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节气是怎么确定的?

 伤心的小剑客 2016-12-05

一条消息!


“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其实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就已开始制定节气经过两千多年的完善,于秦汉时期建立了“二十四节气”


吃瓜、吃面、吃饺子群众又问了:二十四节气到底怎么确定的?



请先用正确的姿势戳下方视频




一本正经科普


“立竿见影”常用来比喻立刻见到功效,它最早见于东汉《参同契》一书,原意是指立杆测影,是一种通过观测一年中日影长短变化,来制定节气的方法。距今约四千年的夏朝,人们从祭祀活动时土圭的应用中发现了太阳阴影长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两至”“两分”四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正午日影古尺长度柱状示意图


我国古代测日影所用的仪器叫“圭表”“圭”即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表”则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用圭表测影,也叫立杆测影。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这也是光阴的来历。春秋时代已经使用圭表测量,连续两次日影最长和最短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并计算出回归年的长度。



利用圭表测量日影的长短,就可以确定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和春分、秋分(日影在最长、最短之间)四个节气,恰好把一年分为四个基本相等的时段,从而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时间固定了下来。



真是佩服古人的智慧,“立竿见影”的原理清楚了,那么,问题来了:一年中“踩影子”游戏难度系数是最低的一天是哪天?



下面,我再简单讲两句……。


重要的两个“台”


周公测景台


我国最早装置圭表的观测台是西周初年在阳城建立的“周公测景台”,因周公营建洛邑选址时,曾在此建台观测日影而得名,该遗址位于今登封市告成镇。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 年),太史监南宫悦奉命仿周公土圭木表旧制,换以石圭石表。现在的石表上刻有“周公测景台”五个字。



周公观测台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的为石座,上部为石柱。有意思的是,石表北侧距石座上面北边沿约合唐开元尺一尺五寸。夏至日时,石柱的影长一尺五寸,这一天的影长正好与石座北上沿的长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故俗称“没影台”。



登封观象台


1279年,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魏氏兄弟在河南登封县境内建造了登封观象台,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建筑,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登封观象台主要由台身石圭两部分组成。台身即观景台,为东西向石砖结构建筑物。台顶的小屋之间有一道横梁,台身中央有凹槽,石圭从凹槽下放,由南向北延伸,长度为31.19米。石圭中的量天尺上刻有精密的刻度,太阳将横梁的影子投射在量天尺上,冬至这天正午的投影最长,夏至这天正午的投影最短。



但是,这样投射下的日影很模糊,于是郭守敬又发明了“景符”景符是一个中间穿孔的零件,可在石圭上可以移动并调节角度。当太阳、横梁、小孔位于同一直线时候,石圭的刻度尺上便可投射一条很清晰的日影,得到的数据也更加精准了。






有了这些较为精准的天文数据,郭守敬编修的《授时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精确、运用时间最长的历法。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田字格新媒体科普创意团队(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