答之后给出回应。第三个层次则更深,往往和情绪有关,比如“什么是你童年时期最快乐的记忆?”


如果你能够巧妙地在一次谈话中,让你们双方有这样互惠、渐进的自我暴露发生,双方的好感、亲密感、(他们主观感受中的)彼此相似度、对这段互动的享受程度都会在短时间内达到非常高的程度。(KY:年度最佳助攻)




以下是广告时间:


就像我们在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那样,在互联网时代,在成人的世界里,自我暴露越来越小心,有时候,即便我并不惧怕他人看到自己,但我却会担心他们是否愿意真的了解我。


如果有一个机会,能够让你做一次放心的自我暴露呢?


“三万英尺的光合作用”——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主题策划时,就觉得很迷人。在飞行的途中,在唯一你被迫离开互联网的时间,用一种最古老又最新鲜的方式,给陌生人手写一封信,说出那些可能你在平时从来无法说出,也不会想到要说的话,然后期待着它会被交到某个陌生人的手里。


从15岁到18岁,我花了时间在写信这件事上,青春期那些激烈的、难以启齿的、纠纠缠缠的心情,都被寄到了信任的人那里保管。我现在也仍然维持着偶尔写信的习惯。那是一种又安心又郑重的体验,对我来说,光是在信纸上把自己想说的东西认认真真写下来,就是一件对于现在的生活来说很奢侈的事了。所以这个活动,我要参加??


如果你在最近几天(9月20-22日)有出行计划,在北京首都机场和上海虹桥机场,你都可以向航班管家的工作人员领取笔和信纸,在飞行的途中写一封信。当然,你也可以直接手写一封信,寄到航班管家的办公室(快递、闪送到付亦可),他们也会将你的信件交给某个机上的旅客。


9月23-25日,他们会将所有收集的信,投递到三万英尺的高空中,给那些匆忙的旅人阅读且回信。而那些陌生人,会无比认真的对待你写下来的这封信,一种真正的看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