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乐华:如果你缺少创意,试试这个方法

 欧森0吴 2016-12-06

小编的话:全文约 3000 字,阅读时间 5 分钟。设计创新产品,多数人遵从的是可用性。你可以让产品为用户做一些什么。然而,除此之外,还 有一条通往伟大创新的林荫小道—「可供性」,在人—物对话中,发现物原本存在的对人的意义。

被阳志平老师戏称为「鬼才」的程乐华老师今天将与你一起分享「可供性」,多了解一个方法,或许会激发你以不同的视角重新看待这个世界。

什么是可供性?

可供性 (affordance) 是物品提供给人或动物的行为可能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吉布森 (J. J. Gibson,1904—1979) 发现飞行员的座舱操作心理行为有很多人类社会之前没有出现过的人—物关系,当这些大量的人—物关系新现象出现在他眼前时,他逐渐总结提出「可供性」概念来解释飞行员的知觉和学习过程。

因此,在源起端,这个概念天然地具有描述人类面临新现象时的基本思路和方式方法,也就使得其在创新领域的作用能够自然凸显。但人类的创新行为多样化、层次化,对创新,尤其是独特创新的价值一直被低估。

可供性传播为什么有障碍?

为什么知道可供性的人这么少? 因为大多数人常常把它与可用性混淆。当然,可用性本身已经可以解决相当多问题,但是解决问题耗费的能量非常多,成本很高,需要大量试错,而且基本上是通过吸收别人的经验。

它的创意扩张不是来自自身看世界的视角变化,而是发现了别人是什么样子,噢,是那个样子,和自己不一样,这时候其实用的还是可用性,因为只是多一个角度去看,丰富了自己对于物质世界功能性的认识。

可供性传播的障碍在于:

  1. 在主体可控的大多数情境下,可用性足以起到指导技术发展的作用。

  2. 可供性的理解不能只从文字中获取,一定要有理解可供性的丰富经验做支撑。这种经验往往是个体在和另一个完全不同个体的比较中获得,比如父母和自己孩子比较;吉布森在比较飞行员和常人等。即使有这些经验,人们往往也会用其他的概念去解释,比如孩子淘气,飞行员太爱冒险,这些解释的获得也会停止人们继续探索的步伐。

  3. 能够懂可供性概念的人,往往又觉得这个概念太好,不能用其他词汇解读,因而初学者就很难明白,几乎没有合适的中间概念作为初学者的衔接。

三点加在一起就造成了可供性不能为更广的人知觉。如果用一句话来说的话,就是如何从主客体分离认识世界的物理学视角,转化为主客体互动的与人相关的学科(生态心理学)视角。用吉布森的原话就是:

可供性既不是客体的本质,也不是主体的本质,或者它就是你所想象的那样。可供性打破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它的不完整。

它既是物理的,也是心理的,或者兼具两者。可供性是双向的,指向环境和指向观察者。

设计界的创新为什么大多围绕可用性展开?

设计不同于艺术,设计更多是围绕着一个任务目标展开,这个任务目标具有功能指向性,设计师在这样以事件为主的情境下,思维也就被限定在可用性范畴了。相应的,艺术上往往强调无用性,这种无用性探索的本质概念就是不限制可供性的知觉和挖掘。

这里指的设计界创新,也包括工业界的创新。工业界创新的功能性是被最初的技术功能指向性决定了,因此我们往往看到一个工业品在最开始都是人适应它,只有更广泛的人开始使用后,才会进入工业品开始适应人的阶段。

比如:现在的 App 更多还是强调可用性,都在可用性这个框里走。到底什么会被留下来,大家也不知道,只是在那里做,最后看哪个更符合「人和物」的关系,而且能直接给人带来一些意义,那最终就会被留下来。一旦不能带来意义,就会被抛弃。

但是我发现新科技更新速度非常快,按照可用性不断更新,容易跟不上。我认为真正能留下来的东西,其实是遵循可供性预示的规律留下来的。

所以我要去研究一下现有的、更新不那么快、在人类世界中已经流传几十甚至几百年的东西是什么。然后我发现,「可供性」这个概念非常好,它能够使得我们知道:什么样的东西能历经几十年、上百年还能留下来。

而且,我觉得它可以对现有的科技产生指导作用。只是我现在还停留在那边的世界没回来。那边的世界很大,足够我在那里停留好久好久。新科技这边就随它更新吧,即使不跟,我发现过两年也还是跟得上,因为时间已经淘汰了很多,学习留下来的东西就好了。

自己根据「可供性」发明创造出来的东西,有时候很难一下子被别人知觉。但我后来发现,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我可以把我的思想教给正在那个领域里创造的人,他有一定的权力和一定的创造力,传给他,他就可以实现创造,而且创造出来的东西会符合他的身份和所处环境。

如何提升对可供性的理解?

我根据我的经验总结了可供性概念理解的三个阶段,供读者参考。

  1. 概念理解阶段:可以理解可供性概念的字面意思,但感受上预示着什么不清楚。需要更多从不同于主体视角的经验进入,并开放式地接收。

  2. 概念应用阶段:发现很多物品的新可供性,可供性知觉的阈限大大降低。

  3. 概念融入阶段:概念融入后可以用一种互动地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再是物的奴隶,而真正享受物为己用的快乐和自由。

所以,对可供性的理解可以促使人变得更积极,能更好地和世界相处。

那么如何提高对可供性的认知层次,以激发更独特的创新?

第一,是要融入新的领域,融入时最好有高水平的专家帮忙指路或经常交流;

第二,是把可供性代表的互动视角内化之后时时刻刻可以提取。在带有自身领域经验的前提下,去体会新融入的领域中每一刻的新观察和新体验,并不断推进累加,直至突破性的想法出现。一旦出现,就可以依此平行展开思路。

总之,珍惜每一次融入新领域的机会,并不带明显功利色彩地去钻研,且不只是继承修习。也可以尝试通过中介概念来理解可供性。

可供性创造新事物

艺术家,具体主要是装置艺术家,作为世界上相对敏感、感受力比较强的人,他们对物的理解会比平常人超出很多。

他们会知觉到一些东西,同时又无法用理性去解释,所以出现意识或情绪问题的艺术家很多,但他们一出现类似问题,就有可能会用一种新的视角来看世界,会使得他们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味道。

但实际情况是,艺术家往往会一直是一种风格,真正有意识或情绪问题转换的艺术家还是少数。这是我对艺术家这个群体观察的结果。

艺术家停留在自己的世界挺愉快的。即使痛苦,也挺享受那种痛苦。但他们大多数时候不出来,自己猫着。所以需要涉猎不同艺术家的丰富性,来相互弥补。不同的人敏感点不一样,相互交流,就可以丰富自身以及带动人类的知觉。

你跟艺术家们交流,就会发现,他们一般比较敏感、比较单一,不愿意接受很多概念系统里的东西。站在科学角度看,这是不对的。

因为科学是要不断更新,但艺术家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评判机制去创作。科学是按照「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个机制走的。艺术家如果多了解「可供性」概念,也许对他们创作更有帮助。

「可供性」这个概念来自吉布森,他是个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人,20 世纪最重要的 100 位心理学家中,他排前 50,他妻子也在名录中。他看到了一些其他人没有看到的世界。

这个概念对我们现在有滋养,这就是他的伟大之处。每个科学家都觉得自己看到了新世界,他们不断发明新东西,当然是看到新世界了。

- The End -

文章摘自《追时间的人》,略有删减

编辑:陈珊珊

相关文章

路意:如何学习创新?先看看筷子的设计
吴宝沛:人类的择偶权衡
王佩:好中文的样子

戳原文,购买《追时间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