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林州 北木井村

 博物洽闻 2016-12-05

  敬老氛围浓厚的北木井村

   

  北木井村,位于东岗镇西南4公里处,下辖两个自然村,有760余户、共2800余口人,15个村民小组。“常”为村内第一大姓,此外还有付、王、尹等姓氏。

 

  据村内石碑记载,当初此地并没有水,人们几次挖井找水都没成功,故称此地叫“没井”。明初时期,常姓先祖常小二自山西洪洞迁此,于村中凿井。打到中间见了流沙,井壁坍塌不止,便在井筒内壁,用柏木板圈围顶撑。继续下挖数日后,终于打见了活水。当地居民兴奋不已,遂将井称为“木井”。又因村庄坐落于北山坡,故取名“北木井”。

 

  敬老爱贤风气浓

 

  临近北木井村,一阵阵油炸的香气扑鼻而来。入村后,发现是卖炸油条散发的香气。记者发现,不远的地方,竟然有三家卖油条的,并且每家摊位前,都围满了顾客。66岁的前村主任付记明告诉记者,第二天北木井村有集会,这几家卖油条的提前来,是为了占摊位。很多人买油条,是为了回家孝敬老人。“其实人老了,吃不了那么油腻的东西。乡亲们给老人送去油条,目的是为了表孝心。”

 

  记者从付记明口中得知,北木井村每年都举行“贤儿媳”评选活动,依据“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孝顺长辈”的标准,每次评选出村里最孝顺、最贤惠的5名儿媳妇。今年已是第三年。自活动开展以来,北木井村的敬老爱贤风气越来越浓厚,每个儿媳都争当贤儿媳。

 

  二郎担山的传说

 

  当地流传着“二郎担山追太阳”的传说。相传有个叫二郎的小伙子,不但勤劳勇敢,而且为人忠厚诚实。他的力气特别大,能搬起几座大山。有一年,天上出现了12个太阳。炽热的阳光把大地烤得石裂缝、地冒烟,庄稼在太阳的照射下都枯黄了,人们生活很艰难。二郎想,如果再不把这12个太阳除掉,还不知有多少人要饿死和热死呢。

 

  第二天,二郎把太行山的12座小山装进两只大筐,挑起扁担去追赶天上的太阳。他每赶上一个太阳,就用一座山把它压住。就这样,他赶上了天上的11个太阳,把它们压在了山下。在追赶最后一个太阳时,扁担折了,筐里的两座小山掉了下来,落在了今天北木井村附近的山头上。

 

  “其实二郎担山赶太阳的故事在很多地方都有流传,我们这儿也只是传说。确切版本谁也不清楚。”付记明笑着说。

 

  虽然是传说,但是村民们对村内留传的二郎筐里掉下的两块巨石却充满敬意。村里流行认干儿、干女的时候,都要在这两个巨石前烧香磕头祭拜。村民们认为,石头沉重且能保持很长年代,象征着干亲关系牢固、长久。

 

  热心慈善的王学智

 

  北木井村有个“智祥影剧院”,现任村支书常国生告诉记者,这是南下干部王学智捐赠的。

 

  王学智,北木井村人,1949年南下至福建,曾任漳州统战部部长、漳州外侨办主任。他心系家乡事业,捐资20多万元助力家乡公益事业。影剧院的名字,正是以王学智和他的爱人岳志祥名字里的“智”和“祥”命名的。

 

  “早前,远在漳州的王学智得知家乡缺一个戏楼,另外有一条路也需要修缮,于是拿出了10万元寄回家乡,用于修建剧院。”常国生说。

 

  王学智除了关心家乡的发展,更心系家乡教育事业。他在北木井村建立了“智祥北木井村爱心基金理事会”,筹集了10万元在工商银行设立“智祥爱心基金A基金”,用作资助贫困学生。

 

  前几年,王学智去世。村里派代表前往悼念,把老人送到公墓才离开。

 

  展望未来

 

  北木井村在旧时的林县有“柿树之乡”的美誉。据付记明回忆,最盛时期,全村一年能产26万余斤柿饼。后来,柿树不断被人为损毁,加之柿子加工繁琐,北木井村的柿子逐渐衰落了。

 

  “现在村里能拿得出手的特产是核桃和花椒。近几年,花椒和核桃行情不错,老百姓收入还行。不过,核桃树和花椒树被毁的现象也很严重。”常国生说。

 

  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增加集体收入,常国生根据村内坡地多、经济林种类繁多的实际情况,准备大搞坡地经济。目前,已初见成效。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北木井村将是郁郁葱葱、硕果累累的坡地经济先进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