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香炉解读之【清代香薰炉】与【12世纪高丽青釉瓷香炉】

 自华居 2016-12-06

↓↓↓ 【清代香薰炉】  



清代白玉香炉
炉径:8.5厘米 高:4厘米


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从未离开过玉的身影。历史上中国产玉的地点有两百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是新疆和田(和阗)。新疆和田玉分布在新疆所辖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一带,西起喀什地区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中经和田地区,东到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若羌县,北至塔里木盆地边缘,南到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主峰,全长约1300千米,宽约80~150千米,地域范围内包括3个地州共14个县市。据《山海经》记载,“密山之上,丹水出焉,其中多玉膏,其源沸汤,黄帝是食。玉膏之所出,玉色乃清,五味乃馨,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由此可知,玉最先是作为食物而存在的,由黄帝的专供食物玉膏化成,玉有五色,玉的质地紧密坚硬,温润纯良,天地鬼神都食玉为生。在古人心中和田玉同中华民族的始祖皇帝、天地鬼神连共生存的。因此,古人赋予了它规避灾难、逢凶化吉的功能。

古传“白璧无瑕”即是指白玉的优质品种,韧性和耐磨性却是玉石中最强的,入土数千年,也不会全部沁染。白玉浸泡在昆仑山下荒原或绿洲的地下水土中千百万年,产量稀少价值很高。羊脂玉,又叫白玉,古人用了比拟手法——“白如截肪”,其意是好似羊脂油一样的玉石。此件清代白玉香炉的玉质虽达不到羊脂级别,但也细腻莹润少瑕疵,皎洁似月,可谓是白玉玉器的上佳品。香炉炉形扁矮,整体浑圆不腴,唇口饱满,颈部深峻,鼓腹突硕,圆垂腹坠,下接圈足,底部有“乾隆御用”四字篆书,表明其身份为清代乾隆时期皇家御用的玉器。

香炉为佛教“五供”之一,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大师以炉火纯青的工艺展现了白玉的天资灵性,玉炉以冰肌玉骨承载了一份圆满之美。


清代紫金釉瓷熏炉
炉径:10厘米 高:8厘米


清代紫金釉瓷香炉,炉体通施酱紫色釉,酱紫色釉面上加金箔釉,整炉金光沉凝,宝气华丽。紫金釉,又称酱釉。是一种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其釉料中含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较高,达5%以上。此种釉色的器物,甚有铜器的掠影。清代制瓷业仿铜器大为兴盛,这与清帝雍正的禁铜令不无关系。雍正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流通货币——铜钱,而此时却出现了“各省未得流布,民用不敷”的状况,制币所用的主要原料黄铜的数量明显不足。铜钱铸造质量差,甚至到了影响流通的地步。因此,清帝雍正下达禁铜令长达四年之久,禁止民间及官方大肆使用铜器。这一政策直接刺激了瓷器仿制铜器质感技术的进步,奠定了景德镇官窑瓷器雍正至乾隆时期最后的辉煌。紫金釉的名字也是后来获得了帝王的认可而得来的艺名,原本叫酱釉,酱釉产生于宋,宋人制造这种釉色符合其含蓄、优雅的审美意境。

三足炉又称鬲式炉,其形由中国古老的食用炊器——鬲而来,其造型简洁质朴,圆肩,扁腹,三足, 炉盖与炉体子母口相合,盖顶塑两层灵芝,造型逼真生动,取意灵芝献瑞。灵芝乃延年益寿,福禄安康的寓意。在古代诗词中,灵芝也是圣洁与美好的化身。曹植曾写下“寻湘汉之长流,采芳岸之灵芝”赞美它的清纯高雅。炉腹两侧塑狻猊,狻猊,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佛祖见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当了坐骑,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造型。

炉底部有戳印方书篆款“大清乾隆年制”。清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乾隆皇帝在继承和吸收前朝瓷器的工艺特点之后,瓷器品种不断推陈出新、造型繁多、装饰华丽。乾隆时期,中国瓷器开始逐步外销至世界其他国家,瓷器在欧洲上流社会中十分受欢迎,甚至一度成为了王室贵族宠爱的奢侈品。

香文化发展到清代,香炉的地域性、年代性已被淹没在香炉样式的百花齐放中了。清代香炉风格多样,取材之广泛为历代之最;制作手法精湛、精细、繁缛为历代所不及;传世品之灵巧和张扬的小格局,在清代发展到极致,汉唐雄浑和内敛的大格局已丧失殆尽。香炉制作中,吟风弄月的艺术气息已然取代了大风起兮的艺术追求。



(左图:清代珐琅香薰炉,炉径:7cm,高:13cm)

(右上图:清代象牙香炉,炉径:5cm,高:5.5cm)

(右下图:清代豇豆红釉瓷香炉,炉径:12.7cm,高:7.7cm)




↓↓↓ 【12世纪高丽青釉瓷香炉】  


12世纪高丽青釉瓷香炉

炉径:9.5厘米  高:9.5厘米


高丽青瓷是高丽时期朝鲜半岛在全罗南道康津郡及全罗北道扶安郡地区生产的传承中国柴烧龙窑工艺技术,采用本地瓷石原料所烧造的青瓷。公元918元至1392元是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统治时期。在高丽王朝近五百年的政权统治时期,中国历经了唐末五代、南北宋王朝政权的更迭,此间高丽王朝与中国的往来关系奠定了高丽青瓷发展的基础。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结成的果实都并非是一朝一夕,都要经历萌芽、发展、成熟至衰落的过程,高丽青瓷的出现也如此。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时间点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造就的原因和过程的问题。历来,维护与周边大国的亲近关系都是朝鲜国内政治统治不可或缺的手段。古代的东亚在地缘文化关系上一直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主要以册封与朝贡两种方式,册封是名分上的确立友邦之谊、和谐之好,行为上互通关系则更多体现在朝贡,朝贡又必然带来经济、贸易、技术的传播与互动。在此过程中,高丽青瓷深受中国越窑、汝窑、耀州窑、定窑、龙泉窑等多个窑口烧造技术的影响,加之自身内外部条件的成熟,才逐步诞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高丽青瓷。宋代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有云:“狡貌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物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他既记述了高丽青瓷之美,又指出了它与中国青瓷的渊源。近现代,在中国境内也有高丽青瓷出土,这表明了中国与高丽的关系除了“往”也有“来”,《宋史》记载:“公元1030年,(宋仁宗天圣八年)“是岁,高丽、占城、邓部川都蛮来贡……直到公元1071年(宋神宗熙宁四年)五月丙午,高丽国来贡……八月癸丑朔,高丽来贡”。《宋史·河渠三》: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十一月“是后高丽入贡,令溯汁赴阀。”当时的皇帝宋神宗甚至为高丽国的进贡制定了专门的水运路线,由此至北宋亡(1127年)的53年,共记录高丽国进贡有13次之多。

在高丽青瓷主要历经了两次发展的高潮。正如韩国郑良漠先生在其著作《高丽青瓷》中提到:“十一世纪中期,高丽青瓷步入了高丽式的精致阶段……十一世纪中期是高丽青瓷的兴盛期,也是高丽文化史上的一个大发展的时期。”其第一次发展高潮是在10世纪初到11世纪中叶,高丽工匠在这个时期首先完成了陶器向瓷器的转换,又逐步学习、传承、消化、模仿越窑柴烧龙窑技术,全盘继承越窑青瓷的制瓷工艺技术,在胎、釉配方上开始利用本地的瓷石质原料和石灰质釉料。第二次高潮在11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晚期,这是高丽青瓷的创新发展时期。他们在此时期广泛的与耀州窑、定窑、汝窑及辽金时期的磁州窑进行技术领域的密切往来,获得了很大的进步。

12世纪始至13世纪中叶,又形成了高丽青瓷的两种独特风格。一种是“翡色青瓷”,其釉色青翠靓丽,透亮清澈,它有别于中国越窑秘色瓷和汝窑天青釉的青色。“翡色青瓷”胎体细腻坚致,胎体上花纹潇洒秀美,刻、划、剔、雕、印等工艺制作精良。据北宋宣和六年(1124)出使高丽的宋臣徐兢写下的《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二器皿条中记载:“陶尊,陶器色之青者,丽人谓之翡色,近年以来,制作工巧,色泽尤佳。酒樽之状如瓜,上有小盖,而为荷花伏鸭之形,皆窃仿定器制度”。又“陶炉,狁猊出香,亦翡色也,上为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唯此物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另一种叫“象嵌青瓷”,也作镶嵌青瓷。“象嵌”是一种先在坯胎上精心刻出纹饰轮廓,然后用黑白两色料填充花纹图案,再刮去堆填化妆土时溢出刻、划阴地纹以外的部分,入窑素烧,再施青釉经高温二次烧成,从而呈现的黑白相映的花纹图案的技术。“象嵌青瓷”是在中国传统陶瓷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高丽民族独特风格的瓷器,充分彰显了当时高丽人的制瓷水平和高丽的民族特征。

高丽青瓷在工艺技术方面主要保留了中国越窑的特点,胎以瓷石配制,高硅、低铝,胎色呈青灰或淡灰色,釉采用瓷土加灰釉体系,高硅、高钙,低铝、低钾,釉面透亮,青中泛淡蓝。在烧造技法上主要采用垫烧法或支烧法,其垫烧器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有粘砂,粘砂又多为白色砂粒。其支烧器物,支钉粗大,支钉形状有三角形、圆形、多角形等等,支钉呈白色,数量三至五个不等。这种装烧技术是中国越窑五代时期常见的装烧工艺。

高丽青瓷还有一个标志性的特征即是精美的花纹装饰。纹饰以阴刻、阳刻、印花、雕塑等为主要手段,展现出精湛的高丽技艺与特有的审美情趣。常见的花纹有龙纹、凤凰、牡丹、莲花、莲瓣、菊花、芍药、秋葵、鹦鹉、海水、仙鹤、蒲柳水禽、菊花、人物、如意云纹、荔枝、葡萄、唐草纹等图案。而仙鹤、蒲柳水禽、菊花、牡丹、莲花、莲瓣、菊花等都融合了高丽本土民族的风格。象嵌青瓷又把这些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用刻、填、嵌的工艺展示出来,更显得别具一格,自成一体。

此件高丽青釉瓷香炉,为12世纪高丽青瓷发展的全盛时期所制,通体釉色淡绿泛青,有冰裂纹,透明的光泽感很强。它从上至下自成一体,呈S形轮廓线上敛下丰,勾勒出端庄饱满的体态。上部博山山形伫立于中央,造型已演化的细瘦,山形上有镂空雕刻圆形、水滴形出烟孔。燃香时,袅袅香烟自出烟孔排出。山形炉盖深腹折沿,沿口饰两道弦纹,此为承盘造型演化而来,已无实际用途。肩部镶嵌两道弦纹,下部腰身均匀镶嵌一圈菊花纹,生动活泼。底座有盛放香料的入香口,底部为圈足,灰褐色胎土可见。


(左图:13世纪高丽白釉瓷薰炉,炉径:13cm,高:17cm)

(右上图:12世纪高丽青釉瓷香炉,炉径:10.5cm,高:8cm)

(右下图:19世纪朝鲜铜香炉,炉径:9.7cm,高:5.7cm)




▍执笔:汪静


▍图片选自《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藏品选》之天边的彩云



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简介

博藏 · 精研 · 教化 · 传承

郑州市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以实物展示目前国内外最完整的“砚台发展史”和“香熏炉发展史”,揭示砚文化、香文化的流变轨迹及其原理,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诗书礼仪等“国学”和琴棋书画诗茶花香禅等“国艺学”。

东方翰典文化博物馆下设东方翰典文化书院,设琴堂、棋堂、书堂、画堂、诗堂、茶堂、花堂、香堂、禅堂,致力于传承以宋代士人为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将以“点茶、挂画、插花、焚香”四般雅事为代表的行为举止传承于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

 了解更多的香薰炉收藏知识

 了解更多的砚台收藏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