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图情,只发布图情信息

刻有“藏宝图”的小瓷片指示了“图书馆”的所在地 数字时代,信息浩如烟海,但这巨大的知识库其实非常脆弱,一次电磁风暴,就能让它们化为乌有,人类迅速退回黑暗时代,未来考古学家找不到我们曾存在的一点线索。如何避免这可怕的图景?人们从苏美尔人那里找到了灵感:光盘可能变成废物,石板却可以保存千万年。德国科学家昆泽拿出的解决方案就是“人类记忆计划”,由学术界、大学、媒体和图书馆合作,创造出现代版的苏美尔人石板。具体地说,就是搜集我们这个时代积累的知识,储存在奥地利风景如画的萨尔茨卡默古特山,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盐矿洞穴中。 脆弱的信息时代 当今时代,信息都在“云”里飘着,这样的背景下打造石头“时间胶囊”未免显得老朽。但人类倒退回技术黑暗时代并非不可能。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人们手头的信息浩如烟海,体量史无前例。但这巨大的知识库极端脆弱,数据都在遥远的服务器上,或硬盘中。没多少人还会把度假时拍的照片冲洗出来,许多科学论文只在网上发表,广播、电视、电影——成套视频以数字化方式储存,官方档案和政府公文都在数字图书馆里。 今年早些时候,有太空气象学家、美国宇航局官员和美国政府官员参加的一个会议发出警告:强大太阳风暴抛出的带电粒子可能引发电磁波动,导致我们的电子设备失灵,擦除硬盘中的数据。而这样的风暴会不时发生。英国政府去年发布的一项报告强调,严重的太阳风暴每100年就会发生一次。上次袭击地球的大型日冕物质抛射事件发生在1859年,为500年里规模最大。当时全球电报系统受到冲击,电缆塔爆出火花。在互联网时代,这样的事件将是灾难性的。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威胁——恶意的黑客,甚至是疏忽大意的官员,都能改变,甚至完全抹掉数字记录。 “瓷板微缩胶卷” 这就催生了一种欲望:给我们最重要的文档留下最坚固的副本。问题是,一些更传统的信息存储手段,能坚持的时间也不长。虽有些纸质手稿挺过了几百年,纸莎草卷轴甚至存在了几千年,但必须保存在适宜条件下,不然多数一两百年后就会碎成灰。至于报纸,如果弄湿了,六周内就会分解。昆泽说。“数据量正迅速膨胀,所以真正的挑战在于选择我们真的想为子孙后代留下的东西。” 正因为此,昆泽和他的同事回溯到更古老的时代,到苏美尔人的石板那里去寻找灵感,最后决定把官方档案、科学论文、传记、流行的小说、新闻故事甚至是图像印到边长20厘米的瓷板上。昆泽说这是世界上最持久的数据保存系统,他称之为“瓷板微缩胶卷”:平平的陶瓷板覆上深色涂层,然后用高能激光写入数据。每块瓷板可容多达500万个字符,约等于一本400页的书。它们耐酸、耐碱,可承受1300摄氏度的高温。另外一种瓷板可印彩色图片、图表,以及5万个字符,然后用透明釉料封上。  边长20厘米的方形瓷片上缩印了图片和文字 这些瓷板放入瓷箱,堆在奥地利哈尔施塔特盐矿的黑暗洞穴里。墙壁上残存的盐闪着光,它们会吸取环境中的湿气,让空气变得更干。盐有着橡皮泥一样的特性,可帮助封住裂缝,实现防水。昆泽认为,埋藏在数百万吨巨石下,这些记录可以幸存数千年,甚至熬过整个冰河时代。在遥远的未来,当我们的文明已消失,它们可向发现者透露关于我们的可贵线索,帮助比我们更落后的文化复活被遗忘的知识,或为更高级的文明提供丰富的历史信息。 
瓷片“时间胶囊”的栖息地—奥地利一个古老的盐矿 内容选择殊为不易 目前“人类记忆计划”选择的信息包括各国历史、一些城镇和村庄的地方史。维也纳大学开发了一个算法,从系列书单中选择上千本世界上最重要的书籍,即将写入瓷板。一些博物馆提供了收藏品的图片和说明,比如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的雕塑、巴洛克艺术家鲁本斯和凡戴克的画作。一些瓷板上印了化石的图片和说明:恐龙,史前鱼类,灭绝的斑彩螺,还有人类目前对自己起源的理解,并印上了那个著名的雕塑——《维伦多夫的维纳斯》。 这些瓷板还含有对未来人类的提示和警告,比如指出核废料掩埋地点,这样后人可避开它们,或等技术水平足够时加以清理。团队还请报纸发来社论,充实关于时事和意见的资料库。 选择殊为不易。“我们约有0 .1%的古典文献。现在出版太容易了,就跟在网上发帖或者发个推特一样容易。”昆泽说。“关于科学、太空飞行和医学——人类真正花钱在做的事情——的出版物淹没在我们制造出的海量数据中。当今数据随便一个0 .1%的片段都会导致后人对我们的时代产生非常扭曲的看法。” 为解决这个问题,“人类记忆计划”准备明年11月组织一次大会,让科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共聚一堂,为内容选择绘制一幅蓝图。因为希望平凡的日常生活留下痕迹,团队也鼓励普通人创造自己的瓷板。“我们保存食谱、爱情故事、个人历史。”昆泽说。“在一个瓷板上,一个小女孩留下了三张照片,写了一篇文章。这些材料都让未来的人能看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有价值。” “藏宝图”和“字典” “人类记忆计划”不是唯一面对“保存人类知识”这一艰巨任务的计划,全球的图书馆馆长也在思考这个棘手的问题。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正在储存关于重要事件的推特,“比如我们会搜集1月25日开罗那天的推特。”该校图书馆副馆长格拉波内说。“然后译成多种语言,保存在未来不会受损的文件格式中。目前我们只是以数字手段在做这件事,因为单是这一个事件就有约1000个手机视频,但保存这一切的意义巨大。” 另一个是“人类档案计划”,在氮化钨/硅晶片上记录信息。初始阶段只是蚀刻可用智能手机解读的二维码,但最后的记录可以用显微镜阅读。荷兰特文特大学研究员阿柏尔曼是驱动者之一,他希望保存的资料可以幸存100万年,并开始跟“人类记忆计划”合作。“如果我们现在能够找到100万年前的东西,真的非常高兴。”他说,“未来的人应该也会这么想。俯瞰人类,我们会发现自己和他们的区别是很微小的。” 不过,这些瓷板深埋在大山下面,未来的人类似乎很难发现。于是计划团队刻了硬币形小瓷板,上有地图指示“藏宝”位置,每位计划参与者都有一个,可以把它埋在世界各处,或者传给下一代。为了帮助发现者读懂文档,团队还专门打造了“字典”,上面印有数千图像,标记着名称和含义。 几千年后,人类文明可能发展得超乎我们的想象,也可能退回到黑暗时代。或者,最终发现这些信息的甚至不是人类,而是另外一种智慧生命。不知道未来的考古学家拂去瓷板上的灰尘,会如何看待和处理我们这一段文明,但我们希望自己不会被忘记,就像苏美尔人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