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糊涂与聪明的糊涂经

 白水清风 2016-12-05

 

重庆重拳打黑以来,街头巷尾流行着一句时髦的民谚:“你凶啥子凶哦,做人不要太谢才萍”意思是你不要太嚣张霸道。冷静观研谢才萍这位一夜间名扬天下的半老徐娘,虽说文化水平有限,但在堂堂大都市重庆有如此作派气势,应当算是一位绝顶聪明的人,但她恐怕做梦都未曾想到,到头来反被这聪明贻误了卿卿性命,也算是当代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典型,更印证了那几句老话:上帝让谁灭亡,必先令其疯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但凡人世间疯狂之人,绝不会是等闲之辈,否则也无法疯狂得起来,而若从本质上看,做人稳当也罢,疯狂也罢,都是做人的聪明与糊涂的问题。

 

聪明者,智商高是也。处世聪明,指一个人对事物的把握、社会关系的处理游刃有余,八面玲珑。相对而言,糊涂,则形容脑子不灵活,傻头傻脑,不辨是非、黑白、曲折,不知做人的进退等。人,生而为凡夫俗子,在智力上要达得“聪明”的情态实在是难乎其难的。因此,聪明一直被人们冠入许多美丽的称誉:什么冰雪聪明,绝顶聪明,聪明绝世,聪明伶俐,等等。当然,由于聪明乃稀罕之物,也不乏自作聪明之人,不乏对聪明幡然悔悟之人,譬如苏轼《洗儿戏作》:“人皆养子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之类的自我嘲弄讥喻。

 

世间有聪明人也有糊涂人,其间,有的人是真聪明,假糊涂,有的人是假聪明,真糊涂,然而,同是聪明人,也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其所谓因小失大,小不忍则乱大谋也,即使同是糊涂人,还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而比较多见的一类是既不聪明,也不糊涂,世事风云一切都宛然于胸,不温不火,不显山,不露水,一切都显得平平淡淡,寻寻常常,这种人为人做事讲求: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虽说人生度得平凡,但简单,经久,少见曲折波澜。人生之路,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

 

聪明或愚蠢都是做人的智慧,但对人一生命运影响深刻,聪明也不见得全是好事,愚蠢不见得一无是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往往显得愚钝。这是一种人生大智慧,乃所谓真人不露相是也。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是说的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假聪明真愚蠢的实质。“聪明”是个很值得玩味的词语,它隐喻着“脑子好”、“反应快”、“思维敏捷”的寓意,也包含着“不稳重”、“浮躁”、“爱表现”的含义,把聪明一词用在一个成年人身上,往往不是什么褒义,而是隐喻了这个人做人圆滑世故的贬义。

 

但凡是中国人,稍谙世事之后,就开始不断的接纳做人是是非非,彼彼此此,如是如非做人行事的法子,也是中国的社会、家庭传统的道德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一个人聪明也罢,糊涂也罢,做人最大的蔚籍就是自己行为的正直与品德高尚做人唯一的指针不外乎良心道义。回望过往,一生不为是非功过所牵绊,不会拘于道德良知谴责的藩篱,人生若是没有这种精神的慰籍,内心是无法达到心安理得的。人的一生,谁都难免为梦想的破灭与行为的错误而幡然顿悟,有了良心的慰籍,无论命运对你如何的冷酷,你总能以坚定的步伐前行,守护着自己心中的希望与信念,光明磊落的一路向前。

 

聪明与愚钝之于人生,形如一群兔子、蚂蚁与蜗牛的赛跑,聪明而骄傲的兔子因为相互撕咬,你碰我撞违规被罚下场,蚁群因为遇到一堆蜜而忘记了比赛,最终还是貌似愚钝的蜗牛可以到达终点。当然,我们不必否定聪明的价值,也无须把聪明和糊涂对立起来,聪明者不见得不犯一时糊涂,糊涂者也不见得没有一时的聪明。世间努力使自己显得聪明的人很多,但自身并不聪明却自以为很聪明的人更多,而真正发自内心承认自己不算聪明,从而老老实实做人,脚踏实地做事的所谓糊涂人却十分鲜见,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恰恰是这种人甚至比聪明人更加难能可贵。


聪明人难做,糊涂人也难做,聪明人的装做糊涂更难。揣着明白装糊涂也算是一种聪明,明明是才智低下,偏偏要装做十分的明白,则是一种自作聪明的真糊涂了。然而,做人之聪明一旦达到智慧的境界之后,再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则难乎其难了。如果一个人对于世间诸般事物的机理、人情、人性、人心都了然于胸,则会清晰的看到人性中包藏的缺点和弱点,因而明察秋毫,然而,过于明察秋毫则容易在为人处事时求全责备,以至处处挑剔,从而缺乏包容心,难以宽怀置人。对于心术不正的人来说,则可能会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人性的弱点为自己谋取私利,从而败坏社会风纪法度,贻害道德伦常。

 

因此,从明察秋毫过于苛求的‘聪明’而至宽以待人的‘糊涂’被郑板桥先生称作尤其难。先生叹曰“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尤其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其真实的目的所在就是做人的“难得糊涂”了。糊涂者,忍也,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遇事从公心出发,放一着让人,退一步观己。然而,这个充满人欲的时代,天下有几人不是为了自己事后求得他人或者上天的福报,为求处世的当下心安呢?又有多少人做事讲求问心无愧呢?有一点到是可以肯定的,即没有多少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雨跌宕之后可以心下坦然,英雄无悔。

糊涂与聪明的糊涂经之(二)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一首描写王熙凤的曲子《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人亡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辛苦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内容是刻画冰雪聪明的王熙凤一生自恃聪明,结果反受聪明贻误,被自己的聪明所毁的结局:机关算尽太聪明,结果却是害人害己的惨痛结局。

 

生活中经常疑惑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多聪明又漂亮的女人婚姻为什么总是感觉幸福?一些精明干练又十分富有的男男女女生活为什么总不如内心期望的那么美满?那些在人们眼中堪称贤妻良母的女性为什么下场常常是遭受背叛、遗弃、终至家庭离异?为什么呢?面对这个问题,仁义君子们多少有点措手不及,而稍谙世事者更多的则是茫然与麻木。我也曾反反复复的思考,复复反反的审视揣摩,一个好男人加上一个好女人,应当就是一场好姻缘,也应当会有一个好婚姻啊,然而,事实却并不尽然。

 

就聪明而言,生活中有一种怪异的现象,人们一方面发自内心的喜爱人性中聪明的一面,另一方面却又从心底对聪明有着无缘故的恐惧。聪明伶俐的孩子人见人爱,而聪明绝顶的成人,则是人遇人防的。其实这样的现状也有其现实的因故。孩提的聪明,天真烂漫,纯洁无瑕,惹人喜爱,对人没有妨碍,成年人的聪明则不然,多少有些世故老成,圆滑奸诈的成分,与聪明人为伍,人们都习惯于留一手,即所谓逢人只讲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是也,这些都不是聪明的罪错,错在人心对扑朔迷离的现实世界的冷酷无情,对难以揣测的风霜严寒的迁变,无法把握,故而内心有着一份自然而然的忐忑不安。

 

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大多数人选择的生活态度俨乎是老生常谈的“难得糊涂”,这么一糊涂起来,起码有两种好处,一者不让人觉着畏惧,二来自己心下安逸,少招惹点是非,如今,抱持这样态度的人不在少数。往大处说起来,中国外交策略讲究的韬光养晦也算是一种难得糊涂的范畴;朝小处讲,寻常生活中遇人处事讲究的事故圆滑,礼之用,和为贵,多栽花少栽刺,工作之中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等等,都属于一种难得糊涂的处世态度。

 

中国人讲求了几千年的中庸之道,和气生财,忍辱负重等人生修养,与难得糊涂也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其中机巧自是不言而喻。如今的职场、官场,“难得糊涂”上上下下,大行其道,但是这中间的“难得糊涂”往往成为“不分是非,不负责任。”的代名词,是对人,对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根本就是对世俗社会无原则的苟同,随波逐流,甚至是同流合污,此时的难得糊涂早已变态,变味了。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如今,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板桥先生“难得糊涂”中之“糊涂”的境界了,它也许是一种对世事沧桑浮沉清醒的蔑视,或许是对腐败现实的抗议,总之,是一怀清风拂柳的坦荡胸襟。可见,真正达到这种“难得糊涂”的境界,非一般人所能,根本上就是难乎其难!用另一只眼来看“难得糊涂”,就是一种易乎其易,堕乎其堕,恶乎其恶的人生修养,那就是不负责任,不问是非,一味的装糊涂。

 

表面看来“难得糊涂”中的“糊涂”一词貌似针贬,却寓意良多,赐去其中蕴涵的囫囵吞枣的愚钝与不够精明之外,还可引申为韬光养晦,沉着收敛,包容豁达,此间种种,运用起来,妙趣横生,愉悦自在一心,此间意蕴修养丰富的高人,便可称做“大智若愚”了。宰相刘罗锅也曾与“难得糊涂”有缘,不过他的难得糊涂不愧为大愚中的大悟,他在“吃亏是福”下注解的‘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损于己则盈于彼,各得心情之半,而得心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也算是道尽了聪明与糊涂的机缘差池分别。 

 

深刻的思考“难得糊涂”也则是人生的舍得与放弃,人生,只有懂得放弃才会拥有更好。有这么一句话:心如止水。这其实是一种大放弃的大彻悟,止水并非死水,不是没有波澜,而是视波澜壮阔的汹涌如平地,观纷繁冗杂的人生如镜,如此,才可以坦然放下,也只有放下了,才可以悠然地旁观你曾经体验过的痛苦,才可以用超然的视野洞察繁华的烟云,俯仰社会物欲横流的功名利禄,你的灵魂才能摆脱躯壳的束缚而呈现真正获得自由与超然的快意。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然而,剔除那些俗世的人欲,物欲,却需要一种清醒的糊涂,这种糊涂就是泰然自若的放下。 

 

凡事心里都一清二楚,表面上却山水不露,这是名符其实的装糊涂,然而这种糊涂,也不能说是老奸巨猾,老谋深算,充其量只是乱世中的自安自保罢了。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真正有本事,有智慧的人,纵然有才华,有学识,但平时却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做人,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身居显赫,无论是做大事,还是做小事,都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锋芒都不可毕露。人有才华固然好,但要避免功高盖主,招人妒忌,并在合适的时机运用自己的才华而避开障碍才能发挥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于国、于家、于人、于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中国有句成语:大智若愚。明代作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说:“愚者人笑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其实,大智若愚不是装疯卖傻,也不是故作深沉,更不是故意装腔作势,故弄玄虚。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方式,一种态度,一种虚怀若谷的胸襟意境,或者说,大智若愚根本就是一种大气量,大气度。它是遇事心平气和,遇乱不乱,宠辱不惊,得失不计较入怀。其所谓虚怀若谷,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了。世间万象,纷纭复杂,聪明也罢,糊涂也罢,这两者都不是生命最重要的元素。生命最重要的保持一种自然,平淡,真诚,平常的心态去面对错综复杂的生活,用自己的良知与心灵去思考现实的问题,用脚踏实地的努力行动去践行自己的梦想才是重要的。

糊涂与聪明的糊涂经之(三) 

    说到聪明与糊涂,人们总可以归结出历史或现实中一长串各色各式愚钝或杰出的人,而若论难得糊涂,则不能不说到一个姓郑名燮,字克柔,号板桥的人,也即是史上与乾隆年间的金农等被并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画风上他侧重于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主张师法自然,做人则言:难得糊涂,即所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尤其难,退一步,让一着,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板桥一生所长者,竹也,其论画,有言:“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主张“意在笔先”,诚如画中题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扬州八怪的志趣大都融会于诗文书画之中,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不趋炎附势,粉饰太平。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的那首画竹题诗,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做官者的座右铭,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可见他们的糊涂皆只是假糊涂,真聪明的了。

 

板桥出生的时代,清朝的武力征伐业已结束,他所生活的“康乾盛世”实则是一幅繁荣背后由各色人等组成的众生图,世道所居由奴才走狗、市侩、狂生、考据迷、理学家等混迹一堂。之前,郑板桥曾于扬州鬻画;郑板桥罢官后,再来扬州,其画作受欢迎的程度虽远非从前可比,但靠卖画养家糊口的境状却是无异。他用一方“二十年前旧板桥”的印来表达人生瞬忽,我自依然如故的感慨,既孤傲于自己不因为官而稍改自己为人的风骨,亦哀叹于自己依靠卖画糊口,终老一生的生活境遇。

 

其实,板桥起于青萍之末,内心是很想用自己进仕的机会为民做点有益之事的。科举应试是当时士子人生腾达的惟一途径,故板桥于此用心尤多,用力甚勤,一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即是他科举求仕历程的一个缩影。本来,这样苦苦勤学的追求,对于生于寒素之家,长于草莽之间的板桥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热烈追求所寄的希望越大,其失望注定也就越多,因此当他想以寒微之躯为劳苦大众做点事,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时,社会给予他的现实却是无情的。

 

为官者,要想达到在官场上游刃有余的境地,就得与其他的贪、腐、庸、渎官员同流合污,打成一片,否则就会受到排挤,并因此而事机不顺,心气难和。板桥为官后,欲以德泽施于民,又不善于溜须拍马,阿谀趋迎,岂有不败之理?因为作不到糊涂圆滑,他常常得罪上司,尽管自称“橄榄轩主人”,以放言高论、臧否人物自许,但仍在自书“难得糊涂”一年之后去官了。鲁迅先生说,他只不过“叉手叉脚”地“表现了一点名士的牢骚气”而已(《淮风月谈·难得糊涂》)。板桥万万没有料到,他神出鬼没的艺术创造,竟然不如这句牢骚话能得到更广泛的响应,而被人们所青睐。

 

说起“难得糊涂”,还有一段奇异的来历。郑板桥在山东任上,一次游览莱州的去峰山,本想观赏山中的郑文公碑,但因盘桓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内,茅屋主人是一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主人家中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赞叹不已。次日晨,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于刻于砚背。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后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大,尚有余地,板桥就请老人写上一段跋语。老人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他也用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高官。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两人锦瑟知音,相见恨晚,遂谈文说词,彻夜畅谈,结为挚友。

 

纵观郑板桥的一生,从“一官归去来”,到“三绝诗书画”,人们可以看出,政治抱负与艺术创造,虽然所需要的素质和评价标准不同,而要将其集于一身,其难度可想可知。当官,需要明察秋毫地洞明人事,有的时候甚至需要不择手段,而且还要具备运筹帷幄,将世间诸端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本领,而对艺术创作则需要一副与世无争的心态,能以人间的活力,作为浇灌自己心灵的泉水,在内心保有一块宁静以致远的圣地。郑板桥正因为有难得糊涂地“一官归去来”的经历,最终才有“三绝诗书画”的人生收获。

 

虽然我们不能就板桥非凡的艺术成就而发出塞翁失马的谓叹,官场给予他的挫折与打击,使他得以一方面以难得糊涂自诩,另一方面又在艺术上显露峥嵘。官场的挫折失败,成就了他非凡艺术的成就,是不争的事实。板桥的晚年生活,在他自己的《靳秋田索画》里曾作过详尽的表述:“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非以供天下人之安享也。”可见板桥的难得糊涂既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亦属情非得已。

 

其实板桥作为一位内心狂放的文士,生活在那个黑暗专制的时代,命运的多舛是注定了的。他的人生苦楚不仅在于“我于困顿已无辞”,而且还在于他的艺术创造对时代的超越性,以至这种超越所带来的世俗社会对他的诸多误解。即使他向世俗社会妥协,甚至是向它们投降,世俗社会仍然会认为他不合时宜,以及改正得不够彻底,恰如他的自遣自嘲之言:“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既然事情是这个样子,板桥也就只好放野,一路难得糊涂的狂怪下去了。--本文参考《安徽日报》作者:王庆云。

糊涂与聪明的糊涂经之(四)

    这个世界有许多聪明人,也有许多愚钝的人,但更多的是清思淡想,随波逐流的人。相比较而言,聪明人处世,许多时候缺乏勇气,要比糊涂人犹疑不决的多,犹疑是因为聪明,不决乃是不愿意吃糊涂莽撞的亏,聪明人深谙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的道理,更愿意恰到好处,安享逸乐,见好就收。而糊涂人则不然,他们做事为人实诚呆板,不懂进退的多,当然,往往毅力也坚定的多,一条道走到黑,撞了南墙也不见得回头。

 

这里且不论聪明人与糊涂人的是非得失,情非得已,粗浅的谈谈聪明人与糊涂人处世,事关成败的一些共性与差异性。其实,聪明也罢,糊涂也罢,做事为人的道道也就那么几条,聪明与糊涂的区别就在于对这些道道悟与不悟,解与不解,御与不御,行与不行罢了。

 

世间事物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聪明糊涂也一样,聪明有聪明的益处,也有聪明的害处;糊涂有糊涂的害处,也有糊涂的益处,这不,就人生的幸福感而言,根据一些聪明的专家学者的调查,那些高薪,高知阶层的人不见得比低薪、低知阶层的人感知的幸福更多,白话就是既有知识,又有钱的人不一定比知识匮乏又缺钱的人感觉更幸福。这要是套用数学公式来看,就是0+0=1而1+1=0了,奇怪吧,上天弄人,有理无理都是理。

 

人类的欲望本自天成,何况如此物欲、人欲横流的金钱社会,糊涂人聪明人,都是谋生、谋利、谋权势的人,从这个意思上说,聪明与糊涂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聪明人谋世易,因为聪慧明智,糊涂人谋世艰,因为愚钝瞑茫。那些没有聪明的脑袋又要谋生的人,只得依靠以勤为本,以身体为本,出卖与生俱来的劳动力谋生,此所谓有智吃智,无智吃力了。而这类人心欲不大,期望不高,相对来说也容易得到满足,所以也就容易得到幸福,容易感知到生活的乐趣。

 

吃力的人明白吃力是命,吃亏是福的道理就是快乐幸福,而吃智的人则无缘享受吃力者吃亏得来的也则是无奈的心态,无缘感知多半是因为聪明,聪明人纵然吃了点滴的亏内心也是不服的。聪明人无论隐藏得多么深沉,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一般不会发自内心的承认自己的愚蠢,不会知足认命不算计。聪明人扎堆,谁也不是谁的谁,谁也不服谁的谁,起码是内在层面上的事实。如此,也即是鲁迅先生所言的“智识即罪恶”,乃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自我感觉我算是一位愚钝的人,遇事喜欢认理,做事喜欢认真,做人最容易犯的罪错就是不会拒绝,表面上这些都是光鲜的品质,其实是做人的赘累,也是做事的恍惚,时常好心办坏事,情非得已得罪人,最常见的局面就是初一和十五的世界时常是颠倒过来的,自以为是的‘是’,常常被生活的妙手回化成一无是处的‘是’。内心里还沾沾自喜的感觉是个聪明人,末了,时常觉得自己类似一枚圆圆滚滚的糊涂蛋。

 

时光就这样恍恍惚惚的流逝着,日子就这样不快不慢的过着,情感也这样时深时浅的流淌着,好和坏的光环也一顶顶的在头顶上堆积。不知为何,内心总时常感觉这个熟悉的世界有点陌生,套句时髦的话说,就是:晕!我想大致还是因为糊涂与聪明的缘故,概世道中人由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尤其难,而由糊涂转入聪明则是难上加难的缘故。

 

也曾偷学过一些让自己变聪明的法子,譬如:多读一些悬疑案例方面的读物,培养自己的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能力;多读一些哲学著作,培养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能力;多注意观察、学习、积累人生经验,培养分析与辨别能力;遇到感情问题尽量让自己保持清醒、冷静、理智,不被感觉牵制。不被世俗的看法所影响,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谋生。永远不为背叛自己的人伤心痛苦。不被现实中的虚荣诱惑,时刻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在思想和精神上独立,不将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天生我材必有用,明白自己身上与众不同的资本,并善于发掘,让它们发挥充分的作用。

 

如此,自己的智商却是依然而已,可见聪明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学得来的,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聪明也一样,一个人偶尔的聪明并不难,难的永葆聪明。聪明的本意是指人的天资高,记忆和理解力强,而现时的聪明一般是指做人的经验,也即是世事洞透,人情练达的世故。无论本意还是歧意上讲,聪明也讲究顺时,顺势,聪明不因时而用,因势而谋,因力而施,乃是不合时宜的,不是真聪明,故而,聪明还是随机、随缘、随势方好。

 

聪明不等于世故,世故只可能一时聪明,但不可能一辈子聪明。只有站得高看得远,该聪明时聪明,该糊涂时糊涂,永远不被聪明所累所误,才是真聪明。聪明人亦会犯傻,乃所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而且聪明人的糊涂之失往往是大失,聪明人之失不会小,小的不为失,小的失不去。时光是一位公正的生活大师,小聪明,大糊涂,大聪明,小糊涂,假聪明,真糊涂,真聪明,假糊涂,不糊涂,之乎者也,得失错漏,表里不一,罄竹难书。

 

内心对聪明总是充满神往,也时常的对着镜子诘问自己:我是谁?我聪明吗?许多时候感觉四不像,不过,在感知的深处,还是清晰的看到“个性”这两个字,也许,有个性的人都是聪明的吧,而那些圆圆滚滚的聪明人才是真正糊涂的人,糊涂是因为圆滑,没有了应有的棱角,糊涂是因为阴暗,没有了应有的光泽,糊涂是因为聪明,太过于计较得失,所以他们不见得快乐。是故,我到是发自内心的羡慕那些迟钝的人,无明的人,吃亏的人,单单纯纯的人,情感厚重的人,以至做事认着死理,吃饭睡觉清思淡想,香香甜甜的人。

 糊涂与聪明的糊涂经之(五)

    西方有句谚语:“聪明是容易的,但是真正的聪明就是简单。”其实,欲念横生的滚滚红尘,拥有一颗简单的心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喜欢那个美轮美奂的句子:静守己心,看淡浮华,心若沉浮,浅笑安然。如此的生命一定是粲然快乐的,但是,人生若然,却绝非是简单的了,而是一种淡到极致的绝顶聪明。
 

    观今时之社会,有一个怪现象,多数人皆喜欢与聪明人打交道,也喜欢被人称作聪明人,有点身份的人更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把自己装扮得冰雪般聪明,这其中,聪明点的聪明人装得潜移默化,不露痕迹,愚钝点的聪明人则有点急于求成,甚至不惜自吹自擂。此为事理的一面,另一面则是几乎所有的人又都在骨子里对聪明人存疑,聪明人与聪明人之间更是难以互相信任无间,此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了,与聪明人交往大多数人都会暗中要求自己遇事三思而行。以至祖宗们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后世子孙纵然性灵聪明,做人也要在脸面上装出三分呆傻来,约摸是让人看起来放心。

 

世上也有一些呆痴之人,乃由于对工作表现出与常人不一般的热衷,沉湎于其中意趣,以致让人难以理解,世间有许多人笑话他们是疯子,其实,说这些话的人自己就是痴呆,俗话说呆人有呆福,殊不知痴痴之人也不失为上等的做人姿态,痴痴之人惜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晓不经一番寒霜苦,那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宋代工部尚书余靖有诗云:“南方旧说无鸿雁,岁序严凝亦暂来。天外每随寒雨过,春前先逐暖风回。人稀弋射曾休避,俗厌鱼餐网莫猜。况是兄弟封境接,登临因此几徘徊。”,其实,做人不因聪明而聪明,亦不因愚钝而愚钝,雪摧梅树枝还崛,霜打梅花花更香。聪慧之气一如寒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孤独寂寞,亦芳华自在。

 

追悼会上时常听得一些类似任劳任怨,忠诚老实,一门忠烈之类盖棺论定的评语,对世间之忠诚老实人极尽赞赏之能事,概是因为忠诚老实的品性让人感觉踏实可靠。事实上,忠诚值得称道,老实就含有愚钝的成分了,最起码老实人算不上聪明人,聪明人不会老实,也老实不起来。人一俟聪明就容易圆滑世故,或者不近人情,因之思想性灵行为的超越,而让他人感到究竟不明,是非无着,曲折不清,于是乎,聪明人缺失了踏实可靠的信用,多了一份疑神疑鬼的用疑。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鲁迅说“智识即罪恶!”大约皆是这种缘故。

 

当今这个世道,聪明人吃的亏少,老实人吃的亏多,这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比如聪明人扎堆的地方,零星的老实人是会占点便宜的,这到并非老实人变得聪明了,而是聪明人门槛精,互相之间盯得紧,推演纠缠之下便宜只能让老实人占大家才会觉得公平点,心里气顺,也彰显了聪明人的高风亮节,说白了是聪明人彼此之间相互不服输,而且彼此之间缺乏信赖感。当然,老实人占的都是小便宜,大便宜是占不得的,老实人占了大便宜就会招惹麻烦,弄不好,反而会偷鸡不成蚀把米,招来聪明人群起而杀青。

 

论道聪明人,我一直喜欢一个类似传说的故事,说的是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节到中国来,他们给皇帝进贡了三个外表一模一样的金人,皇帝十分高兴。但是小国的使臣给出了一道难题,让君臣们费了一番周折,他们请皇帝甄别出这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召集群臣们思来想去,试用了许多办法,又请来国内第一流的工匠为三个金人一一称重,仔细检查做工,朝中上下鼓捣了很久,均没有发现三个金人相互之间有任何差别,也就无从判断哪一个金人最有价值了。

 

怎么办?小国的使节还在宫中等着答案,皇帝十分苦恼。泱泱大国,如若连这种小问题都无法解答,实在有失上等之邦的威仪。最后,还是一位离朝的老臣想到了方法。皇帝将使节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别从金人的耳中插入:第一根稻草从金人的耳朵插进去直接从另一只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稻草从耳朵插进去,从它的嘴巴里掉了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插进耳朵后掉进了它的肚子里。老臣当即说道: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小国的使节默然无语,点头称道。

 

这个故事对于世人而言,起码具有三方面潜在的含义,首先,世间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那些外表看上去聪明华丽的人;其次,聪明人不一定是最能说会道的人;再则,世间之所谓聪明人,绝不是那些徒有其表,胸无养蓄,华而不实的人。第三个金人则是所谓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之人了,它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老天给人两只耳朵,一个嘴巴,一个大肚子,本意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包容世间万物。心胸豁达,勤于包容,善于倾听也是一个成熟的人最起码的素质,更是任何一个聪明人做人最基本的素养。

 

大千世界,风云际会,气象万千,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人间沧桑是正道,聪明人的风水不一定永远一帆风顺,聪明人不守世德也会风水轮流转,不说不如老实实在的人持家守业操守长久,起码不如老实实在的人让人信赖,值得托付。尤其是那些一心只想占人便宜的聪明人,则只能聪明一时,不能聪明一世,林肯说过:你可以在一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一些人,但绝对不可以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的人。所以说,聪明也罢,糊涂也罢,聪明的要装出点糊涂来,糊涂的要学着点聪明,毕竟,天地之间有杆秤,杆杆都在称人心。

糊涂与聪明的糊涂经之(六)

    生活在当下世界,如果说聪明难得,那么,糊涂则是完全必要的,聪明与糊涂是两种不同层面的问题,不是两种境界的问题。世间事,有些时候明白得多了,往往会生出不必要的闲愁烦恼,有些事情管得太宽太细,同样会给别人添加意外的麻烦。做人难得糊涂一点,快乐就会多一点,也不会横生恼闷愁肠的枝枝丫丫。人生难得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你就很难持有一颗平常心,很难保持一汪平静如水的心境,很难在滚滚红尘中保持心态的开朗超越。没有一点难得糊涂的胸怀,则难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妒嫉、伤害,难以感知简单的情感快乐。做人何妨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装出一点糊涂对明天。

 

所谓“难得糊涂”,是做人的艺术,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是聪明人装出来的行事为人的姿态。真糊涂的人不可取,甚至根本就是无用之人。至于怎么装糊涂,世间早就有了诸多万全的法子,问题是能否对得上各人的症候而已。做人做到糊涂的份上,以至于难得,这种人就不是糊涂,而是聪明了,天下人所言的难得糊涂大致就是这种情形。说自己糊涂的人,其实,并非言而由衷,只是心下期待可以规避一些烦恼尘杂,了无牵缠地生活在世上罢了。至于那些教导做人如何难得糊涂的万全大法,窃一直不敢信,也实在不相信天下有什么装糊涂的法子可以教导得来,一切只能靠聪明人自己耐心摸索,细致研判,静心见习而罢了。 

 

难得糊涂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份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难得糊涂乃是聪明人的糊涂,是假糊涂,是聪明人做事为人一份无奈的选择。在文学艺术上堪称全才的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官运不济,屡遭贬谪,贬谪黄州期间,苏东坡已年近50岁,小他26岁的爱妾朝云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遁儿,为爱子“洗三”时苏东坡写的一首《洗儿诗》很有意思“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了解苏轼生平的人读这首诗,自是不会觉得苏轼是真心希望儿子“愚且鲁”的,只是借对儿子未来的期望,抒发自己的满腔怨愤,表面上希望儿子“无灾无难到公卿”,实际上是在讽刺朝中的那些公卿们“愚且鲁”的,是苏轼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发泄自己内心对世道和权贵的愤懑而已。

 

春秋时代的宁武子,经历了卫国的两朝变迁,从卫文公到卫成公,无灾无难地安然做了两朝元老。孔夫子道出了个中原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即“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会装糊涂。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糊涂别人就做不到了。”苏轼这首《洗儿诗》也则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诗中一个“望”字,道尽对儿女的殷殷期盼,盼望儿子做一个平凡甚至是平庸的聪明人。一个“误”字,诉尽平生坎坷,借对儿子未来的期许,抒发自己满怀的怨愤不平。诗情几经辗转,诗人心中无尽甘苦,滋味尽在其中,细细咂摸,余味无穷。这种表面上所言的糊涂,又哪里是什么真糊涂呢?根本就是对自己因聪明而屡遭磨难的人生际遇的无奈叹息,是万般无奈的自讽自嘲。对于苏轼而言,他一生命运屡遭坎坷跌宕,多多少少与他聪明又嫉恶如仇,睿智又刚直不阿的性格有很大关联,也则是不善于装糊涂。

 

明代书生杨廉,看到苏轼《洗儿诗》后,和了一首“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杨廉虽是读书人,但没有苏轼的才华,所以也就没有苏轼的烦恼,他惟一期盼的就是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成名立万,做点成就让世人瞧瞧,终因才智有限,混了个七品芝麻官便再无长进,于是,他希望儿子能有苏轼的才华,不怕他绝世聪明。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也附过一首《洗儿诗》“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此君“痴呆”之语实属自谦,生儿“狷且巧”更是假话,他自己却在清兵南下时,选择了投降,到是真的“狷且巧”了,只是一生名节为后人诟病,谴骂至今。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苏轼为爱子辍就这首《洗儿诗》不过数月,爱子苏遁竟意外夭折,他无限悲痛地为之写了一首悼诗:“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明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了其先辈瞿存斋的一首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这首诗一反苏轼《洗儿诗》的意境,郎瑛评说“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诗过于直白。古人在与苏轼的隔空唱和中融会了百味人生,道出了人间况味,但都不过是隔着时空的隧道与苏轼一起发心中感慨而已。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则是做人的聪明与糊涂不能兼达所致。秀者,聪明也,聪明而不糊涂,所以秀也;风者,世俗也,炎凉而冷酷无情,以至如风。天道人心,世道人情,不患寡而患不平。生命本质的属性是匡正的,故而,聪明者多舛,愚钝者多安。所谓聪明,也即是拿得起,放得下,离得开。想来,苏轼何尝不是因为太聪明,太聪明又拿不起,放不下,抛不开才至于一生屡经辗转磨难的呢。世间真正让人拿得起却放不下,俯仰万端的,就是这瞬息万变的万丈红尘,炎凉世态,百味人生,其间,总有千般挂牵,万般纠缠,故而,聪明人皆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尤其难了。

 

难得糊涂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胸怀。古往今来,谁不希望自己生活得比他人好,比他人有出息呢?这是人性的本然,无可厚非。但功业不一定都会圆满,梦想不一定皆能实现,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指的就是这层意思了,此中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现实中,一些人腰缠万贯,但不一定能够拥有平凡的健康幸福;一些人位高权重,但家庭不一定和谐美满;一些人聪明绝顶,工作不一定称心如意。人都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道理,但是,有多少人懂得:人生在世,总会有不如人的地方呢?或许,你人穷志疏,但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这难道不值得你为之骄傲吗?或许你什么都不缺,但弟兄不睦,健康堪忧,这难道不同样值得悲哀吗?

 

红楼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有一段文字意味深长:宝玉回到房后,一言不发,袭人见状,知道为什么,只得以别的话来逗宝玉说话,宝玉冷冷淡淡,全不接招,最后说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说完就流泪了。人生赤条条来到世界,一无所有;直至终寿,寸丝不挂离开这个世界,所有全无。故而,凡事要想得开,看得开,放得下。既不必盲目自信,妄自菲薄,也不能幻想太多,奢望太远,期望太高。否则,梦想只能化为美丽的泡影,终将怨怨艾艾,一事无成。现实生活,人心总被各种欲望占据、撩动着,寝食难安,甚至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殊不知人在做,天在看,善恶、正邪到头终有报应的一天。一些人整天牢骚满腹,或埋怨时运不济,或叹息财运不旺,或抱怨世道轻薄,人心冷酷。殊不知人不可能从埋怨中得到什么,但一定会在埋怨中失去许多,起码,在埋怨的过程中,你已经把自己当下的快乐丢掉了。

 

昆剧《山门》中有一段描写鲁智深与师傅道别的唱词也论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写得极好:“师傅请上,待弟子拜别。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全词讲述鲁智深离开赵员外家后来到五台山,长老慈悲将其剃度莲台躲过一劫,可是,因触犯了清规戒律不得不离开。烟蓑雨笠指蓑衣和斗笠,卷单是指僧侣收拾行装离开寺院,芒鞋是指草鞋,破钵就是和尚拿着化缘的碗,此处几句勾勒了鲁智深自觉英雄末路满腔悲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同宝玉听曲所悟的禅机是不一样的情境。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古人言“世间公道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肯饶”。黑格尔说“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就不会存在。”如此,怎能过于认真,太究死理?《汉书·东方朔传》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水至清,鱼自然无处藏身,无法生存;人过分苛求,就会什么都看不惯,容不下,自然也就难以与人相处。表面平整的镜子,放在高倍放大镜下,都是凹凸不平的;那些看上去非常干净的东西,在显微镜下则到处布满细菌。试想,如果人人都戴着放大镜,拿着显微镜生活,恐伯人人都罪不容诛,甚至连饭也不用吃了。故此,举大德,赦小过,对人对己都不必太苛求,对人苛刻,自然难以容人,对己苛刻,生活则会太累。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与人相处贵在求大同存小异,相互谅解,有容人的肚量,“难得糊涂”才会宽以待人,生活才能左右逢源,天遂人愿;相反,如果执于点滴毫厘,过分挑剔,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论个是非曲折,别人则唯恐避之不及,最后,也只能关起门来做你的孤家寡人了。历古至今,国内而外,凡成大事者,都有一种优秀的品质,这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能够团结大多数的人。这样的人,胸怀宽阔,豁达包容,不拘小节。凡事从大处着眼,不鼠目寸光,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才能做大事,立大业,使平凡的人生不平凡。

 

人类社会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群体,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彼此心中可以多一份理解,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体谅,多一份和谐,多一份善意,多一份友谊。做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并非易事,它需要良好的内在修养,健康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要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要善解人意,化解矛盾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多想想。如果心中忍不得属下半点错失,容不得他人丝毫差池,遇到不满的事,动辄就拍桌瞪眼,捶胸顿足,大家则会畏之如虎狼,时间一久,必然相互心生怨恨,以至怨恨成仇。天下事并非任何一人所能够包揽,它需要精诚合作的团队力量,因一点小事便与人动气,哪里谈得上精诚合作,团结一致呢?

 

中国有句成语叫“大智若愚。”明代作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解释“愚者人笑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大智若愚不是装疯卖傻,装腔作势,更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它是待人接物的一种外在形态,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它是一种心平气和,遇险不惧,遇乱不慌,遇宠不惊,遇辱不惭,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的修养,是做人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心理态势。其实,称得上大智若愚的人,凡事心里都一清二楚,表面上却显得浑然不觉,不显山不露水。某种意义上说,大智若愚就是装糊涂,然而这种装出来的糊涂,绝不是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理智周全、忍让进退的涵养。

 

难得糊涂,就要懂得舍弃,放弃才能拥有。有一句话叫:心如止水。止水不是死水,不是没有波澜,而是平静如水,履险若夷。纷扰冗杂的人生,你只有放得下,才可以轻松地看待你曾经的痛苦,才可以超然洞察世态,俯视物欲横流的功名利禄,你的灵魂才可以摆脱躯壳的束缚而呈现自由的快意。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剔去俗世的物欲,需要清醒的糊涂,泰然的放下。世界太大,想做的事太多,而人生能做的事有限,许多人在小事上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等到面临大事时,已经力不从心。人的一生肯定要经历许多千奇百怪、大大小小的事,如果件件都顶真,人生哪里有乐趣可言呢?难得糊涂,也则是不拘小节,集中精力去做大事。

 

糊涂与聪明的糊涂经之(六)

 

糊涂与聪明的糊涂经之(六)

 

品一杯清茶,散漫你的闲暇;泡一壶香茗,清淡你的心境。人性本非聪明,何必羡慕聪明人。——笔者

糊涂与聪明的糊涂经之(六)

 

    生活在当下世界,如果说聪明难得,那么,糊涂则是完全必要的,聪明与糊涂是两种不同层面的问题,不是两种境界的问题。世间事,有些时候明白得多了,往往会生出不必要的闲愁烦恼,有些事情管得太宽太细,同样会给别人添加意外的麻烦。做人难得糊涂一点,快乐就会多一点,也不会横生恼闷愁肠的枝枝丫丫。人生难得糊涂,不懂得这个道理,你就很难持有一颗平常心,很难保持一汪平静如水的心境,很难在滚滚红尘中保持心态的开朗超越。没有一点难得糊涂的胸怀,则难以避免招致不必要的妒嫉、伤害,难以感知简单的情感快乐。做人何妨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装出一点糊涂对明天。

 

所谓“难得糊涂”,是做人的艺术,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是聪明人装出来的行事为人的姿态。真糊涂的人不可取,甚至根本就是无用之人。至于怎么装糊涂,世间早就有了诸多万全的法子,问题是能否对得上各人的症候而已。做人做到糊涂的份上,以至于难得,这种人就不是糊涂,而是聪明了,天下人所言的难得糊涂大致就是这种情形。说自己糊涂的人,其实,并非言而由衷,只是心下期待可以规避一些烦恼尘杂,了无牵缠地生活在世上罢了。至于那些教导做人如何难得糊涂的万全大法,窃一直不敢信,也实在不相信天下有什么装糊涂的法子可以教导得来,一切只能靠聪明人自己耐心摸索,细致研判,静心见习而罢了。 

 

难得糊涂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份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难得糊涂乃是聪明人的糊涂,是假糊涂,是聪明人做事为人一份无奈的选择。在文学艺术上堪称全才的苏轼一生命运多舛,官运不济,屡遭贬谪,贬谪黄州期间,苏东坡已年近50岁,小他26岁的爱妾朝云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起名遁儿,为爱子“洗三”时苏东坡写的一首《洗儿诗》很有意思“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吾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了解苏轼生平的人读这首诗,自是不会觉得苏轼是真心希望儿子“愚且鲁”的,只是借对儿子未来的期望,抒发自己的满腔怨愤,表面上希望儿子“无灾无难到公卿”,实际上是在讽刺朝中的那些公卿们“愚且鲁”的,是苏轼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发泄自己内心对世道和权贵的愤懑而已。

 

春秋时代的宁武子,经历了卫国的两朝变迁,从卫文公到卫成公,无灾无难地安然做了两朝元老。孔夫子道出了个中原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即“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当国家无道时,他就会装糊涂。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糊涂别人就做不到了。”苏轼这首《洗儿诗》也则是“似诉平生不得志”,诗中一个“望”字,道尽对儿女的殷殷期盼,盼望儿子做一个平凡甚至是平庸的聪明人。一个“误”字,诉尽平生坎坷,借对儿子未来的期许,抒发自己满怀的怨愤不平。诗情几经辗转,诗人心中无尽甘苦,滋味尽在其中,细细咂摸,余味无穷。这种表面上所言的糊涂,又哪里是什么真糊涂呢?根本就是对自己因聪明而屡遭磨难的人生际遇的无奈叹息,是万般无奈的自讽自嘲。对于苏轼而言,他一生命运屡遭坎坷跌宕,多多少少与他聪明又嫉恶如仇,睿智又刚直不阿的性格有很大关联,也则是不善于装糊涂。

 

明代书生杨廉,看到苏轼《洗儿诗》后,和了一首“东坡但愿生儿蠢,只为聪明自占多。愧我生平愚且鲁,生儿哪怕过东坡。”杨廉虽是读书人,但没有苏轼的才华,所以也就没有苏轼的烦恼,他惟一期盼的就是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成名立万,做点成就让世人瞧瞧,终因才智有限,混了个七品芝麻官便再无长进,于是,他希望儿子能有苏轼的才华,不怕他绝世聪明。明末清初文学家钱谦益也附过一首《洗儿诗》“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此君“痴呆”之语实属自谦,生儿“狷且巧”更是假话,他自己却在清兵南下时,选择了投降,到是真的“狷且巧”了,只是一生名节为后人诟病,谴骂至今。 

 

然而,世事难料,就在苏轼为爱子辍就这首《洗儿诗》不过数月,爱子苏遁竟意外夭折,他无限悲痛地为之写了一首悼诗:“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明文学家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了其先辈瞿存斋的一首诗:“自古文章厄命穷,聪明未必胜愚蒙。笔端花与胸中锦,赚得相如四壁空。”这首诗一反苏轼《洗儿诗》的意境,郎瑛评说“自慨不露圭角,似过东坡”显然是嫌苏轼诗过于直白。古人在与苏轼的隔空唱和中融会了百味人生,道出了人间况味,但都不过是隔着时空的隧道与苏轼一起发心中感慨而已。

 

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也则是做人的聪明与糊涂不能兼达所致。秀者,聪明也,聪明而不糊涂,所以秀也;风者,世俗也,炎凉而冷酷无情,以至如风。天道人心,世道人情,不患寡而患不平。生命本质的属性是匡正的,故而,聪明者多舛,愚钝者多安。所谓聪明,也即是拿得起,放得下,离得开。想来,苏轼何尝不是因为太聪明,太聪明又拿不起,放不下,抛不开才至于一生屡经辗转磨难的呢。世间真正让人拿得起却放不下,俯仰万端的,就是这瞬息万变的万丈红尘,炎凉世态,百味人生,其间,总有千般挂牵,万般纠缠,故而,聪明人皆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尤其难了。

 

难得糊涂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胸怀。古往今来,谁不希望自己生活得比他人好,比他人有出息呢?这是人性的本然,无可厚非。但功业不一定都会圆满,梦想不一定皆能实现,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指的就是这层意思了,此中蕴含的哲理耐人寻味。现实中,一些人腰缠万贯,但不一定能够拥有平凡的健康幸福;一些人位高权重,但家庭不一定和谐美满;一些人聪明绝顶,工作不一定称心如意。人都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道理,但是,有多少人懂得:人生在世,总会有不如人的地方呢?或许,你人穷志疏,但拥有健康的身体,和睦的家庭,这难道不值得你为之骄傲吗?或许你什么都不缺,但弟兄不睦,健康堪忧,这难道不同样值得悲哀吗?

 

红楼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有一段文字意味深长:宝玉回到房后,一言不发,袭人见状,知道为什么,只得以别的话来逗宝玉说话,宝玉冷冷淡淡,全不接招,最后说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说完就流泪了。人生赤条条来到世界,一无所有;直至终寿,寸丝不挂离开这个世界,所有全无。故而,凡事要想得开,看得开,放得下。既不必盲目自信,妄自菲薄,也不能幻想太多,奢望太远,期望太高。否则,梦想只能化为美丽的泡影,终将怨怨艾艾,一事无成。现实生活,人心总被各种欲望占据、撩动着,寝食难安,甚至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殊不知人在做,天在看,善恶、正邪到头终有报应的一天。一些人整天牢骚满腹,或埋怨时运不济,或叹息财运不旺,或抱怨世道轻薄,人心冷酷。殊不知人不可能从埋怨中得到什么,但一定会在埋怨中失去许多,起码,在埋怨的过程中,你已经把自己当下的快乐丢掉了。

 

昆剧《山门》中有一段描写鲁智深与师傅道别的唱词也论及“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写得极好:“师傅请上,待弟子拜别。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全词讲述鲁智深离开赵员外家后来到五台山,长老慈悲将其剃度莲台躲过一劫,可是,因触犯了清规戒律不得不离开。烟蓑雨笠指蓑衣和斗笠,卷单是指僧侣收拾行装离开寺院,芒鞋是指草鞋,破钵就是和尚拿着化缘的碗,此处几句勾勒了鲁智深自觉英雄末路满腔悲苦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同宝玉听曲所悟的禅机是不一样的情境。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古人言“世间公道唯白发,贵人头上不肯饶”。黑格尔说“凡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合理的就不会存在。”如此,怎能过于认真,太究死理?《汉书·东方朔传》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举大德,赦小过,无求备于一人之义也。”水至清,鱼自然无处藏身,无法生存;人过分苛求,就会什么都看不惯,容不下,自然也就难以与人相处。表面平整的镜子,放在高倍放大镜下,都是凹凸不平的;那些看上去非常干净的东西,在显微镜下则到处布满细菌。试想,如果人人都戴着放大镜,拿着显微镜生活,恐伯人人都罪不容诛,甚至连饭也不用吃了。故此,举大德,赦小过,对人对己都不必太苛求,对人苛刻,自然难以容人,对己苛刻,生活则会太累。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与人相处贵在求大同存小异,相互谅解,有容人的肚量,“难得糊涂”才会宽以待人,生活才能左右逢源,天遂人愿;相反,如果执于点滴毫厘,过分挑剔,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要论个是非曲折,别人则唯恐避之不及,最后,也只能关起门来做你的孤家寡人了。历古至今,国内而外,凡成大事者,都有一种优秀的品质,这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能够团结大多数的人。这样的人,胸怀宽阔,豁达包容,不拘小节。凡事从大处着眼,不鼠目寸光,斤斤计较,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才能做大事,立大业,使平凡的人生不平凡。

 

人类社会是一个和谐有序的群体,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彼此心中可以多一份理解,就会多一份宽容,多一份体谅,多一份和谐,多一份善意,多一份友谊。做人真正做到不较真、能容人,并非易事,它需要良好的内在修养,健康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要设身处地,思考问题要善解人意,化解矛盾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多想想。如果心中忍不得属下半点错失,容不得他人丝毫差池,遇到不满的事,动辄就拍桌瞪眼,捶胸顿足,大家则会畏之如虎狼,时间一久,必然相互心生怨恨,以至怨恨成仇。天下事并非任何一人所能够包揽,它需要精诚合作的团队力量,因一点小事便与人动气,哪里谈得上精诚合作,团结一致呢?

 

中国有句成语叫“大智若愚。”明代作家吕坤在《呻吟语》中解释“愚者人笑之,聪明者人疑之,聪明而愚,其大智也。”大智若愚不是装疯卖傻,装腔作势,更不是故作深沉,故弄玄虚。它是待人接物的一种外在形态,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它是一种心平气和,遇险不惧,遇乱不慌,遇宠不惊,遇辱不惭,含而不露,隐而不显的修养,是做人自自然然,平平淡淡,实实在在,普普通通的心理态势。其实,称得上大智若愚的人,凡事心里都一清二楚,表面上却显得浑然不觉,不显山不露水。某种意义上说,大智若愚就是装糊涂,然而这种装出来的糊涂,绝不是老奸巨猾,老谋深算的代名词,而是一种理智周全、忍让进退的涵养。

 

难得糊涂,就要懂得舍弃,放弃才能拥有。有一句话叫:心如止水。止水不是死水,不是没有波澜,而是平静如水,履险若夷。纷扰冗杂的人生,你只有放得下,才可以轻松地看待你曾经的痛苦,才可以超然洞察世态,俯视物欲横流的功名利禄,你的灵魂才可以摆脱躯壳的束缚而呈现自由的快意。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剔去俗世的物欲,需要清醒的糊涂,泰然的放下。世界太大,想做的事太多,而人生能做的事有限,许多人在小事上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等到面临大事时,已经力不从心。人的一生肯定要经历许多千奇百怪、大大小小的事,如果件件都顶真,人生哪里有乐趣可言呢?难得糊涂,也则是不拘小节,集中精力去做大事。

糊涂与聪明的糊涂经之(七)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红楼梦

    聪明一词,颇值玩味,它既有“思维敏捷”“脑子好”“反应快”的含义,也隐含“浮躁”“不稳重”“爱表现”的潜台词,比如,说一个成年人聪明,就不一定是褒义的。聪明在某种意义是说,就是一种智慧,智和愚关乎人的命运。“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是说聪明人偶尔也会做出愚蠢的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反而显得愚拙,这是一种真人不露相的智慧。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则是说喜欢耍小聪明的人其实是真愚蠢。俗话说:天妒聪明,其实人心更妒聪明人。生活中,有聪明人,也有糊涂人。聪明,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糊涂,一样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别。

 

关于聪明与糊涂,前面之乎者也的谈了许多,无非是想用心念念聪明与糊涂的糊涂经,让不聪明的自己,不至于犯什么大糊涂。人究竟怎样才能做到该糊涂的时候糊涂,该聪明的时候聪明呢?世间诸多聪明人开具的方子,但我以为,真正沁肺入腑的功效微乎其微,其实,做人既要聪明又要糊涂,这本身就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它需要智慧的兼容,修养的并蓄,心灵的容量,需要智慧宽广的胸怀来兼容并达这种矛盾的平衡,对立的统一。聪明不同于世故,世故乃一时的聪明,不是一辈子的聪明。只有志向高远,不拘小礼,不失大节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聪明人,才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己所用,不至于被聪明贻误平生。

 

天赋聪明,肯定是一件好事,问题是你能否恰当地运用和表现你的聪明,把聪明用在适合的地方。老子说“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说,真正正直的人,外表反而是委曲随和的;真正聪明的人,从不显露自己,表面上看,似乎很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反而显得木讷,像是不会讲话,也即是说善辩的人言语持重,不露锋芒。有才华固然好,但要避免锋芒太露,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处理一般人际关系,锋芒都不可毕露。在合适的时机恰当的运用自己的才华而不招致别人的妒忌,才是真正聪明的方式,这样的聪明才智与人、与己才是有益的。

 

聪明人总是显得精明强干,精明强干的性格虽然有助于事业,但也难以获得大多数人的信赖,精明强干的人做事往往会遭遇一些无法预知的阻力。所以说,聪明人学会了难得糊涂才是真聪明。功名利禄与个人成就,自是人人梦寐以求的,每个人几乎倾尽毕生精力专注的为之努力。糊涂并不代表无知,万般无奈中留一分清醒,留几分醉何尝不是一种生命静好呢?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公平的,命运给予别人的,又何尝不同样地赐予了你和我呢?在生活本质公平的基础上,人在聪明与糊涂之间选择,最难得的就是做一个聪明的糊涂人,也即是难得糊涂。总的来看,做个聪明的糊涂人,以下几点似乎是必要的。

 

一、理智处事。每当遇到杂乱纷扰的事情时,要反复提醒自己沉得住气,千万不能发火,怒火永远烧不来事情理性的结果,只会让事情朝更纷乱的方向发展,以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感情,尽量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事情纷乱的的头绪,努力把事情的发展状态控制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内。

 

二、苦中求乐。人生的烦恼,有如野外的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的苦痛,仿佛天上的繁星,生生不息。要善于从若乎清淡无味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培养个人的情趣爱好,经常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文化娱乐或体育活动,尽量将生活的内容安排得丰富多彩,让自己的生活总是津津有味,这样才能不生烦厌。

 

三、广交益友。朋友是人生最重要的伴侣,是生活一项永远必要的内容,要兼容并蓄,广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要慢慢学会适应各种各样复杂的环境,遇到烦恼的事情,多找身边的挚友谈谈自己的心声,往往,知心朋友一席话,胜过天下最好的良药,知心的话语可以通达你的心灵,平复你烦躁的心情。

 

四、顺应环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慢慢影响环境,以至改变环境,人生旅途是崎岖不平的,无论顺境还是逆境要永远相信“山高自有行人路,水深哪无渡船人”。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应环境,也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够去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才能够事理通达,心机平和,以保持心态的平衡。 

 

聪明人的糊涂很有讲究,什么时候该糊涂?什么时候不该糊涂?什么事糊涂?什么事不能糊涂?糊涂到什么程度恰到好处?什么时候该“从糊涂中入,从聪明中出”,什么时候当“从聪明中入,从糊涂中出”这些都有难言的奥妙,也是郑板桥“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尤其难!”的精髓所指,能够识得个中真味,方算是真聪明。生命旅途,人人都希望尽快到达目的地。但路途的艰难使人心情烦躁,心情烦躁便更觉路途艰难。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不把终点作为唯一目标,我们就不会感到身心俱惫,就有闲暇去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欣赏路边不知名的野花,就可以静心地感恩每一次相逢,珍惜每一片阳光,就可以把每天都当作好日子来过。

 

也许,充分把握生活赐予的每一分每一秒,轻松地看待未来,快乐地把握现在就是生活的“糊涂经”,也是生命的真经。恰如故事中的情态:一位老渔翁驾着一只小船,每天只撒两次网,剩下的时间便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一位年轻人问他:这里的鱼这么多,为什么每天不多打一点,老渔翁反问道:“为什么要多打一点鱼?”

年轻人说:“可以多卖一些钱呀!”老渔翁问:“多卖一些钱干什么?”

年轻人说:“可以买一条大船,捕更多的鱼,卖更多的钱呀!”老渔翁问:“卖更多的钱又干什么?”

年轻人说:“可以在海边买一栋别墅,可以躺在沙滩上晒晒太阳。”

老渔翁笑着说:“我现在不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吗?”

 

生命如同一个充满魔力的怪圈,有时,苦苦追求的终点往往就是起点,当我们历经艰险磨难,走过之后,才会发现,那些苦苦追求的东西,其实早就在我们身边,只是由于自己心中欲壑过深,心火过旺,从而遮蔽了双眼,使我们变得浑沌迷醉,忽视了周围的一切,许多时候我们无须到别处去寻找,欢乐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就在我们的脚下!此时,我们是真糊涂了,这些原本不应该的糊涂,总是糊涂得恰逢生命的华年。所以,做人要常常冷静的反思,真糊涂时,要能够及时清醒过来,假聪明时,要懂得适当糊涂一点。但知,难得糊涂绝不是真的对一切都无所谓,它只是为了更清楚的看清事理,识得时机而已。

 

这个世界,充满明争暗斗,填满了人性欲望的浊流,你聪明也罢,糊涂也罢,斗志昂扬也罢,意志懈怠也罢,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人生的快乐幸福,虽然离不开金钱与物质,但金钱和物质绝不能决定人生的快乐幸福。要懂得适时关注应该加以关注的,珍惜应该珍惜的东西,可口可乐总裁布莱恩·戴森曾说过一句名言:我们每个人都像小丑,一生都在玩着五个球,这五个球分别是你的工作、健康、家庭、朋友和灵魂。五个球只有一个是用橡胶做的,掉下去会弹起来,那就是工作,另外四个球都是用玻璃做的,如果掉下来,就会摔得粉碎。

 

如果说,聪明是一种积极进取,糊涂则是一种忍耐观望。许多时候“进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什么问题也没有。对于那些容不得别人冒犯的人,下面这个故事也许有所启发:一只小鸟在飞往南方过冬的路上冻僵了,掉下地。一只牛经过,在小鸟身上拉了一泡屎,粪便的热量让小鸟慢慢苏醒过来,这时候,一只狐狸经过,把小鸟从牛粪中拉出来,吃掉了。这个故事蕴涵的朴素真理是:不是所有往你身上拉屎的人都是你的敌人,也并非所有把你从粪堆中拉出来的人都是你的朋友。一旦深刻的领悟了这一点,你的生命离成熟也就不远了。

 

人之初,心智浑沌,但却是生命最快乐的纯真。随着年龄渐长,阅历渐增,生活的磨折,社会的历练,随时随地都会遇到现实严峻的考验,几经磨难,逐渐成熟,却是春秋几度,弹指一挥间,及至老年,历经沧桑,渐入生命的风浊残年,此时,表面上谓之为老糊涂,实则是生命的反璞归真。此时的糊涂,已非是非不明,曲折不分,而是经历了人生坎坷,渐渐磨平了年轻时的棱角,了悟了人生的真谛,不再计较,不再执迷,不再顶真,心中逐渐悟得,如果凡事都要弄个清楚明白,争个高低强弱,分个是非对错,讨个公道平等,那么人这一辈子,恐怕永远别指望过上舒心的日子了,这就是难得糊涂与真糊涂的区别。

 

必要的糊涂能解脱一些不必要的烦恼。所谓“难得糊涂”,无非寓意天下事皆人力难以为尽,切勿耿耿于怀,对身边琐事不必斤斤计较,难得糊涂在根本上是为了淡化生活嘈杂的情境,淡化并不是看破人生,遁入空门,淡化是淡定人生,澄清心境。我们必须知道,糊涂是人生态度的选择,而不是一种生命状态。道家讲究游离方中,超然物外,貌似对天下事漠不关心,行为几同痴呆,但不知,一种人的“痴”是一种选择,还有一种人的“痴”是一种状态,所以,究竟如何选择,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是由自己来把握的。做人所谓“难得糊涂”也需要自己用心思考,恰当的予以把握。

  

聪明也好,糊涂也罢,无非为了活得开心,活得宁静。偶尔,我们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清晨,拉开窗帘,微风扑面,阳光灿烂,空气清新。此时,一丝莫名的惆怅无缘无故的涌上心头,挥之不去;朋友相聚,把酒言欢,其乐融融,自己却被一缕忧郁的孤独感笼罩着,驱之不散。人心就这么奇怪,心情本应该很愉快,生活可以很幸福的时候,偏偏有一股言不清,道不明的烦恼无端袭来,苦苦相缠,概是因为生活五彩缤纷,瞬息万变,人心应接不暇之故。一方面,我们期待心情开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市场瞬息万变、物价无端涨跌、股票莫名牛市与跳水的忧患,世相风云万千的翻滚,内心填满难言的苦涩和难以理解的焦灼,使我不得开心颜。

 

圣经中有句话“上帝让谁灭亡,必先令其疯狂。”这个世界疯狂而不可理喻,紧跟它的脚步,就妄谈聪明,甚至根本就是糊涂。所以,做人要时常静下心来,看一看脚下的路,把心清空,把欲望的计数器归零。俗话说“水满自溢,人满自溢”杯不空不能装水?屋不空何以住人?轮船不空,如何漂浮航行?所谓心“空”不是虚空,也非空无一物,而是心怀的兼达、包容、淡泊、辽远、旷阔。有的人堪称聪明绝顶,但心胸狭窄,斤斤计较,人世间什么都想得到,久而久之,其内心世界便拥挤不堪,除了欲望与烦恼,什么也装不下了。佛家有一副偈联“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如果心如广阔的天空,必然能笑口常开,笑颜常驻,如此,才能包容世间一切污浊难容之事,人生至此,糊涂自在,聪明自在,何愁可生?何烦之有?

糊涂与聪明的糊涂经之(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如果说聪明是一种天赋,糊涂则是一种修养。世事春秋,沧桑轮回,一切都有它潜在的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此所谓人算不如天算。作为个体的人,聪明也罢,糊涂也罢,计较也罢,不计较也罢,世事春秋物理完全有其内在的发展运行逻辑与规律。计较的结果往往只是徒添烦恼,做人不妨糊涂一点?难得糊涂,对生活中愉快、不愉快,得已、不得已的事都要淡定包容,不必顶真计较。聪明难糊涂难,聪明装糊涂更难,难就难在人有好奇之心,虚荣之心,一些事不弄出个青红皂白,不争个上下,似乎难得心安。其实,反过来看,纵然弄清楚又有何益?弄不明白又有何妨?争赢了又能怎样呢?该糊涂时一定要糊涂,即使装糊涂也是必要的,只有如此,你的人生才会轻松一点,恬静安宁一些。

难得糊涂,指的是小事糊涂,大事清楚。许多情况下,糊涂并非坏事,但要把握大方向,原则上不能糊涂。人都会犯错,允许自己犯错,更要允许别人犯错。那些本性精明,却宁愿装糊涂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那些大小事都“事必躬亲”“患得患失”的人,其实是小事不马虎,大事犯糊涂,所以说,做人最高的境界就是“小事糊涂,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会为自己赢得一个简单良好的人缘,得到更多进退选择的机会,也可以让自己放开手脚去干大事。大事清楚,就是要抓住事情的重点,掌握事情的原则。生活,不可能面面俱到,处处均衡,问题不可能求得完善的结果,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层面上,解决大事才是上策。

曹操焚烧书信的故事在历史上算是一件著名的“糊涂事”。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袁大败。曹操清理袁绍公文时得到一批属下私通袁绍的书信。一般来看,这正是查实内部叛逆的天赐良机。但曹操冷静一想,袁绍既败,那些人亦绝了念头,此时,事业处在初始阶段,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即使深入查究下去,对大局不仅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势必引起内部人心惊慌,局面更加不稳定。所以曹操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得“难得糊涂”,他把收缴的书信全部付之一炬,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表示了对那些人理解。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极其英明的。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不仅体现出豁达大度,那些摇摆不定的因素也因为得到宽怀信赖而更加心无旁骛。

历史上还有一个相同的事,公元410年,东晋将领刘道规与叛军作战,当时,叛军势力非常强大,逼进江陵。情势危急之下,江陵百姓给叛军写信,通报城中情况,打算在叛军攻城时提供内应,结果叛军被意外打败了,刘道规得到了这些书信,一封也没有拆开,就下令把书信全部当众焚烧,江陵百姓见此情形,很快平静下来。不久,叛军的另一支大军直下江陵,并传言,已扫平了京邑,此时城中正好没有守军,但是,江汉地区的百姓很感激刘道规宽容大度不计前嫌的恩典,全心全意的帮助晋军守城,为政府军赢取了时间。试想,刘道规当时若坚持查究哪些私通叛军的人,还会得到江汉地区百姓死心塌地的拥护吗?

毛泽东曾评价两位历史人物:“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乃宋朝名相,以大事不糊涂而著称于世。吕端不糊涂的事,一是廉洁,二是团结,三在政治。他出任蔡州知府时,就因清廉善政,而为“吏民列奏借留”他一生“不蓄赀产”不为亲友谋利,以至弟兄贫困到变卖田宅的地步。吕端与寇准同居相位,二人皆是栋梁之才,但寇准“性刚自任”不善交往。吕端对他处处谦让,从不计较,对待属下也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从不因位高权重而骄横跋扈。宋太宗器重吕端,曾手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但吕端凡事坚持与寇准商量,从不专断。皇帝每“访军国大事经久不制,端陈当世急务,皆有条理”对关系江山社稷的大问题,他总是敢于犯颜直谏,据理力争,不在乎顶上乌纱。

有些人以世俗的眼光审视吕端,认为他为人糊涂。宋太宗却独具慧眼,反驳“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吕端在个人利益得失上确实“糊涂”他对职务的升迁不介意,屡遭贬谪,从不心存芥蒂“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他对流言蜚语态度超脱,常说“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在朝为官40年“未尝问家事”。由此可见,吕端在事关大局、大节问题上毫不含糊,但在个人利益的得失上却宁愿“糊涂”了事。这种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乃是绝世的聪明。一个人做到大事不糊涂不易,而在“小事”上能够做到“糊涂”则更难。对于为官者而言,这种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品质尤其难能可贵。

纷纭世事,错综复杂,要做到大事不糊涂,实非易事,不仅要坚持原则,还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果断解开问题的关键症结,其它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刘秀平定陇西时,高峻死守高平,大将军耿弇攻城一年不破。刘秀派寇恂前往劝降,高峻派军师皇甫文前来“言辞礼节,倨傲不逊”寇恂大怒,要杀之。诸将劝说“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西遮陇道,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寇恂执意斩了皇甫文,并让他的副使回知高峻“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高峻即日开门出降。诸将不理解,为什么杀了军师,高峻反而这么快投降了?寇恂说“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意,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寇恂正是看准了高峻的弱点,剪断了问题的关键纠结。

要想大事不糊涂,除了志向远大,还得目标明确。刘备青年时代,立志恢宏,身边也聚集了很多谋士和勇将。然而,他却在天下争斗中东躲西藏,时时寄人篱下,生活得异常狼狈。问题的症结就在于他虽然志向远大,但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所以不能成就大业。直到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才把“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益州建基业,以成三足鼎立之势,然后可图中原。”的天下态势分析得清清楚楚,目标谋划得明明确确。当时的诸葛亮虽只有27岁,却对天下大势和刘备集团自身的条件了如指掌,正是有了诸葛亮制定了正确战略,刘备才得以扭转乾坤,在三国鼎立中取得节节胜利。

 

可见,小事糊涂,可以淡化生活中的是非矛盾纠缠;大事清楚,对于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意义十分重大。做人处世,千万不能停留在琐事的纠缠中不能自拔。尤其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更当如此,掌握住了关键的几步,你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如果一味的为小事纠缠郁结,你纵然把所有小事都做得非常完善,也无法全身心的去做好自己的大事了。如此,人生就像一艘没有把稳舵的航船,难以到达理想的彼岸。糊涂也则是一种超越,无论是大事清楚,还是小事糊涂,都与人心的欲念密不可分,如果一个人内心功名利禄的欲望过于强烈,则很难在涉及到具体物质、财富、功名、利禄等事情上做到超越,更罔谈难得糊涂,因为功名利禄熏心的人很难站在宏观的高度去区分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的。

有个故事:一条船航行中发现前方有障碍物和自己位于同一航线,水手报告了船长,船长说:发信号“建议你们偏移航向20度!”不久对方也发来信号“建议你们偏移航向20度!”船长一看就火了,再发信号“我是船长,建议你们偏移航向20度!”对方回发“我是二级水手,建议你们偏移航向20度!”船长怒气冲天的说,告诉他“我是战舰!”这时对方发来信号“我是灯塔!”船长只好命令船员:立即偏移航向20度。看完这个故事,你是否明白人生究竟应该几分“聪明”,几分“糊涂”呢?这个世界有自身的规律,它不以任何人为中心,也不是谁想让它怎样它就怎么样。一意孤行,只会造成恶果,还会殃及无辜。所以,在原则面前,不能糊涂,在小事面前应该糊涂时,就不必太认真了。

有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说过:“人们迷失在自己制造的种种要求中,在物质的罗网里苦苦挣扎,最终只是物质占有了他们,这就是人的物化。”人心的物化,最终只是把人堕落为物质的奴隶,欲望的附庸,对于人生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纵然物质生活富裕有余,生活中,总有那么多人嚷着太累,喊着太烦,埋怨太苦。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心也会产生更多的欲望,这些欲望就像一个深不可测的泥潭,越是苦苦挣扎,越是深陷其中,任何同情和帮助都无济于事。其实,现实令我们烦躁不安,往往不是这个世界太拥挤,也不是物质生活太匮乏,而是我们的心太拥挤了,心灵被欲念添得满满的,没有一点自由的空间,所以感觉喘不过气来。 

诸葛亮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孔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们所言的人生境界都是非大智慧而不能融达的。人在旅途,我们应该经常把自己的心绪认真地做一番清理,在心灵拥挤的空间里,痛快的删除一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放下一些不该贪恋的欲望,淡忘一些恼闷心肝的情感,忘却一些得失错漏的悔恨。大事聪明,小事糊涂一些,对坏事、无聊的事包容一些,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有足够的空间去接纳新的事物,兼达美好的世界,包容错综复杂的生活。如此,生命才可以淡泊烦恼,使自己得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努力宁静致远,幸福、快乐也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了。 

糊涂与聪明,是人类智力、精神、思想世界的内涵物,虽然有天生的因素,根本上,还是人生态度的选择,也则有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我们可以想象,当郑板桥挥毫写下“难得糊涂”,当林则徐奋笔书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以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等铿锵有力,警人醒己的句子时,难到仅仅是他们历经官场沉浮后的喟叹吗?何尝不是他们高阔的胸襟抱负,高尚的道德修养,美好的思想情操的深刻体现呢?它是智者的心灵独白,也是治疗我们心理疾患的良方,更是我们贫瘠的精神世界的营养大餐,如果能够参悟这些民族忠魂们铁骨铮铮的挚言,我们的人生,何尝不会愈加聪慧,愈加美丽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