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年制四字楷书款, 直径四厘米,高四点五厘米, 重约二百五十五克。 ▼ 炉钵式,口沿起线,下承丰肩,纤腰紧窄,身型挺拔高峻,在钵式炉中较为罕见。一对铺首衔环,兽面高耸,怒目圆瞪,为晚明雕刻佳品。通体鎏金,小器大样,铸(崇禎年制)四字楷书款,款字清晰,平底素净。 直径六点一厘米,高五点八厘米, 重约三百二十克。 ▼ 小炉仿上古青铜簋式,饰浮雕饕餮纹,双目、耳孔处金,周身纹饰错银,此类装饰多见於明代晚期,为仿宋代铜器所做。青绿锈斑,古意盎然。小巧,铜质精炼,压手感重,置於掌中,宜赏宜玩。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直径十四点九厘米,高十点三厘米, 重约二点二九千克。 ▼ 炉薄沿外侈,上出纤细虎眼桥耳一对,颇为精巧。束颈下弧,腹部出五瓣花囊,接颈处圆润平滑。折角处线条清晰,起棱处挺括有致。腹下三足,挺拔有力。此炉为一体铸造,又为大器,仅工艺之精,用铜之巨,在明代晚期传世品中十分罕见。 宣炉最妙在色,色最妙在原皮。此炉通体蜡茶色,原皮完好,殊为难得。其色淡淡穆穆,精光内涵。花式炉起源于商业兴盛的明嘉靖万历年间,此件桥耳花式炉突破了早期简约、质朴风格。 乾清宫三字楷书款, 直径九厘米,高六点一厘米, 重约四百九十五克。 ▼ 炉洗口,直颈,腹身下三足,器底中央为源,三分向上延伸,至腹上出交泰纹,为天地和祥,万物通泰之意,纹饰平滑婉转,飘扬灵动,似千祥云集,可通天地。朝冠双耳出於腹侧,如仙绸凌空。传世品中,同器型与款识铜炉时有所见,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例,但从神形与线条论,此件珍品当为其中翘楚。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直径十八厘米,高七点二厘米, 重约一点三三千克。 ▼ 常见盆式炉款,多为仿宋代汝窑水仙盆,圆盆炉则甚为罕见。起凸弦纹两道,线条饱满,器壁向口沿渐薄,口沿微弧外撇,曲线圆融,比例谐美。 炉身下承以三云板足,纹饰素雅简洁。百年风雨,未侵精光一隅。铜质精密,轻叩薄沿,有金石之声。唐时起,有以篆字型做香,为计时用,此类圆盆式炉应为打篆香而制。若夜读,品蜡茶皮色,观篆字渐消,尤觉古意盎然。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底径十二厘米,高十九厘米, 重约二点一千克。 ▼ 此炉甪端型,兽目鼓凸,炯炯有神,圆鼻朝天,挺括饱满,髮鬢丰盈,蜷于颈间,阴刻为饰,刀工细腻,角在鼻上,兽身浑圆微扁,周身浮雕火焰纹及如意云头纹,纹饰蜿蜒至足,胸前铃鐺瓔珞,身后龙骨高耸,牛尾盘结,四足挺立,利爪紧扣一尾蛟龙,此组合在甪端型炉中甚是少见。 甪端最早见载于《司马相如列传》,非为瑞兽,后至宋明时期,演化为明君圣主当政吉兆,多见于瓷塑、珐瑯器。民间引申,又有吉祥如意,风调雨顺之义。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直径八点二厘米,高六点四厘米, 重约八百七十克。 ▼ 炉口沿薄,颈略束,腹下内凹收敛,顺势出圈足,通体圆润饱满,不见一锐角。一对天鸡耳,髮鬢高扬,团卷如云。此炉铜质精炼,压手感重,轻叩口沿,餘音嫋嫋。色泽莹润,可见经年盘养。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足径三十点五厘米,高十五点五厘米, 重约十二点五千克。 ▼ 此水仙盆式炉,身侧一对双狮踩龙耳。狮首相望,窥测盆内,背脊高耸,威武有力。龙圆目阔鼻,双耳后扬,神态祥和,蜿蜒于水仙盆上,飞扬灵动。盆下四兽足,饰如意云头纹,利爪见骨,坚实外撑。 水仙盆式炉多见螭龙双耳,双狮踩龙款者极其罕有,狮首窥探盆内的造型,可见於万历时期紫砂器上,时代特徵明显。 炉上装饰一体铸造,均斜刀软刻以饰,尽现冷工艺的高超技巧,为明代中晚期铜艺雕刻的巔峰之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