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旧并存的春雨二巷

 aemon 2016-12-05

    春雨二巷胡同的宅院

    ■黄永顺

    春雨二巷位于东城区朝阳门南小街的南端西侧。用“旧貌新颜”来形容如今的春雨二巷这条胡同再恰当不过了。随着北京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春雨二巷胡同南面也呈现出新的面貌,出现了一些现代化的建筑,而胡同北面仍还保留着以前的旧貌。

    春雨二巷这种新旧并存的风格,在北京城的众多街巷中,并不多见。

    胡同过去叫象鼻子后坑

    春雨二巷胡同,在清朝时期属镶白旗。乾隆时期称此处为象鼻子胡同,宣统时期称为象鼻子坑胡同。据传,此地原是明朝皇家饲养大象的象坊,曾设有大坑,原是大象洗澡、嬉水的水塘,故此得名。后来,大坑逐渐被填平,并在此地区盖房供老百姓居住,便形成了胡同。民国时期,胡同里的几条街巷分称象鼻子前坑、中坑和后坑,1949年后沿此称呼。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象鼻子前坑、中坑改称为春雨一巷,后坑则改称为春雨二巷。

    现在,春雨一巷、春雨二巷南侧和南衣袍胡同已经不复存在,只存留春雨二巷的北侧原貌。原南衣袍胡同就是现在的朝阳门南小街西侧南起的第一条胡同,它的北面就是以前东西走向的春雨一巷,再往北并排的一条胡同就是春雨二巷。

    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一直将春雨二巷这片地区的街巷概括称为“三坑四庙南衣袍”,久而久之约定俗成,就这么流传下来了。所谓“三坑四庙南衣袍”,即指位于这片地区内的原象鼻子前坑、象鼻子中坑、象鼻子后坑三条胡同和与之相通相连的大土地庙胡同、小土地庙胡同、娘娘庙胡同、火神庙胡同和南衣袍胡同。

    南衣袍胡同还有个传说。传说明朝奸相严嵩被罢黜后,皇帝令其身披相袍,手持金碗沿街讨饭,因其人是大奸臣,故无人理睬。严嵩沿街乞讨,当走到这条胡同时,身上的相袍落在地上,他饿得已经无力捡起。因此这条胡同便被人称做“衣袍胡同”,后又加了称南衣袍胡同。

    据老辈们又传,清朝时这片地区的寺庙很集中,其中就有大土地庙、小土地庙、火神庙和娘娘庙,其所在的街巷也就以此为胡同名了。母亲告诉我们,现在的春雨胡同过去叫火神庙胡同。不过,我母亲从未见过这些庙,可能是“庙”已经逝去,其“名”留下来了。

    我母亲的爷爷王哲臣老人早年购置了此巷的象鼻子后坑20号(现春雨二巷45号)旧房产(二手房),从此家族人就在此居住,这座百年以上的房产存留至今。这是一座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式的建筑,虽然被增建过一些棚子,但至今日仍然保留着老宅的原貌。

    我自幼常随父母到春雨二巷的姥姥家来玩。老宅是北房5间,其中三间是大房,两端是小耳房,院子的东西是对称各两间的房子,南房包括门道共五间房,全院子都是老式的瓦房。

    我至今还记得姥姥家院子门口(现公共厕所处)是一个自来水站。胡同的最西端路北有一棵高大的白蜡树,每逢深秋,白蜡树的叶子会呈明黄色,母亲感慨地对我们说:“去香山看红叶,还不如家门口看这棵树!”

    有意思的是,姥姥家院子的地面比门外的路面低20多公分。院子的地面原本是不低于门外街道的,只不过多次市政工程施工,使得街道路面高度增加,才使得院子的地面变低了。

    春雨胡同小学多次改名

    春雨二巷胡同虽然位于长安街旁,但其实是一条很普通的胡同。不过,它附近的春雨胡同小学却是与众不同的。它是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学校——学校建校100多年间,校名就改了13次之多。

    春雨胡同小学的原址是明代文思院的一部分,文思院隶属于工部,类似于皇家工艺作坊。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光绪皇帝设立了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最初校名为“左翼镶白旗学堂”, 其校址就在春雨二巷蒙八旗都督府内,这所学校也是八旗贵族子弟的官办学校,1907年开始称其为象鼻子中坑小学。

    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小学也是“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母校。据记载,1919年9月,不到六岁的王洛宾到京师八旗子弟高等小学堂学习,这所学校正是象鼻子中坑小学。王洛宾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王洛宾离开北平走上抗日的道路。王洛宾后来创作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达坂城的姑娘》等歌曲传唱久远,王洛宾也成为中国二十世纪最负盛名的民族音乐家之一。

    民国时期,象鼻子中坑小学被改称为北平市立第六公立小学,后又成为北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6年称东一区第一公立小学。不过,附近的人们一直称之象鼻子中坑小学。

    1965年全市整顿地名,这所学校随着胡同的改名,也更名为春雨胡同小学。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成为“红小兵小学”,后来,又恢复了春雨胡同小学的校名,地址原为东城区建国门春雨一巷5号。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成家后,住进了母亲位于春雨二巷的老宅,我的孩子后来就读于春雨胡同小学。当时这个学校还算规模较大的,一进校门就是一座专门为小学设计的四层楼校舍,后院西墙是大月亮门,再往后面是很大的操场,操场四周是浩大的殿堂式教室,可供百十来个孩子同时听课。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春雨胡同小学并入西总布胡同小学,春雨胡同小学的校址成为港商陈丽华建造的利山大厦,现为长安太和公寓式酒店。

    几乎同时,春雨二巷开始拆迁改造,当时只拆迁了胡同南侧。而胡同北侧则没有被动迁,时至今日,春雨二巷的北侧(门牌单号)还留置着,住的仍然是旧房子、老住户。不过,多年来,胡同的房子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开始,胡同里的多数是大杂院,也有些独门独户的四合院。后来,一些四合院中也变成了大杂院,而且其院内建筑结构和住户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如今的春雨二巷胡同西端有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东侧是长安太和公寓式酒店,南侧是全国妇联办公大楼和北京市政协活动中心等建筑。春雨二巷原是东西走向,东侧被堵不能通行,西侧也不能通行。现在的出行道路就是南面的一条小路和北侧春雨胡同的局部道路。

    因为春雨二巷新旧并存的特色,使得曾经居住过这里的老居民不时回到这里,看望还在这里居住的老邻居、老伙伴,共同回忆当年的生活,重温过去的时光,畅想北京城美好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